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包括导热棒(1)和换热表面(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热棒(1)从一换热表面(2)穿入,通过换热介质后从另一换热表面(2)穿出,该导热棒(1)为条状结构。(*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属于换热器单元
。本技术的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包括导热棒和换热表面,所述的导热棒从一换热表面穿入,通过换热介质后从另一换热表面穿出,该导热棒为条状结构;所述的导热棒通过焊接固定在两换热表面上。本技术的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其导热棒从一换热表面穿入,通过换热介质后从另一换热表面穿出,由于导热棒与换热介质直接接触,热量从处于换热介质中的导热棒部分传递给换热表面外部的导热棒部分,导热棒和换热表面同时进行热量传递,扩大了换热面积;导热棒的插入,强化了流体的扰流,提高了换热系数,提高了换热效率。【专利说明】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单元
,尤其是涉及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流程规定的指标的热量交换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作为传热设备被广泛用于锅炉暖通领域,随着节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换热器的种类越来越多。现有技术中,换热器单元是通过把导热棒焊接或黏贴在需要强化的换热表面,此方法只能通过换热表面将热量传递给导热棒,换热效率不高。针对上述问题,市场上也提供了一些改进的方案,该方案仅能提高一侧的换热效率,对于气-液换热比较有效,但是对于同相的气-气换热效果不明显,仍避免不了只能通过换热表面将热量能传递给导热棒,造成换热效率低的问题。经过专利检索,关于如何提高换热效率的技术方案已有类似公开。如:中国专利公布号CN 102706203 A,公布日为2012年10月3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一种针式换热单元,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针式换热单元,由单根导热线材通过弯曲形成,此换热单元可以整形后焊接或黏贴在需要换热的表面提高其换热效率,此换热单元可以通过与导热隔板组合成为换热芯体,为通过其流道的自然对流或强制对流的流体提供换热。该申请案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导热线只能在导热隔板外侧或者内侧,热量只能通过导热隔板表面传递给导热线,换热效率低。此外,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10061199.5,申请日:2011-03_10,专利技术创造名为:一种换热装置,该申请案包括内套、设于内套外面的外套、设于外套顶部的进水口和溢水口以及设于外套底部的出水口,所述内套上安装有多根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一段插入烟道中,所述导热管的剩余段留在内套外面的环形夹层中,所述导热管包括薄壁内管体,所述薄壁内管体的外壁设置有辐射状的纵向连续的外肋翅片,所述外肋翅片的外部包覆有一薄壁外管体。该申请案对锅炉余热利用率高,功能性强,但是该申请案中导热管只是插入在烟道侧壁上,并未穿过换热介质,对换热介质的扰流效果较差,换热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换热单元存在换热效率低,且对换热介质的扰流效果较差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导热棒和换热表面同时进行热量传递,扩大了换热面积;导热棒的插入,强化了流体的扰流,提高了换热系数,提高了换热效率。2.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兀,包括导热棒和换热表面,所述的导热棒从一换热表面穿入,通过换热介质后从另一换热表面穿出,该导热棒为条状结构。更进一步地说,所述的导热棒通过焊接固定在两换热表面上。更进一步地说,所述的导热棒位于换热介质内的长度与导热棒伸出换热表面的长度之比为1:0.3~1.0。3.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I)本技术的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其导热棒从一换热表面穿入,通过换热介质后从另一换热表面穿出,由于导热棒与换热介质直接接触,热量从处于换热介质中的导热棒部分传递给换热表面外部的导热棒部分,导热棒和换热表面同时进行热量传递,扩大了换热面积;导热棒的插入,强化了流体的扰流,提高了换热系数,提高了换热效率;(2)本技术的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其导热棒通过焊接固定在两换热表面上,连接方式固定可靠,成本低。【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与圆管结合形成的换热器结构示意图。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导热棒;2、换热表面。【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包括导热棒I和换热表面2,导热棒I从一换热表面2穿入,通过换热介质后从另一换热表面2穿出,换热表面2可以结合外围壳体形成流道,流道内为换热介质。该导热棒I为条状结构,导热棒I通过焊接固定在两换热表面2上,具体过程如下:先在换热表面2上开设与导热棒I相配合的孔,然后插入导热棒1,并通过钎焊方式将导热棒I固定在两换热表面2上。导热棒I位于换热介质内的长度与导热棒I伸出换热表面2的长度之比为1:0.3^1.0,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当导热棒I位于换热介质内的长度与导热棒I伸出换热表面2的长度之比为1:0.3^1.0时,其换热效率较高,尤其是当导热棒I位于换热介质内的长度与导热棒I伸出换热表面2的长度之比为1:0.6时,其换热效率最高。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与圆管结合形成圆管式换热器,此时的换热表面2为圆管表面,换热介质在圆管中流过,为处在圆管内的导热棒I加热,热量从处于换热介质中的导热棒I传递给位于换热表面2外部的导热棒1,以达到换热的目的。本技术的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由于导热棒I与换热介质直接接触,热量从处于换热介质中的导热棒I部分传递给换热表面2外部的导热棒I部分,导热棒I和换热表面2同时进行热量传递,扩大了换热面积;且由于导热棒I的插入,强化了流体的扰流,提高了换热系数,提闻了换热效率。以上示意性的对本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包括导热棒(I)和换热表面(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热棒(O从一换热表面(2)穿入,通过换热介质后从另一换热表面(2)穿出,该导热棒(I)为条状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热棒(I)通过焊接固定在两换热表面(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热棒(I)位于换热介质内的长度与导热棒(I)伸出换热表面(2)的长度之比为1:0.3?1.0。【文档编号】F28F7/00GK203550725SQ201320763307【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8日 【专利技术者】程波, 李朝祥 申请人:安徽工业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式换热器单元,包括导热棒(1)和换热表面(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热棒(1)从一换热表面(2)穿入,通过换热介质后从另一换热表面(2)穿出,该导热棒(1)为条状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波,李朝祥,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