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蓝舌病病毒血清16型VP2蛋白单克隆抗体BTV16-2B4及其识别的B细胞表位和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64596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4 1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蓝舌病病毒血清16型VP2蛋白单克隆抗体BTV16-2B4及其识别的B细胞表位多肽和应用,属于蓝舌病防治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分泌该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以及由该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该单克隆抗体只与BTV16呈现特异性反应,而不与蓝舌病病毒其他血清型,茨城病病毒,中山病病毒产生交叉反应。进一步的,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截短表达抗原短肽和肽扫描技术鉴定出该抗体所识别的BTV16-VP2蛋白B细胞表位多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单克隆抗体以及该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BTV16-VP2蛋白B细胞表位可用于制备成BTV16型特异性鉴别诊断试剂,并为BTV表位标记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蓝舌病病毒血清16型VP2蛋白单克隆抗体BTV16-2B4及其识别的B细胞表位多肽和应用,属于蓝舌病防治领域。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分泌该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以及由该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该单克隆抗体只与BTV16呈现特异性反应,而不与蓝舌病病毒其他血清型,茨城病病毒,中山病病毒产生交叉反应。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利用截短表达抗原短肽和肽扫描技术鉴定出该抗体所识别的BTV16-VP2蛋白B细胞表位多肽。本专利技术的单克隆抗体以及该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BTV16-VP2蛋白B细胞表位可用于制备成BTV16型特异性鉴别诊断试剂,并为BTV表位标记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专利说明】抗蓝舌病病毒血清16型VP2蛋白单克隆抗体BTV16-2B4及其识别的B细胞表位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株杂交瘤细胞株及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尤其涉及一株分泌抗BTV16VP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及其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个B细胞表位多肽,尤其涉及由上述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BTV16VP2蛋白B细胞表位多肽;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上述杂交瘤细胞株、单克隆抗体以及B细胞表位多肽在制备诊断或预防BTV16感染药物中的应用,属于蓝舌病的防制领域。
技术介绍
蓝舌病(Bluetongue, BT)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的反刍动物虫媒传染病。BTV能感染大多数家养的和野生的反刍动物,因动物的易感性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不同流行地区易感动物的死亡率差别很大,一般都可达到30%,在某些地区甚至更高。由于BT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BT列为法定通报性疾病,我国将其划定为一类动物疫病。BT所造成的相关经济损失一方面通过直接降低动物的生产能力和增加动物的死亡率,更重要的是由于控制动物的流动、控制牛精液出口以及实施这些控制措施所需的费用而间接造成的动物贸易损失。 BT最早于1876年发现于南非的绵羊,1902年被命名为“抗疟疾绵羊卡他热”,1905年被正式命名为“蓝舌病”。20世纪初,由于高度易感的非本土绵羊品种的引进致使BT开始在非洲蔓延。BT被认为是一种地方流行性疾病,位于纬度40° S和53° N的美洲、非洲、亚洲、澳洲是高发地区,仅1996年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损失高达30亿美元。1979年我国首次在云南绵羊发现蓝舌病,随后在29个省均检出BT阳性家畜,如山西(1991)、甘肃(1990)、四川(1988)、安徽(1985)、湖北(1983)等。2006年以来,随着气候变暖,BT尤其是BTV8在欧洲许多国家如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等爆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扩大了 BTV的传统分布范围。覃绍敏等(2011)对广西11个地区的山羊BT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阳性率为6.3%-45.1%,平均阳性率为20.5%。BTV血清型众多,目前已发现24个血清型,而随着气候变化新的血清型不断出现,如最近又相继分离到的BTV25 (瑞士,2008年)和BTV26 (科威特,2011年)。然而由于各个血清型之间交叉免疫保护性差,使得疫苗免疫错综复杂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有效的疫苗。早期准确诊断,早期预防,是防止本病爆发的最有效方法。所以,必须加强我国BT的相关工作的研究,做好必要的技术储备。BT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其基因组为分节段的线性双链RNA,包含10个节段,大小约为19kb,共编码11种蛋白。其中VP2蛋白位于病毒的最外侧,呈长钉状突出病毒表面,参与病毒对哺乳动物细胞的吸附和侵入,具有血凝活性,中和活性,是决定血清特异性的主要抗原。因此,筛选出一株可以分泌型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鉴定出其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BTV16-VP2蛋白特异性B细胞表位对BTV16型特异性诊断方法的建立,及疾病的预防或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并为BTV表位标记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一是提供一株分泌抗蓝舌病病毒血清16型(Bluetonguevirusl6, BTV16) VP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由上述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该单克隆抗体可与BTV16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不与蓝舌病病毒其他血清型(BTV1-15,17-24),茨城病病毒(Ibaraki virus, IBAV),中山病病毒(Chuzan virus, CV)产生交叉反应;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三是鉴定一个BTV16-VP2蛋白的BTV16型特异性B细胞表位。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通过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的BTV16VP2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鼠,取免疫后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此外,本专利技术还利用真核重组VP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经间接ELISA方法筛选得到一株稳定分泌抗BTV16VP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BTV16-2B4,分类命名是:分泌抗BTV16VP2蛋白单克隆抗体2B4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微生物保藏号是=CGMCC N0.8152 ;保藏时间:2013年8月28日;保藏单位是: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I号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述的单克隆抗体BTV16-2B4其所特异性识别的BTV16VP2蛋白线性B细胞表位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0.1所示( 543DPYVKRTVK555)tj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由上述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其命名为BTV16-2B4,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BTV16-2B4可与BTV16-VP2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BHK-21细胞不发生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显示该单克隆抗体只与BTV16呈现特异性反应,而不与蓝舌病病毒其他血清型(BTV1-15,17-24),茨城病病毒(IBAV),中山病病毒(CV)产生交叉反应。本专利技术利用原核表达短肽技术和肽扫描技术对BTV16-2B4所识别的BTV16-VP2蛋白的B细胞表位进行了鉴定,最终将该表位精确定位为:543Dpyvkrtvk555 (seq id n0.1所示)。同时,序列比对结果显示543Dpyvkrtvk555在BTV16型不同地区分离株中是高度保守的,而在蓝舌病病毒其他血清型以及和蓝舌病病毒同处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其他代表病毒之间几乎没有保守性,说明该表位为BTV16型特异性表位。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所述杂交瘤细胞株在制备诊断BTV16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及所述的单克隆抗体在制诊断或预防BTV16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以及所述的BTV16-VP2蛋白线性B细胞表位多肽543DPYVKRTVK555 (SEQ ID N0.1所示)在制备诊断BTV16感染药物中的应用。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制备并鉴定出了一种特异性针对BTV16-V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本专利技术的单 克隆抗体以及该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BTV16-VP2蛋白病毒特异性B细胞表位多肽为建立BTV16型特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株分泌抗蓝舌病病毒血清16型(Bluetongue?virus16,BTV16)VP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BTV16?2B4,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微生物保藏号为:CGMCC?No.8152,其所特异性识别的BTV16VP2蛋白线性B细胞表位的氨基酸序列为SEQ?ID?NO.1所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东来徐青元杨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