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顶针结构,包括模仁、上顶出板、下顶出板和常规顶针,所述下顶出板、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模仁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所述常规顶针穿设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模仁,所述常规顶针的一端抵接于所述下顶出板,其特征在于:该模具顶针结构还包括防粘夹顶针组件,所述防粘夹顶针组件包括防粘夹针杆和限位弹簧,所述防粘夹针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杆部、限位凸环和第二顶杆部,所述第一顶杆部穿设所述模仁,所述第二顶杆部穿设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下顶出板,所述限位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顶杆部,并设置于所述限位凸环和所述上顶出板之间,所述限位凸环的横截面积均大于所述第一顶杆部的横截面积和所述第二顶杆部的横截面积。(*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模具顶针结构,其结构包括模仁、上顶出板、下顶出板和常规顶针,所述下顶出板、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模仁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所述常规顶针穿设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模仁,所述常规顶针的一端抵接于所述下顶出板,该模具顶针结构还包括防粘夹顶针组件,所述防粘夹顶针组件包括防粘夹针杆和限位弹簧,所述防粘夹针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杆部、限位凸环和第二顶杆部,所述第一顶杆部穿设所述模仁,所述第二顶杆部穿设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下顶出板;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脱模过程中顶针粘住或夹住产品,同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模具顶针结构。【专利说明】一种模具顶针结构
本技术涉及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模具顶针结构。
技术介绍
模具在开模过程中,模具中成型的产品需要由顶针将产品顶出,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产品,往往需要设置多个顶针才能顺利地将产品从模具的模仁中脱离,但多个顶针同时将产品从模仁中顶出后,容易因顶针过多,导致顶针粘住或者两顶针夹住产品,从而使得产品不能顺利脱模。现有技术中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般采用了二次顶出的方式,这需要另外增加一套顶针结构,以及增加至少两块顶针板,不仅模具结构复杂,而且制造成本高。因此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亟需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脱模过程中顶针粘住或夹住产品,同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模具顶针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脱模过程中顶针粘住或夹住产品,同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模具顶针结构。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提供了一种模具顶针结构,包括模仁、上顶出板、下顶出板和常规顶针,所述下顶出板、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模仁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所述常规顶针穿设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模仁,所述常规顶针的一端抵接于所述下顶出板,该模具顶针结构还包括防粘夹顶针组件,所述防粘夹顶针组件包括防粘夹针杆和限位弹簧,所述防粘夹针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杆部、限位凸环和第二顶杆部,所述第一顶杆部穿设所述模仁,所述第二顶杆部穿设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下顶出板,所述限位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顶杆部,并设置于所述限位凸环和所述上顶出板之间,所述限位凸环的横截面积均大于所述第一顶杆部的横截面积和所述第二顶杆部的横截面积。其中,所述模仁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环相配合的第一限位凹孔。其中,所述上顶出板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环相配合的第二限位凹孔。其中,所述第二顶杆部底部设置有沉头。其中,所述沉头为螺母,所述沉头与所述第二顶杆部螺纹连接。其中,所述第二顶杆部与所述限位凸环螺纹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当模具顶针结构在未顶出的状态,如图1所示。当该模具顶针结构进入顶出的状态后,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下顶出板带动所述常规顶针和所述防粘夹顶针组件共同向所述模仁运动,在该过程中所述上顶出板通过所述限位弹簧对所述限位凸环的抵压,从而推动所述防粘夹针杆。所述限位凸环抵触到所述模仁时,如图2所示,所述防粘夹顶杆停止,而所述常规顶针则可继续在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下顶出板共同作用下运动并将产品完全顶出。当模具顶针结构处于完全顶出的状态时,如图3所示。该模具顶针结构在具体使用中,在易出现粘连及夹住产品的位置采用所述防粘夹顶针组件,所述限位凸环抵触到所述模仁后,所述防粘夹顶针组件中的防粘夹顶杆即与产品脱离,从而避免了粘住产品或夹住产品。【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在未顶出的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限位凸环抵触到模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处于完全顶出的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1至图3中包括有:11-模仁、111-第一限位凹孔、12-上顶出板、13-下顶出板、121-第二限位凹孔、2_常规顶针、31-第一顶杆部、32-限位凸环、33-第二顶杆部、34-沉头、35-限位弹簧、4-产品。【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一种模具顶针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模仁11、上顶出板12、下顶出板13和常规顶针2,所述下顶出板13、所述上顶出板12和所述模仁11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所述常规顶针2穿设所述上顶出板12和所述模仁11,所述常规顶针2的一端抵接于所述下顶出板13,该模具顶针结构还包括防粘夹顶针组件,所述防粘夹顶针组件包括防粘夹针杆和限位弹簧35,所述防粘夹针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杆部31、限位凸环32、第二顶杆部33和沉头34,所述第一顶杆部31穿设所述模仁11,所述第二顶杆部33穿设所述上顶出板12,所述限位弹簧35套设于所述第二顶杆部33,所述限位凸环32的横截面积均大于所述第一顶杆部31的横截面积和所述第二顶杆部33的横截面积。当模具顶针结构在未顶出的状态时,如图1所示。当该模具顶针结构进入顶出的状态后,所述上顶出板12和所述下顶出板13带动所述常规顶针2和所述防粘夹顶针组件共同向所述模仁11运动,在该过程中所述上顶出板12通过所述限位弹簧35对所述限位凸环32的抵压,从而推动所述防粘夹针杆。所述限位凸环32抵触到所述模仁11时,如图2所示,所述防粘夹顶杆停止,而所述常规顶针2则可继续在所述上顶出板12和所述下顶出板13共同作用下运动并将产品4完全顶出。当模具顶针结构处于完全顶出的状态时,如图3所示。该模具顶针结构在具体使用中,在易出现粘连及夹住产品4的位置采用所述防粘夹顶针组件,所述限位凸环32抵触到所述模仁11后,所述防粘夹顶针组件中的防粘夹顶杆即与产品4脱离,从而避免了粘住产品4或夹住产品4。所述模仁11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环32相配合的第一限位凹孔111,所述上顶出板12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环32相配合的第二限位凹孔121,通过控制所述第一限位凹孔111和所述第二限位凹孔121开设的深度,能够有效地控制所述限位凸环32抵触到所述模仁11的位置。进一步的,所述沉头34为螺母,所述沉头34与所述第二顶杆部33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顶杆部33与所述限位凸环32螺纹连接,均为可拆卸连接,每个部件结构简单,降低制造成本低。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模具顶针结构,包括模仁、上顶出板、下顶出板和常规顶针,所述下顶出板、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模仁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所述常规顶针穿设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模仁,所述常规顶针的一端抵接于所述下顶出板,其特征在于:该模具顶针结构还包括防粘夹顶针组件,所述防粘夹顶针组件包括防粘夹针杆和限位弹簧,所述防粘夹针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杆部、限位凸环和第二顶杆部,所述第一顶杆部穿设所述模仁,所述第二顶杆部穿设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下顶出板,所述限位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顶杆部,并设置于所述限位凸环和所述上顶出板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顶针结构,包括模仁、上顶出板、下顶出板和常规顶针,所述下顶出板、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模仁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所述常规顶针穿设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模仁,所述常规顶针的一端抵接于所述下顶出板,其特征在于:该模具顶针结构还包括防粘夹顶针组件,所述防粘夹顶针组件包括防粘夹针杆和限位弹簧,所述防粘夹针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杆部、限位凸环和第二顶杆部,所述第一顶杆部穿设所述模仁,所述第二顶杆部穿设所述上顶出板和所述下顶出板,所述限位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顶杆部,并设置于所述限位凸环和所述上顶出板之间,所述限位凸环的横截面积均大于所述第一顶杆部的横截面积和所述第二顶杆部的横截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茂林,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誉铭新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