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耗能防撞站房柱。该耗能防撞站房柱包括:站房柱;外包钢板,外包钢板设在站房柱的外周壁上;刚性夹套,刚性夹套横截面为矩形,刚性夹套套在外包钢板外且与外包钢板彼此间隔开;软钢耗能器,软钢耗能器设在外包钢板的第一侧面与刚性夹套之间以及外包钢板的第二侧面与刚性夹套之间,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平行且与列车轨道垂直。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通过在站房柱外设置外包钢板和刚性夹套,并在外包钢板和刚性夹套之间设置软钢耗能器,可以有效地衰减列车侧向撞击的能量,减弱耗能防撞站房柱的受撞强度,减轻脱轨列车和列车内部人员的伤害,从而可大大提高站房结构及内部人员的安全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耗能防撞站房柱。该耗能防撞站房柱包括:站房柱;外包钢板,外包钢板设在站房柱的外周壁上;刚性夹套,刚性夹套横截面为矩形,刚性夹套套在外包钢板外且与外包钢板彼此间隔开;软钢耗能器,软钢耗能器设在外包钢板的第一侧面与刚性夹套之间以及外包钢板的第二侧面与刚性夹套之间,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平行且与列车轨道垂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通过在站房柱外设置外包钢板和刚性夹套,并在外包钢板和刚性夹套之间设置软钢耗能器,可以有效地衰减列车侧向撞击的能量,减弱耗能防撞站房柱的受撞强度,减轻脱轨列车和列车内部人员的伤害,从而可大大提高站房结构及内部人员的安全性。【专利说明】耗能防撞站房柱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耗能防撞站房柱。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取得飞速发展。但是,脱轨事故一直是铁路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由于车速过快、不合理的铁道防护措施、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火车自身的问题等原因造成了各国的火车脱轨事故屡见不鲜,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对于高铁车辆,由于运行速度快,一旦发生脱轨与周围建筑物发生碰撞,将会导致严重的次生灾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7月12日,一列从巴黎出发的火车以接近每小时160公里的时速,在经过距巴黎以南40公里的埃松省奥尔日河畔布雷蒂尼车站时,突然断成了两截,有大约6节车厢冲上并且侧翻在了站台上,截至2013年7月20日,事故导致6人死亡,60多名旅客受伤,其中9人伤势严重,脱轨的车厢和站台严重损毁。因此,研发高效可靠的脱轨列车撞击防护装置,对于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容易遭到脱轨列车撞击,也是撞击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类临近铁路轨道的建筑物就是各类火车站房结构。现代新型列车站房结构一般为大跨高架结构,高速列车高速穿过(即正线)或到站停车在(即到发线)大跨高架结构底部。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高铁站房的结构柱外边缘与列车限界之间的距离非常有限,往往不到lm,这对研发可靠高效的防脱轨列车侧向撞击柱提出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新型高速列车的造价也很高、且脱轨列车里面也可能有大量的乘客,在避免列车侧向撞击导致站房结构发生严重破坏的同时,还应当尽量减轻对脱轨列车的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耗能防撞站房柱,该站房柱通过设置软钢耗能器可以有效地衰减列车侧向撞击的能量,可大大提高站房结构及列车内部人员的安全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包括:站房柱;外包钢板,所述外包钢板设在所述站房柱的外周壁上;刚性夹套,所述刚性夹套横截面为矩形,所述刚性夹套套在所述外包钢板外且与所述外包钢板彼此间隔开;软钢耗能器,所述软钢耗能器设在所述外包钢板的第一侧面与所述刚性夹套之间以及所述外包钢板的第二侧面与所述刚性夹套之间,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平行且与列车轨道垂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通过在站房柱外设置外包钢板和刚性夹套,并在外包钢板和刚性夹套之间设置软钢耗能器,可以有效地衰减列车侧向撞击的能量,减弱耗能防撞站房柱的受撞强度,减轻脱轨列车和列车内部人员的伤害,从而可大大提高站房结构及内部人员的安全性。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所述刚性夹套包括:内钢板,所述内钢板与所述软钢耗能器连接;外钢板,所述外钢板设在所述内钢板的外侧且与所述内钢板彼此间隔开;加劲肋,所述加劲肋设在所述内钢板和所述外钢板之间。刚性夹套可以将脱轨列车对站房柱的撞击力分散,并传给软钢耗能器。所述刚性夹套是焊接件。这样可以现场拼装,降低了刚性夹套的施工难度。所述外包钢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站房柱底部高度相同。这样外包钢板从站房柱的底部一直向上包裹,加强了站房柱的强度和刚度。所述外包钢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刚性夹套的上表面高度相同。所述刚性夹套高度为1.5?2.5m。所述刚性夹套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距所述轨道所处平面的高度为I?2m。所述刚性夹套与所述轨道平行的侧壁到同侧的所述外包钢板的侧面的距离为200-800_。这样耗能防撞站房柱可以设置在较小的空间,可以很方便的安装在各类新建的站房柱和既有的站房柱上,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所述软钢耗能器为多个,所述多个软钢耗能器在水平方向上彼此紧贴设置成一排。所述软钢耗能器为多排。这样可以更好地衰减列车侧向撞击的能量。【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截面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的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轨道I ;站房柱2 ;刚性夹套3 ;外钢板4 ;加劲肋5 ;内钢板6 ;软钢耗能器7 ;外包钢板8 ;第一侧面81 ;第二侧面82 ;间隔空间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参考图1-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包括站房柱2、外包钢板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新征,蒋庆,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