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料头、叶轮以及冲击式制砂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41228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9 12:54
一种抛料头,包括基体(1)和硬质合金体(2),所述基体(1)的周面上形成有凹槽,所述硬质合金体(2)嵌入在所述凹槽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为钢基体,该钢基体的周面上形成有堆焊层。(*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抛料头,包括基体(1)和硬质合金体(2),所述基体(1)的周面上形成有凹槽,所述硬质合金体(1)嵌入在所述凹槽中,其中,所述基体(1)为钢基体,该钢基体的周面上形成有堆焊层。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抛料头的叶轮、以及一种包括该叶轮的冲击式制砂机。本技术的抛料头独创性地采用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的钢作为基体材料,并且通过在钢基体上形成堆焊层,实现了抛料头韧性与耐磨性的完美结合,降低了制造成本,延长了使用寿命。【专利说明】抛料头、叶轮以及冲击式制砂机
本技术涉及制砂机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抛料头、具有该抛料头的叶轮及冲击式制砂机。
技术介绍
叶轮作为冲击式制砂机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决定了制砂机的性能。其中,叶轮的耐磨件的寿命,尤其是磨损工况最恶劣的抛料头的磨损寿命直接影响叶轮的使用寿命和性倉泛。抛料头承受高速原料抛出时对其产生的冲击和磨损,同时还要承受制砂机的破碎腔中部分原料返回时对其产生的冲击和磨损,因此其使用寿命往往不长,制造和使用成本均较高。现有技术的抛料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高铬合金铸铁为基体的抛料头,另一种是以闻猛钢为基体的抛料头。以闻络合金铸铁为基体的抛料头,因铸造缺陷等广生的表观、内部裂纹易使抛料头断裂,从而造成事故,而且成本较高。以高锰钢为基体的抛料头,由于没有强烈冲击,因此对高锰钢的冲击硬化作用不够强烈,导致基体磨损较快,成本较高。通过对制砂机内腔的有限元分析以及对使用后的抛料头进行分析,发现抛料头产生的磨损为局部磨损,而局部磨损即导致抛料头整体报废,造成材料的浪费。并且,现有技术的抛料头均不可现场修复,发生局部磨损也无能为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抛料头,该抛料头的制造成本更低、耐磨性能更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抛料头,包括基体和硬质合金体,基体的周面上形成有凹槽,硬质合金体嵌入在凹槽中,其中,基体为钢基体,该钢基体的周面上形成有堆焊层。优选地,堆焊层包括第一堆焊层和第二堆焊层,第二堆焊层形成在钢基体的周面的靠近硬质合金体的部分上,第一堆焊层形成在钢基体的周面的远离硬质合金体的部分上,第二堆焊层的厚度大于第一堆焊层的厚度。优选地,基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部和工作部,第一堆焊层和第二堆焊层形成在工作部的外周面上。优选地,硬质合金体的两侧形成有过渡区,该过渡区为工作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硬质合金体通过过渡区与堆焊层隔开。优选地,工作部的外周面包括沿工作部的周向布置的积料面、抛料面和背面,抛料面位于积料面与背面之间,凹槽与过渡区形成在抛料面上,堆焊层覆盖在积料面、背面上,并且覆盖在抛料面的除凹槽和过渡区之外的部分上。优选地,第二堆焊层包括厚度相等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从靠近积料面的一侧的过渡区延伸至积料面与安装部的交线,第二部分从远离积料面的一侧的过渡区至少延伸至抛料面与背面的交线。优选地,第二部分从远离所述积料面的一侧的过渡区延伸至背面,以覆盖背面的一部分。优选地,第一部分的长度或第二部分的长度与基体的长度之比为1/2~1/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叶轮,该叶轮包括如上的抛料头。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冲击式制砂机,该冲击式制砂机如上所述的叶轮。本技术的抛料头独创性地采用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的钢作为基体材料,并且通过在钢基体上形成堆焊层,实现了抛料头韧性与耐磨性的完美结合,降低了制造成本,延长了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专利附图】【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抛料头的主视剖视图;图2是图1的仰视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图1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I基体11工作部111积料面1111上部1112下部112抛料面1121、1122过渡区 113背面114装配面12安装部2硬质合金体3第一堆焊层4第二堆焊层 41第一部分42第二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均是在本技术提供的抛料头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定义的,具体地可参考图2和图3的图面方向。此外,抛料头基体的长度方向可以参考图2和图3的图面的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抛料头,包括基体I和硬质合金体2,所述基体I的周面上形成有凹槽,所述硬质合金体I嵌入在所述凹槽中,其中,所述基体I为钢基体,该钢基体的周面上形成有堆焊层。所述硬质合金体2可以沿所述基体I的长度方向从所述基体I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对上述技术方案需要理解的是,与现有技术的以高铬合金铸铁为基体的抛料头和以高锰钢为基体的抛料头不同,本技术的抛料头独创性地采用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的钢作为基体材料,并且通过在钢基体上形成堆焊层,实现了抛料头韧性与耐磨性的完美结合,降低了制造成本,延长了使用寿命。此外,由于钢基体与堆焊层均具备很好的可修复性,因此,当本技术的抛料头出现磨损时,可以通过使用结构焊材来填充钢基体的磨损部位,然后再在钢基体上进行堆焊修复,从而进一步延长了抛料头的使用寿命。为了更好地保护硬质合金体2,防止因硬质合金体2附近的堆焊层磨损而导致硬质合金体2从凹槽中脱离,优选地,可以将堆焊层的靠近硬质合金体2的部分加厚,具体地,所述堆焊层可以包括第一堆焊层3和第二堆焊层4,所述第二堆焊层4形成在所述钢基体的周面的靠近所述硬质合金环2的部分上,所述第一堆焊层3形成在所述钢基体的周面的远离所述硬质合金环2的部分上,所述第二堆焊层4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堆焊层3的厚度。如图1所示,抛料头基体通常包括用于承受原料冲击的工作部11和用于将抛料头安装到叶轮(未示出)上的安装部12。由于工作部11是抛料头主要承受冲击的部分,因此,在本技术的抛料头中,所述堆焊层形成在所述工作部11的外周面上,以提高工作部11的耐磨性。图4是图1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所述硬质合金体2的两侧形成有过渡区1121、1122,并且该过渡区为所述工作部1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即所述过渡区上未形成所述堆焊层),所述硬质合金体2通过所述过渡区1121、1122与所述堆焊层隔开,以实现保护硬质合金体2、防止堆焊层脱落的目的。以下,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技术,将抛料头的工作部11在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原料堆积的表面定义为积料面,将原料从其上抛离的表面定义为抛料面,将背离叶轮中的原料的表面定义为背面,将与叶轮接触的表面以进行装配的表面定义为装配面。如图1所示,所述工作部11的外周面可以包括沿所述工作部11的周向布置的积料面111、抛料面112、背面113和装配面114,所述抛料面112位于所述积料面111与所述背面113之间,所述凹槽与所述过渡区1121、1122形成在所述抛料面112上,所述堆焊层可以覆盖在所述积料面111、所述背面113上,并且可以覆盖在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抛料头,包括基体(1)和硬质合金体(2),所述基体(1)的周面上形成有凹槽,所述硬质合金体(2)嵌入在所述凹槽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为钢基体,该钢基体的周面上形成有堆焊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立喜何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