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高低压双腔的能够实现自动补气功能的高强度气囊;其特征是:包含有与外囊体(2)联接的并安装其内部的内囊体(3),内囊体(3)形成的内部高压腔H的一端的补气阀(4)可自动向外囊体(2)形成的外部工作腔(L)补充气体。补气阀(4)设置在高压腔H的非充气端,内置于工作腔中,补气阀(4)的阀座(46)安装在内腔体外壁上,其底部固定有设置锥孔的锥孔板(41)并作为弹簧(42)的底座板,弹簧(42)设置在锥孔板(41)和活塞(44)之间的阀座(43)的筒体内部,其活塞(44)可沿阀座(46)的筒体滑动,锥阀(43)设置在活塞(44)的内腔中,并被活塞(44)带动与其同时沿阀座(46)筒壁滑动,其顶端为与锥孔板(41)的锥孔配合的锥面,实现锥面密封。(*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高低压双腔的能够实现自动补气功能的高强度气囊;其特征是:包含有与外囊体2联接的并安装其内部的内囊体3,内囊体3形成的内部高压腔H的一端的补气阀4可自动向外囊体2形成的外部工作腔L补充气体。利用两腔的压力差,补气阀4不但能堵住高压腔通向工作腔的补气孔,实现独立的两腔和不串气,而且还能实现高压腔向工作腔的自动补气操作,保持工作腔的恒定工作压力,不需人工对气囊进行压力检查和补气作业,因此减少了人工操作工作量和工程施工环节及风险控制工作量,降低了资金投入,提高了施工效率。【专利说明】一种具有双腔自动补气功能的高强度气囊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高低压双腔的能够实现自动补气功能的高强度气囊,尤其是一种对压力调节量严格的助浮气囊、堵漏气囊等。
技术介绍
工程气囊已广泛应用于重物顶升、沉箱拉移、船舶上排下水、水上施工助浮、管道封堵、梁板预制工程气囊已广泛应用于重物顶升、沉箱拉移、船舶上排下水、水上施工助浮、管道封堵、梁板预制等领域。应用的气囊产品的气密性要求高,目前国家标准GB/T3795-1996中规定的气密性要求是充气达工作压力后保压1小时,其压降不大于5%,气囊渗漏气的原因多方面,如囊体缠绕层间的黏合不质密、充气嘴接口密封不良等。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工程施工的持续时间较长,导致气囊压力下降较大,不得不进行压力检查,并对神漏气导致气压低于工作状态的气囊进行补气作业,即按一定的时间周期比如5小时对气囊进行充气一次,使其压力达到工作压力,加之应用一定数量的气囊,人工补气的工作量较大,特别在助浮施工中,可能存在潜水员水下补气的操作,这就更加大了工作量,虽然有些施工作业中通过气路软管连接气源与一个或多个气囊,也免去了现场安装气路接头的工作,但气路软管的连接加大了气囊系统渗漏气的几率,气囊工作状态下的高压气体使管路系统增加了爆破风险,安全操作环境受威胁,即使这样仍要按一定周期进行人工检查气压和补气作业,增加了工程施工环节及风险控制工作量,也加大了资金投入,降低了施工效率。等领域。应用的气囊产品的气密性要求高,目前国家标准GB/T3795-1996中规定的气密性要求是充气达工作压力后保压1小时,其压降不大于5%,气囊渗漏气的原因多方面,如囊体缠绕层间的黏合不质密、充气嘴接口密封不良等。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工程施工的持续时间较长,导致气囊压力下降较大,不得不进行压力检查,并对神漏气导致气压低于工作状态的气囊进行补气作业,即按一定的时间周期比如5小时对气囊进行充气一次,使其压力达到工作压力,加之应用一定数量的气囊,人工补气的工作量较大,特别在助浮施工中,可能存在潜水员水下补气的操作,这就更加大了工作量,虽然有些施工作业中通过气路软管连接气源与一个或多个气囊,也免去了现场安装气路接头的工作,但气路软管的连接加大了气囊系统渗漏气的几率,气囊工作状态下的高压气体使管路系统增加了爆破风险,安全操作环境受威胁,即使这样仍要按一定周期进行人工检查气压和补气作业,增加了工程施工环节及风险控制工作量,也加大了资金投入,降低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低压双腔的能够实现自动补气功能的高强度气囊,尤其是一种对压力调节量严格的助浮气囊、堵漏气囊,因此减少了人工检查及补气操作,保证了施工作业的安全性,提高了施工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与外囊体2联接的并安装其内部的内囊体3,内囊体3形成的内部高压腔Η的一端的补气阀4可自动向外囊体2形成的外部工作腔L补充气体,保持工作腔的恒定工作压力。气囊工作前,先通过内囊体3的一端的充气阀门1向高压腔Η内充入气体,使气体达到设计压力值Ρ1,同时通过外囊体2的一端的充气阀门5向外部工作腔L内充入气体,使气体达到设计压力值Ρ2,气囊的工作压力为Ρ2,为实现高压腔Η向工作腔L的充气,则Ρ1>Ρ2。补气阀4在两腔压力差的作用下,锥阀43密封堵住了高压腔通向工作腔的补气孔,实现了独立的两腔和不串气。气囊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渗漏气后,外部工作腔L的气体泄漏导致其压力下降,导致作用在补气阀4中活塞44端面上的力F1减小,弹簧42推力和锥阀43的合力R)大于F1,弹簧42伸张,推动活塞44带动锥阀43向工作腔移动,锥阀43的锥面与固定在阀体46上的锥孔板41中的锥孔脱开,出现缝隙,此时高压腔Η的高压气体从锥孔沿弹簧42的簧圈间隙、阀体46上的多个放气孔D排出,释放到工作腔L中,实现了对工作腔L的补气。当工作腔L中补充的气体产生的压力逐渐增大,其作用在补气阀4中活塞44端面上的力增大,克服弹簧42推力和锥阀43的压力,压缩弹簧42缩短,推动活塞44带动锥阀43向高压腔移动,锥阀43的锥面与固定在阀体46上的锥孔板41中的锥孔结合,实现锥密封,堵住了高压腔通向工作腔的补气孔,实现了独立的两腔和不串气,这时即完成了气囊的一次补气操作,不需人工对气囊进行压力检查和补气作业,因此减少了人工操作工作量,保证了施工作业的安全性,提高了施工效率。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外囊体2和置于其内的内囊体3,充气阀门1设置在内囊体3上的一端,联通了高压腔,其充气管路贯通了外囊体2的一端,充气阀门5设置固定在外囊体2的另一端,联通了工作腔。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补气阀4设置在高压腔Η的非充气端,内置于工作腔中,补气阀4的阀座46安装在内腔体外壁上,其底部固定有设置锥孔的锥孔板41并作为弹簧42的底座板,弹簧42设置在锥孔板41和活塞44之间的阀座43的筒体内部,其活塞44可沿阀座46的筒体滑动,锥阀43设置在活塞44的内腔中,并被活塞44带动与其同时沿阀座46筒壁滑动,其顶端为与锥孔板41的锥孔配合的锥面,实现锥面密封。本技术设计了,在阀座46的顶端设置有限位座45,防止活塞44被弹簧42弹出。本技术设计了,在阀座46的壁面上开一个或多个放气孔D。本技术设计了,在活塞44顶板设置了用于调整锥阀43位置的调整装置和操作孔。本技术的技术效果表现在:当作用在补气阀4中活塞44端面上的力减小,弹簧42推动活塞44带动锥阀43向右移动,锥阀43的锥面与固定在阀体46上的锥孔板41中的锥孔脱开,出现缝隙,此时高压气体从锥孔沿弹簧42的簧圈间隙、阀体46上的多个放气孔D排出,释放到工作腔L中,实现了对工作腔L的补气。当工作腔L中补充的气体产生的压力逐渐增大,其作用在补气阀4中活塞44端面上的力增大,克服弹簧42推力和锥阀43的压力,压缩弹簧42缩短,推动活塞44带动锥阀43向高压腔移动,锥阀43的锥面与固定在阀体46上的锥孔板41中的锥孔结合,实现锥密封,堵住了高压腔通向工作腔的补气孔,实现了独立的两腔和不串气,这时即完成了气囊的一次补气操作,不需人工对气囊进行压力检查和补气作业,保持了工作腔恒定的工作压力,因此减少了人工操作工作量,保证了施工作业的安全性,提高了施工效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是补气阀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补气阀的补气工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外囊体2和置于其内的内囊体3,充气阀门1设置在内囊体3上的一端,联通了高压腔,其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高低压双腔的能够实现自动补气功能的高强度气囊;其特征是:包含有与外囊体(2)联接的并安装其内部的内囊体(3),内囊体(3)形成的内部高压腔H的一端的补气阀(4)可自动向外囊体(2)形成的外部工作腔(L)补充气体。补气阀(4)设置在高压腔H的非充气端,内置于工作腔中,补气阀(4)的阀座(46)安装在内腔体外壁上,其底部固定有设置锥孔的锥孔板(41)并作为弹簧(42)的底座板,弹簧(42)设置在锥孔板(41)和活塞(44)之间的阀座(43)的筒体内部,其活塞(44)可沿阀座(46)的筒体滑动,锥阀(43)设置在活塞(44)的内腔中,并被活塞(44)带动与其同时沿阀座(46)筒壁滑动,其顶端为与锥孔板(41)的锥孔配合的锥面,实现锥面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青灵,于广峰,赵殿华,赵阳阳,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南海气囊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