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49171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0 16:01
一种变速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变速箱箱体(15)、设置在变速箱箱体(15)一端的输入轴(19)、设置在变速箱箱体(15)内另一端的输出轴(30),所述输入轴(19)上安装第一齿轮(16),且第一齿轮(16)与滑动设置于输出轴(30)上的第二齿轮(31)相配合,所述输入轴(19)上还安装有第三齿轮(18),第二齿轮(31)的安装槽中设置有第四齿轮(32),所述变速箱箱体(15)上对应于输出轴(30)一侧还固定有油缸(37),油缸(37)活塞杆上设置有拨叉(38),拨叉(38)的杆端伸入第四齿轮(32)的卡槽中。(*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利用油缸换档的变速箱结构,特别适用于立式车床,包括变速箱箱体、设置在变速箱箱体一端的输入轴、设置在变速箱箱体内另一端的输出轴,所述输入轴上安装第一齿轮,且第一齿轮与滑动设置于输出轴上的第二齿轮相配合,所述输入轴上还安装有第三齿轮,第二齿轮的安装槽中设置有第四齿轮,所述变速箱箱体上对应于输出轴一侧还固定有油缸,油缸活塞杆上设置有拨叉,拨叉的杆端伸入第四齿轮的卡槽中。本技术结构简单、巧妙、合理;传动平稳,噪音低;采用两档恒功率变速,适合重载切削,稳定可靠。【专利说明】一种变速箱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利用油缸换档的变速箱结构,特别适用于立式车床。
技术介绍
立车主要用于加工直径大、长度短的大型、重型工件和不易在卧式车床上装夹的工件,回转直径满足的情况下,太重的工件在卧车不易装夹,由于本身自重,对加工精度有影响,采用立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立车变速箱齿轮间的传动不平稳,换档不准确,对立车加工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对立车变速箱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就显得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巧妙、合理的变速箱结构,其可以实现利用油缸换档来达到变速,且变速箱传动过程均匀、平稳,噪声小,换档稳定可靠。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变速箱结构,特征在于:包括变速箱箱体、设置在变速箱箱体一端的输入轴、设置在变速箱箱体内另一端的输出轴,所述输入轴上安装第一齿轮,且第一齿轮与滑动设置于输出轴上的第二齿轮相配合,所述输入轴上还安装有第三齿轮,第二齿轮的安装槽中设置有第四齿轮,所述变速箱箱体上对应于输出轴一侧还固定有油缸,油缸活塞杆上设置有拨叉,拨叉的杆端伸入第四齿轮的卡槽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入轴通过调心滚子轴承、第一深沟球轴承支承于变速箱箱体上,所述输入轴上的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设置有第一隔套;所述输入轴上还安装有用于间隔第三齿轮和第一深沟球轴承的第五隔套,输入轴对应于第一深沟球轴承的轴端紧固有第二压盖;所述输入轴上对应于调心滚子轴承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隔套,所述输入轴的输入端外圈套装有第五法兰盘,第五法兰盘底部外圈设有第三法兰盘,第二法兰盘将骨架油封固定于第三法兰盘与第五法兰盘之间,所述第五法兰盘前部外径上通过第一角接触球轴承和第二角接触球轴承支承有皮带轮,且上述两个角接触球轴承之间还有设置有第四隔套、第三隔套,所述输入轴的轴端还套装有第一法兰盘,且第一法兰盘内圈轴径外表面贴合于第五法兰盘的轴径内表面,第五法兰盘的外圈轴径顶紧于第一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第一压盖通过螺栓紧固于输入轴的轴端表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出轴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深沟球轴承、第三深沟球轴承转动支承于变速箱箱体上,所述第二齿轮、第四齿轮构成一对滑移齿轮;所述输出轴的输出端通过第四法兰盘固定于变速箱箱体上,所述第四法兰盘内放置第六隔套和圆柱滚子轴承,所述输出轴的轴头上套设有第五齿轮,并在输出轴的轴端固定有用于压紧第五齿轮的第四压盖;所述输出轴对应于第二深沟球轴承一侧外端面封盖有盖板,输出轴的轴端还紧固有用于固定第二深沟球轴承的第三压盖,所述第二深沟球轴承通过第六法兰盘设置于变速箱箱体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缸安装于变速箱箱体上,油缸的活塞杆端通过设置于变速箱箱体上的铜套来固定,拨叉通过螺栓和锥销固定在油缸的活塞杆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本技术结构简单、巧妙、合理;传动平稳,噪音低;采用换档恒功率变速,适合重载切削,稳定可靠。。【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包括皮带轮1、第一法兰盘2、第一角接触球轴承3、第三隔套4、第四隔套5、第一压盖6、第二角接触球轴承7、第五法兰盘8、铜套9、第二法兰盘10、骨架油封11、第三法兰盘12、调心滚子轴承13、第二隔套14、变速箱箱体15、第一齿轮16、第一隔套17、第三齿轮18、输入轴19、第五隔套20、第一深沟球轴承21、第二压盖22、第三深沟球轴承23、第四法兰盘24、第六隔套25、圆柱滚子轴承26、第七隔套27、第五齿轮28、第四压盖29、输出轴30、第二齿轮31、第四齿轮32、盖板33、第六法兰盘34、第二深沟球轴承35、第三压盖36、油缸37、拔叉38等。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变速箱结构,包括变速箱箱体15、设置在变速箱箱体15 一端的输入轴19、设置在变速箱箱体15内另一端的输出轴30,所述输入轴19上安装第一齿轮16,且第一齿轮16与滑动设置于输出轴30上的第二齿轮31相配合,所述输入轴19上还安装有第三齿轮18,第二齿轮31的安装槽中设置有第四齿轮32,所述变速箱箱体15上对应于输出轴30 —侧还固定有油缸37,油缸37活塞杆上设置有拨叉38,拨叉38的杆端伸入第四齿轮32的卡槽中。所述输入轴19通过调心滚子轴承13、第一深沟球轴承21支承于变速箱箱体15上,所述输入轴19上的第一齿轮16和第三齿轮18设置有第一隔套17 ;所述输入轴19上还安装有用于间隔第三齿轮18和第一深沟球轴承21的第五隔套20,输入轴19对应于第一深沟球轴承21的轴端紧固有第二压盖22 ;所述输入轴19上对应于调心滚子轴承13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隔套14,所述输入轴19的输入端外圈套装有第五法兰盘8,第五法兰盘8底部外圈设有第三法兰盘12,第二法兰盘10将骨架油封11固定于第三法兰盘12与第五法兰盘8之间,所述第五法兰盘8前部外径上通过第一角接触球轴承3和第二角接触球轴承7支承有皮带轮1,且上述两个角接触球轴承之间还有设置有第四隔套5、第三隔套4,所述输入轴19的轴端还套装有第一法兰盘2,且第一法兰盘2内圈轴径外表面贴合于第五法兰盘8的轴径内表面,第五法兰盘8的外圈轴径顶紧于第一角接触球轴承3的外圈,第一压盖6通过螺栓紧固于输入轴19的轴端表面。所述输出轴30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深沟球轴承35、第三深沟球轴承23转动支承于变速箱箱体上,所述第二齿轮31、第四齿轮32构成一对滑移齿轮;所述输出轴30的输出端通过第四法兰盘24固定于变速箱箱体15上,所述第四法兰盘24内放置第六隔套25和圆柱滚子轴承26,所述输出轴30的轴头上套设有第五齿轮28,第五齿轮28与圆柱滚子轴承26之间设有用于间隔的第七隔套27,并在输出轴30的轴端固定有用于压紧第五齿轮28的第四压盖29 ;所述输出轴30对应于第二深沟球轴承35 —侧外端面封盖有盖板33,输出轴30的轴端还紧固有用于固定第二深沟球轴承35的第三压盖36,所述第二深沟球轴承35通过第六法兰盘34设置于变速箱箱体15上。所述油缸37安装于变速箱箱体15上,油缸37的活塞杆端通过设置于变速箱箱体15上的铜套9来固定,拨叉38通过螺栓和锥销固定在油缸37的活塞杆上。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本技术在的其中一种工作状态时第一齿轮16和第二齿轮31相啮合,当需要换挡变速时,油缸37动作,带动拨叉38将第二齿轮31与第四齿轮32构成的齿轮对沿输出轴滑移至第四齿轮32与输入轴19上的第三齿轮18相配合。换挡变速过程,传动平稳、噪音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速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变速箱箱体(15)、设置在变速箱箱体(15)一端的输入轴(19)、设置在变速箱箱体(15)内另一端的输出轴(30),所述输入轴(19)上安装第一齿轮(16),且第一齿轮(16)与滑动设置于输出轴(30)上的第二齿轮(31)相配合,所述输入轴(19)上还安装有第三齿轮(18),第二齿轮(31)的安装槽中设置有第四齿轮(32),所述变速箱箱体(15)上对应于输出轴(30)一侧还固定有油缸(37),油缸(37)活塞杆上设置有拨叉(38),拨叉(38)的杆端伸入第四齿轮(32)的卡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振强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京华重工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