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复合式转印膜,在一膜片上覆盖有一模内咬花结构,且模内咬花结构远离膜片的另一面具有一立体结构面。并在模内咬花结构覆盖有一模内转印结构。模内转印结构具有一硬涂层,且硬涂层复制该立体结构面,以使硬涂层对应立体结构面而形成一外观立体图案面。藉由膜片上的模内咬花结构及模内转印结构,可使复合式转印膜用于模内转印(IMR)制程及模内咬花(IMT)制程。(*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复合式转印膜,在一膜片上覆盖有一模内咬花结构,且模内咬花结构远离膜片的另一面具有一立体结构面。并在模内咬花结构覆盖有一模内转印结构。模内转印结构具有一硬涂层,且硬涂层复制该立体结构面,以使硬涂层对应立体结构面而形成一外观立体图案面。藉由膜片上的模内咬花结构及模内转印结构,可使复合式转印膜用于模内转印(IMR)制程及模内咬花(IMT)制程。【专利说明】复合式转印膜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转印膜,特别是一种可用于模内转印制程及模内咬花制程的复合式转印膜。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电话与笔记本电脑的普及,民众对于移动电话的外壳及笔记本电脑的外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例如需具有多彩光滑面的外壳,以在外型及颜色上展现时尚及特殊美感。随着涂装技术的演进,模内装饰(In-Mold Decoration, IMD)是目前国际风行的表面装饰技术。模内装饰主要应用于家电产品的表面装饰及功能性面板,或是用在手机视窗镜片及外壳、洗衣机控制台、冰箱控制台、空调控制台、汽车仪表盘及电锅控制台多种领域的面板、标志等外观物件上。以MD领域中的模内转印(In-Mold Roller,MR)为例,多半是运用于移动电话及笔记本电脑的外壳。模内转印是将图案印刷在薄膜上,再通过送膜机将膜片与塑模型腔贴合以进行注塑,注塑后有图案的油墨层与薄膜分离,油墨层留在塑件上而得到表面有装饰图案的塑件。模内转印的优势在于生产时的自动化程度高和大批量生产的成本较低。再者,另有一种压印制程,使用镭射雕刻在模具上产生不同角度、纹路、反射等各种立体图案,再将外壳的半成品送入模具中,藉由模具所设计的立体图案来压印半成品,以使外壳的半成品上形成一种具有立体纹路的薄膜图形效果,并且通过立体纹路来反射光线而形成立体的质感。若是要变更外壳的图案,就需要重新设计不同的模具。由于重新设计模具所费不赀,因而大幅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转印膜,可应用在模内装饰制程中,同时兼具转印及咬花的功能,就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问题,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转印膜,藉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兼具转印及咬花功能的问题。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揭露的复合式转印膜,包括一膜片、一模内咬花结构及一模内转印结构。其中,模内咬花结构覆盖在膜片上,且模内咬花结构远离膜片的另一面具有一立体结构面。模内转印结构具有一硬涂层。并使硬涂层覆盖在模内咬花结构上且复制立体结构面,以使硬涂层对应立体结构面而形成一外观立体图案面。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复合式转印膜,包括一膜片及一模内转印结构。其中,模内转印结构具有一硬涂层。并使硬涂层覆盖在膜片上且复制立体结构面,以使硬涂层对应立体结构面而形成一外观立体图案面。本技术的功效在于,由于膜片上的模内咬花结构覆盖有模内转印结构,先以模内转印结构使用在模内转印(IMR)制程中。当模内转印制程完毕后,模内转印结构会脱离模内咬花结构。所以,可再以膜片上的模内咬花结构使用在模内咬花(MT)制程中,且模内咬花结构可重复使用,因而本技术的复合式转印膜可同时用于模内转印(IMR)制程及模内咬花(MT)制程。【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复合式转印膜的示意图。图2A至图2F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复合式转印膜的制作流程示意图。图3A至图3B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复合式转印膜用于模内转印制程(IMR)不意图。图4A至图4C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复合式转印膜用于模内咬花制程(IMT)不意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所揭露的复合式转印膜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0 膜片11 立体结构面20 模内咬花结构21 三维结构层211三维结构面22 离型层221 立体结构面30 模内转印结构31 硬涂层311外观立体图案面32 油墨层33 粘着层40 树脂前趋物41 树脂薄膜50 基材60 第一模座70 第二模座71 注料口80 塑料81 立体纹路 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1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复合式转印膜的示意图。转印膜包含一膜片10、一模内咬花结构20及一模内转印结构30。膜片10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玻璃纤维(PC-GF)、聚酰胺-玻璃纤维(PA-GF)、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ABS)或其组合。模内咬花结构20具有一三维结构层21及一离型层22。模内转印结构30具有一硬涂层31、一油墨层32及一粘着层33。请参阅图2A到图2F所示,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复合式转印膜的制作流程示意图。请参阅图2A所示,先在膜片10的一面涂布一树脂前趋物40,使树脂前趋物40覆盖于膜片10整面。涂布的方式例如为旋转涂布(spin coating)、狭缝涂布或者是刮板涂布(blade coating)。其中,树脂前趋物40的材质为紫外线硬化树脂,树脂前趋物40例如包含低聚物(oligomer)、单体(monomer)以及光起始剂(photoinitiator),而低聚物例如为环氧丙烯酸酯(epoxy acrylate)、胺酯丙烯酸酯(urethane acrylate)、聚酯丙烯酸酯(polyester acrylate),单体例如为乙烯基单体、丙烯基单体、丙烯基酸体,而光起始剂例如为偶氮二异丁腈(azobisisobutyronitrile, AIBN)的自由基产生剂或是盐酸的阳尚子广生剂。然后,请参阅图2B所示,以紫外光照射树脂前趋物40而形成一树脂薄膜41。详细来说,以紫外光照射树脂前趋物40时,树脂前趋物40会进行化学固化反应而形成树脂薄膜41。藉由控制紫外光的强度、照射时间以及波长,可控制树脂薄膜41的固化程度(curingdegree),并且照射紫外光可增强树脂薄膜41的结构强度,并且使树脂薄膜41维持流体的状态而具有可塑性。在本实施例中,树脂薄膜41的固化程度是50%,但并不以此为限。接着,请参阅图2C所示,藉由压印模具(未绘示)压印树脂薄膜41,而使树脂薄膜41被压印出有立体表面,而立体表面匹配于压印模具的图案设计。然而,使树脂薄膜41形成立体表面的方法并不以压印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藉由例如蚀刻的方法而在树脂薄膜41上形成立体表面。然后,请参阅图2D所示,再固化树脂薄膜41进而在膜片10上形成有三维结构层21,并在三维结构层21的一面形成有一三维结构面211。接着,请参阅图2E所示,再将离型层22涂布于三维结构层21上,涂布的方式例如为旋转涂布(spin coating)、狭缝涂布或者是刮板涂布(blade coating)。离型层22的材料包含一美耐皿(melamine)以及一环氧树脂(epoxy resin),并使美耐皿与环氧树脂混合后再进行研磨的方式来制备。需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美耐皿与环氧树脂的重量比例介于5:5至7:3之间。在较佳的实施例中,美耐皿与环氧树脂的重量比例为6:4。由于离型层22于涂布时呈现为液态状,具有较佳的流动性,因而使离型层22可覆盖住三维结构面211。也就是说,当离型层22于固化后,使得离型层22依据三维结构面2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福助,
申请(专利权)人:福尔铭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