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往复式压缩机,包括:外定子;内定子,以预定间隙设置于该外定子的内侧;动子,构造为在该外定子与该内定子之间的间隙处进行往复运动;活塞,联接于该动子,以与该动子一起进行往复运动;缸体,该活塞插入该缸体内,以在进行往复运动的同时形成压缩空间;框架,联接于该缸体;第一支撑元件,联接于该外定子以与该框架联接;以及第二支撑元件,与该第一支撑元件分开,但联接于该内定子以与该框架联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往复式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往复式压缩机,并且更特别地涉及一种其中的发动机单元和压缩机单元分开设置的往复式压缩机。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往复式压缩机在活塞于缸体内高速执行往复运动的同时会应用抽吸、压缩及排出制冷剂的方法。往复式压缩机根据其活塞的驱动方法可分为连接型和振动型。连接型往复式压缩机应用如下方法:在该方法中,活塞连接于旋转电动机的转动轴,以便活塞在缸体内进行往复运动时压缩制冷剂。不同的是,振动型往复式压缩机应用如下方法:在该方法中,活塞连接于往复式电动机的动子,以便活塞在缸体内进行带有振动的往复运动时压缩制冷剂。本公开涉及一种振动型往复式压缩机,在下文中振动型往复式压缩机被简称为往复式压缩机。图1为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往复式压缩机的一实施例的截面图。如图中所示,在相关技术中的往复式压缩机中,通过多个支撑弹簧61、62在封闭的壳体10的内部空间处弹性地设置框架20,并且在框架20上设置有将在后面描述的构成电动机单元M的往复式电动机30的外定子31和内定子32,以及构成压缩机单元C的缸体41。缸体41被设置在与往复式电动机30的定子31、32轴向重叠的范围内。活塞42被插入并联结于缸体41,以进行往复运动,其中该活塞42联结于往复式电动机30的动子33,以与缸体41一起构成压缩机单元C,并且在活塞42的运动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谐振弹簧51、52,用以引起活塞42的谐振运动。此外,还设置有连接于制冷循环的蒸发器(未示出)的抽吸管11,以便与壳体10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且设置有连接于制冷循环装置的冷凝器(未示出)的排放管12,以与抽吸管11的一侧连通。此外,在缸体41中形成压缩空间S1,在活塞42上形成抽吸通道F,用以将制冷剂导向压缩空间S1,该抽吸通道F的一端设有抽吸阀43,用以打开和关闭抽吸通道F,并且在缸体41的前端表面设有排放阀44,用以打开和关闭缸体41的压缩空间S1。未做解释的附图标记35、36和45在附图中分别表示线圈、磁体及阀簧。根据相关技术中的前述往复式压缩机,当对往复式电动机30的线圈35通电时,往复式电动机30的动子33进行往复运动。然后,联结于动子33的活塞42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处的缸体41内以高速进行往复运动的同时,活塞42使制冷剂通过抽吸管11吸入到活塞42的内部空间中。此后,在活塞42向前运动的过程中,壳体10的内部空间处的制冷剂通过活塞42的抽吸通道F被吸入到缸体41的压缩空间S1,并从压缩空间S1排出,由此重复进行使制冷剂通过排放管12移向制冷循环的冷凝器的一系列过程。然而,根据相关技术中的前述往复式压缩机,由于压缩机单元C以叠置方式设置于电动机单元M的内侧,因此由电动机单元M产生的磁通量可以沿着框架20泄漏至压缩机单元C,从而增大电动机的损耗,并且,泄漏至压缩机单元C的磁通量可能会使得活塞42的往复运动不稳定。此外,当缸体41和活塞42由非磁性材料制成以防止电动机单元M的磁通量泄漏至压缩机单元C时,会产生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并且由于低的抗磨性致使压缩机的可靠性下降。此外,根据相关技术中的往复式压缩机,动子33被插设于定子31、32之间,并且在活塞42被联结到动子33,且外定子和内定子被组装在一起的状态下,将活塞插设于缸体41内,以使动子33和活塞42的中心对准,这样可能难以使电动机单元M和压缩机单元C的中心重合,由此,可能会频繁出现电动机单元M和压缩机单元C的中心偏离的不匹配情况,从而降低压缩机性能,同时,由于缸体41与活塞42之间的磨损增大,或者缸体41与活塞42之间的间隙部分超出允许范围,会导致制冷剂的泄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往复式压缩机,其能够避免由电动机单元产生的磁通量泄漏至压缩机单元,以便提高电动机性能,并且允许构成压缩机单元的缸体和活塞的材料由低成本的具有高耐磨性的铁磁材料制成,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并提高可靠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往复式压缩机,其能够便于电动机单元与压缩机单元的中心重合,以便降低组装成本,减小缸体与活塞之间的磨损,并使缸体与活塞之间的间隙均匀地保持在允许范围内,从而提高压缩机性能。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此提出一种往复式压缩机,包括:外定子;内定子,以预定间隙设置于该外定子的内侧;动子,构造为在该外定子与内定子之间的间隙处进行往复运动;活塞,联结于该动子,以与该动子一起进行往复运动;缸体,该活塞插入到该缸体内,以在进行往复运动时形成压缩空间;框架,联结于该缸体;第一支撑元件,联结于该外定子以联结至该框架;及第二支撑元件,与该第一支撑元件分开,但联结于该内定子以联结至该框架。附图说明所包含的附图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其结合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例,并与文字说明一起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为示出相关技术中的往复式压缩机的纵截面图;图2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往复式压缩机的纵截面图;图3为示出根据图2的往复式压缩机的纵截面图,其中电动机单元和压缩机单元被分成多个组块;图4为示出根据图2的往复式压缩机的立体图,其中第二支撑元件被联结至磁体支座;图5为沿图2中的线“I-I”的截面图;及图6和图7为示出根据图3的往复式压缩机中的压缩机单元和电动机单元的组装过程的部分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往复式压缩机。图2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往复式压缩机的纵截面图;图3为示出根据图2的往复式压缩机的纵截面图,其中电动机单元和压缩机单元被分成为多个组块;图4为示出根据图2的往复式压缩机的立体图,其中第二支撑元件联结于磁体支座;以及图5为沿图2中的线“I-I”的截面图。如图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往复式压缩机中,框架110可被设置于壳体10的内部空间,而由多个支撑弹簧61、62(将在下文描述)弹性地支撑,用于产生往复力的电动机单元M可通过支撑元件120、130、140(将在下文描述)与框架110呈预定距离地设置在框架110的一侧,而且压缩机单元C可设于框架110与电动机单元M之间,压缩机单元C用于接收电动机单元M的往复力,以便压缩制冷剂。壳体10的内部空间被封闭,抽吸管11用于将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导向壳体10的内部空间,并可连接于壳体10的一个壁面,排放管12用于将在缸体310(将在下文描述)的压缩空间S1内压缩的制冷剂排向制冷循环,并可连接于抽吸管11的一侧。此外,多个支撑弹簧61、62可设于壳体10的下表面,并且压缩机单元C、电动机单元M以及框架110可被弹性地支撑到支撑弹簧61、62,以与壳体10的下表面保持预定距离。框架110可形成为圆盘形,在框架110的中部形成缸体孔111,使得缸体310插入并联结至该缸体孔,在缸体孔111的周围形成多个紧固孔112,用于螺栓紧固第二支撑元件130(将在下文描述),紧固孔112之间形成基准孔113,用于对准第二支撑元件130的紧固位置。此外,如图2或图3所示,凸出部(bossportion)114可以在框架110的边缘处沿往复式电动机200的方向突出,以与将在下文描述的第一支撑元件120一体地联接。凸出部114的外径可以优选地形成为大于磁体框架231的外径,从而便于第二支撑元件130的组装工作。构成电动机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往复式压缩机,包括:外定子;内定子,以预定间隙设置于该外定子的内侧;动子,构造为在该外定子与该内定子之间的间隙处进行往复运动;活塞,联接于该动子,以与该动子一起进行往复运动;缸体,该活塞插入该缸体内,以在进行往复运动的同时形成压缩空间;框架,联接于该缸体;第一支撑元件,联接于该外定子以与该框架联接;以及第二支撑元件,与该第一支撑元件分开,但联接于该内定子以与该框架联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0.12 KR 10-2012-01137951.一种往复式压缩机,包括:外定子;第一支撑元件,联接于该外定子以支撑该外定子;框架,联接于该第一支撑元件的一端;缸体,固定地联接至该框架,该缸体沿该外定子的轴向与该外定子分开预定间隔;活塞,能够滑动地联接于该缸体;动子,联接于该活塞且构造为在该外定子的内侧进行往复运动;内定子,设置于该动子的内侧,该内定子与该框架分开;以及第二支撑元件,联接于该内定子以支撑该内定子,该第二支撑元件通过该动子与该框架联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中,该第二支撑元件包括:形成为圆筒形的内周表面支撑部,用以支撑该内定子的内周表面;侧面支撑部,从该内周表面支撑部的一个侧面延伸成凸缘形,用以支撑该内定子的一个侧面;以及固定支撑部,在该活塞的往复运动方向上从该侧面支撑部沿周向方向以预定距离延伸和形成,以便与该框架联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中,在该内周表面支撑部的内周表面处弯曲并延伸有连接支撑部,用以与第三支撑元件螺栓紧固,从而支撑该内定子的另一个侧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中,该动子包括:联接于该活塞的磁体支座;以及联接于该磁体支座的磁体,并且在该磁体支座上形成有通孔,用以允许该第二支撑元件的固定支撑部穿过该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中,该第一支撑元件被嵌模铸造或模制于该框架中,以便一体成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中,该第二支撑元件被设置于该内定子的轴向的一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钟九,朴贞植,朴秀浩,
申请(专利权)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