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54200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1 09:26
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移动电源(1)以及第二移动电源(2);所述第一移动电源(1)包括第一壳体(11),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1)内的第一容量的电芯(12),以及与所述第一容量的电芯(12)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板(1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1)上、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路板(13)电连接的第一电源输入结构(14)以及第一电源输出结构(15);所述第二移动电源(2)包括第二壳体(21),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21)内的第二容量的电芯(22),以及与所述第二容量的电芯(22)电连接的第二电路板(2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21)上、分别与所述第二电路板(23)电连接的第二电源输入结构(24)以及第二电源输出结构(25);所述第一壳体(11)以及所述第二壳体(21)内分别设置有相互吸引的第一磁铁(16)以及第二磁铁(26)。(*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移动电源,包括第一移动电源以及第二移动电源;第一移动电源包括第一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的第一容量的电芯;第二移动电源包括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二壳体内的第二容量的电芯;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内分别设置有相互吸引的第一磁铁以及第二磁铁。本技术提供的移动电源,用户可根据实际充电需要携带相应容量的移动电源,从而在满足充电次数的前提下,减少用户的携带负担;此外,用户需要更高容量的充电要求时,可同时携带该第一移动电源以及第二移动电源,同时携带的该第一移动电源以及第二移动电源可通过第一磁铁以及第二磁铁吸附在一起,从而方便用户的携带。【专利说明】移动电源
本技术电源
,具体涉及移动电源。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伴随而来的是耗电量的增加,为随时随地保证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正常供电,移动电源应运而生。不同容量的移动电源可满足不同的充电需要,通俗的说法为,容量越大的移动电源可为便携式电子产品充电的次数更多。但移动电源的容量越大伴随着的是体积越大,而且如果应付短期如1、2天(1、2次)的充电需要,携带更大容量的移动电源难免会存在过多的携带负担。于是,在满足不同充电次数的需要的前提下,为尽量减轻携带负担,一些用户同时购买了多种不同容量的移动电源,例如手机电池容量为1500mAh的用户会购买如3000mAh、6000mAh、9000mAh等三种容量的移动电源,当该用户需要在出差期间为手机充1、2次电时,携带3000mAh的移动电源;当该用户需要在出差期间为手机充3、4次电时,携带6000mAh的移动电源;当该用户需要在出差期间为手机充5、6次电时,携带9000mAh的移动电源。由此,存在这样的一个考虑,即用户为了省钱,在已经购买了 3000mAh、6000mAh两种容量的移动电源之后, 就不在购买9000mAh的移动电源,而当需要在出差期间为手机充5、6次电时,同时携带3000mAh、6000mAh两个容量的移动电源。于是,同时携带该两个移动电源,如果是分散的,将会存在过多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电源,其在满足用户的充电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方便了用户的携带。为此,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移动电源,包括第一移动电源以及第二移动电源;所述第一移动电源包括第一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容量的电芯,以及与所述第一容量的电芯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一电源输入结构以及第一电源输出结构;所述第二移动电源包括第二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二容量的电芯,以及与所述第二容量的电芯电连接的第二电路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上、分别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电源输入结构以及第二电源输出结构;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内分别设置有相互吸引的第一磁铁以及第二磁铁。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面壳以及第一底壳,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面壳以及第二底壳;所述第一磁铁贴设于所述第一底壳内侧,所述第二磁铁贴设于所述第二底壳内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上分别设置有相互接合、的第一金属触点以及第二金属触点;所述第一金属触点以及所述第二金属触点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路板以及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量的电芯的容量为3000mAh。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容量的电芯的容量为6000mAh。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结构为中规插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源输出结构为第一 A型USB接口。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源输入结构为micro USB接口。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源输出结构为第二 A型USB接口。本技术提供的移动电源,包括设置有第一容量的电芯的第一移动电源,以及设置有第二容量的电芯的第二移动电源,因此,用户可根据实际充电需要携带相应容量的移动电源,从而在满足充电次数的前提下,减少用户的携带负担;此外,用户需要更高容量的充电要求时,可同时携带该第一移动电源以及第二移动电源,同时携带的该第一移动电源以及第二移动电源可通过第一磁铁以及第二磁铁吸附在一起,从而方便用户的携带。【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移动电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移动电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移动电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移动电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移动电源以及第二移动电源吸附在一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图5,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移动电源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移动电源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第一移动电源以及第二移动电源吸附在一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移动电源,包括第一移动电源I以及第二移动电源2 ;第一移动电源I包括第一壳体11,设置于第一壳体11内的第一容量的电芯12,以及与第一容量的电芯12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板13 ;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壳体11上、分别与第一电路板13电连接的第一电源输入结构14以及第一电源输出结构15 ;第二移动电源2包括第二壳体21,设置于第二壳体21内的第二容量的电芯22,以及与第二容量的电芯22电连接的第二电路板23 ;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壳体21上、分别与第二电路板23电连接的第二电源输入结构24以及第二电源输出结构25 ;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21内分别设置有相互吸引的第一磁铁16以及第二磁铁26。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包括设置有第一容量的电芯12的第一移动电源1,以及设置有第二容量的电芯22的第二移动电源2,因此,用户可根据实际充电需要携带相应容量的移动电源,从而在满足充电次数的前提下,减少用户的携带负担;此外,用户需要更高容量的充电要求时,可同时携带该第一移动电源I以及第二移动电源2,同时携带的该第一移动电源I以及第二移动电源2可通过第一磁铁16以及第二磁铁26吸附在一起,从而方便用户的携带。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面壳111以及第一底壳112,第二壳体21包括第二面壳211以及第二底壳212 ;第一磁铁16贴设于第一底壳112内侧,第二磁铁26设于第二底壳212内侧。在第一底壳112的内侧以及第二底壳212的内侧分别贴设该第一磁铁16以及第二磁铁26,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第一移动电源I以及第二移动电源2吸附在一起时的牢固性。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21上分别设置有相互接合、的第一金属触点17以及第二金属触点27 ;第一金属触点17以及第二金属触点27分别与第一电路板13以及第二电路板23电连接。第一移动电源I以及第二移动电源2吸附在一起时,该第一金属触点17以及第二金属触点27可相互接合,以实现第一移动电源I以及第二移动电源2的之间的电连接,由此第一移动电源I与第二移动电源2可以通过第一电源输入结构14或第二电源输入结构24进行充电,可以通过第一电源输出结构15或第二电源输出结构25为外部便携式电子设备进行充电。通过磁吸附组合的方式以及金属触点电连接的方式,可以省去各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移动电源(1)以及第二移动电源(2);所述第一移动电源(1)包括第一壳体(11),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1)内的第一容量的电芯(12),以及与所述第一容量的电芯(12)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板(1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1)上、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路板(13)电连接的第一电源输入结构(14)以及第一电源输出结构(15);所述第二移动电源(2)包括第二壳体(21),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21)内的第二容量的电芯(22),以及与所述第二容量的电芯(22)电连接的第二电路板(2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21)上、分别与所述第二电路板(23)电连接的第二电源输入结构(24)以及第二电源输出结构(25);所述第一壳体(11)以及所述第二壳体(21)内分别设置有相互吸引的第一磁铁(16)以及第二磁铁(2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明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星汇尚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