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944218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0 00:32
一种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固定装置,包括座椅靠背及与所述座椅靠背相连接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上边缘设置有螺柱,所述车身在与所述螺柱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螺柱相适配的螺孔;?所述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下边缘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螺管,所述螺管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车身在与所述螺管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螺管与所述螺杆螺接。(*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固定装置,包括座椅靠背及与所述座椅靠背相连接的车身,所述座椅靠背的上边缘设置有螺柱,所述车身在与所述螺柱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螺柱相适配的螺孔;所述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下边缘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螺管,所述螺管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车身在与所述螺管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螺管与所述螺杆螺接。本技术提供的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固定装置通过螺柱及螺杆与车身实现了稳固连接,避免采用靠背锁及挂钩等方式连接,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及连接失效风险。【专利说明】一种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常用固定方法包括有以下两种:(I)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上端采用靠背锁与车身上的锁钩进行连接,方便了后排座椅靠背的安装,但是,靠背锁成本较高,并且分布在座椅靠背的外侧,由于行李箱块冲击位置位于后排座椅靠背整体的中间位置,而靠背锁在后排座椅靠背的两侧,故为满足行李箱碰撞要求,就需要增加后排座椅靠背强度来承受力的传导而不造成座椅靠背变形过大,因而导致后排座椅靠背的安装成本上升。(2)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上部采用挂钩与车身进行连接,挂钩连接结构强度较弱,并且在行李箱碰撞中存在极大的失效风险。因此,现有技术通常会在车身两侧各增加一个防撞梁来保证整个后行李箱冲击区域的强度,这样必然造成后排座椅靠背的成本和制造成本的上升,同时后排座椅靠背上的挂钩和车身安装孔配对增加了安装要求精度,增大了安装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固定装置,该装置能够保证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抗冲击强度,同时降低成本及安装难度。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种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固定装置,包括座椅靠背及与所述座椅靠背相连接的车身,所述座椅靠背的上边缘设置有螺柱,所述车身在与所述螺柱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螺柱相适配的螺孔;所述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下边缘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螺管,所述螺管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车身在与所述螺管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螺管与所述螺杆螺接。进一步地,所述座椅靠背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螺柱的第一支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用于设置所述螺柱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平行于所述螺孔所在的车身平面,所述螺柱垂直于所述连接面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座椅靠背的上边缘设置有两个螺柱,所述车身在与所述两个螺柱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两个螺孔。进一步地,所述两个螺柱分别设置在距离座椅靠背中心线100mm-150mm处。进一步地,所述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下边缘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支架,所述螺管通过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车辆后排座椅靠背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车身在与所述螺管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螺杆的安装孔。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包括导向孔及与所述导向孔连通的限位孔。进一步地,所述螺杆和所述螺管上还套设有压盖和压盘,所述压盖和所述压盘之间还设置有弹簧。进一步地,所述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下边缘上还设置有钩环,所述车身在与所述钩环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能够与所述钩环相钩接的挂钩。本技术提供的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固定装置通过螺柱及螺杆与车身实现了稳固连接,避免采用靠背锁及挂钩等方式连接,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及连接失效风险。【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优选的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固定装置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固定装置的背面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固定装置的下边缘连接示意图;图4是图3所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固定装置下边缘连接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固定装置包括座椅靠背I及与所述座椅靠背I相连接的车身2,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座椅靠背I的上边缘设置有螺柱3,所述车身2在与所述螺柱3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螺柱3相适配的螺孔,所述螺柱3与所述车身的螺孔连接从而实现座椅靠背I的上部与车身2的固定,避免发生交通事故时由于车辆后排座椅靠背上部受行李箱内行李等物件的撞击而对乘员造成伤害。为了增加座椅靠背I与车身2连接的稳固性,本技术还可以在螺柱3插设在螺孔后,在所述螺柱的端部套设于所述螺柱相适配的螺母,防止螺柱3与螺孔的连接失效。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座椅靠背I与车身2连接的稳定性,保证连接强度,本实施例的座椅靠背I的上边缘优选地设置有两个螺柱3,考虑到目前常用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尺寸,本实施例的两个螺柱6优选地设置在座椅靠背I中心线的两侧并且优选地设置在距离座椅靠背I中心线100mm-150mm的位置,本实施例的车身2在与所述两个螺柱3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两个螺孔,从而在所述座椅靠背I的上边缘形成两个连接点,两个连接点不但可以提高座椅靠背I与车身2连接的稳定性,还可以防止座椅靠背I与车身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注意的是,本技术对座椅靠背上边缘设置的螺柱数量并不做具体限定,上述实施例中座椅靠背I与车身2之间形成的两个连接点仅是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还可以根据实际的座椅靠背I的实际尺寸,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边缘均匀地设置两个以上的连接点。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如图2所示,所述座椅靠背I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螺柱3的第一支架6,所述第一支架6上优选地设置有用于设置所述螺柱3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平行于所述螺孔所在的车身2平面,所述螺柱3垂直于所述连接面设置,所述第一支架6的一端优选地与所述座椅靠背I的上边缘焊接连接,所述第一支架6的另一端焊接在所述座椅靠背中间的骨架上,所述连接面突出于所述第一支架6的两端的连接点并且平行于所述螺孔所在的车身2平面,本技术对所述第一支架6的形状并不做具体限定,所述第一支架6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的座椅靠背I与车身2之间的间隙形状进行调整,使第一支架6的连接面平行于所述螺孔所在的车身2平面即可。当然,上述第一支架6仅是用于设置螺柱3的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还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能够将所述螺柱3连接在所述座椅靠背I上边缘的其它结构,此处不再赘述。如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下边缘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螺管4,所述螺管4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车身2在与所述螺管4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螺杆5,所述螺杆5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螺管4与所述螺杆5螺接,从而实现座椅靠背I下部与车身2的固定连接。为了增强座椅靠背I下部与车身连接的稳定性,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优选地在所述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下边缘上还设置有钩环12,所述钩环12优选地设置在座椅靠背I下边缘的中间位置,所述钩环12为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I的下边缘的环状结构,所述车身2在与所述钩环1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能够与所述钩环12相钩接的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固定装置,包括座椅靠背及与所述座椅靠背相连接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上边缘设置有螺柱,所述车身在与所述螺柱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螺柱相适配的螺孔;?所述车辆后排座椅靠背的下边缘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螺管,所述螺管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车身在与所述螺管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螺管与所述螺杆螺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跃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