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叶长国专利>正文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现状分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23193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6 13:21
通过对10对正反交结实率对比反交的结实率大部分高于正交的结实率,而且反交的稳定性好于正交,恢复度相差最大的是兰考矮早8,正交仅为33.4%,反交为95.4%;正反交恢复度相差较小的有矮抗58和周麦18并且两者的正反交稳定性都比较高,且大多数常规小麦品种都是小麦光温敏不育系291S的有效恢复系,西农291S与普通小麦反交F1育性恢复性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我国在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研究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但目前用于研究的小麦光温敏不育系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制种时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低、光温敏不育系少、不育系繁殖产量低、不育性的育性恢复等问题,限制了光温敏两系杂交小麦的大面积生产和应用。因此,加强小麦光温敏不育系不育性恢复机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专利说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现状分析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研究属于育种学领域。
技术介绍
1979年日本学者Sasakuma等最早在小麦D2质不育中发现小麦光敏雄性不育,后来中国学者何觉民、谭昌华、徐乃瑜、赵昌平、何蓓如、宋亚珍、茹振钢等相继发现了一批质型和核型对光周期、温度敏感的小麦不育类型,称为“光温敏不育,,(Photo-thermo-sensitive male steril1-ty)。
技术实现思路
杂交制种已经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小麦来说仍然停留在常规育种和制种上面,所以说小麦光温敏不育的育性恢复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将来小麦脱离常规育种,进行杂交育种的蓝图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光温型不育小麦的主要目的就是选育好的不育系和进而选择好的恢复系,从而进行两系法杂交小麦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选育。杂交小麦至今未能进行大面积的用于生产,主要原因就是其恢复源窄,恢复系的恢复度不高,杂种优势表现不够突出。“两系法”是小麦杂种利用的一条新途径,其表现如何,关键就在于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选育,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研究可以说就是“两系法”的初步研究。1、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理论基础 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为环境敏感不育类型,除了受到不育系本身遗传因素的影响和控制外,光照的长度、温度的高与低、耕作条件等外部因素对不育系的育性也有特别大的影响,农业科学家们就光温敏不育现象提出了如下两种理论上的解释。 1994年,何觉民等提出了其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理论,这是我国关于小麦雄性不育方面的第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植物自身所含有的相关不育基因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表达造成了植物的雄性不育。而不育相关的基因,既可以是能够直接阻碍植物雄性发育的遗传方面的因素,也可以是决定了植物雄性发育所需要的某种生态因子的遗传特征。这里的生态因子,它包括可以影响到植物雄性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光照、营养以及水分和化学物质等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因素等,生态因素又可以划分为自然生态因素和人工生态因素。就不同的植物品种来说,它的雄性器官对于不利于其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的忍受和抵抗能力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这是光温敏二系杂交植物之所以能够应用的理论基础。 1999年,赵昌平等发表了他关于小麦雄性不育理论一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该理论成为继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理论之后的又一个关于小麦雄性不育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小麦雄性器官的发育状况最终表现在其雄性育性上,而小麦雄性育性的生长和发育基本上是处于小麦植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幼穗分化到开花受精这段时间中,这个阶段的所有代谢过程如果受到阻碍或者不协调的话(包括遗传的和非遗传的)都能够造成小麦雄性育性在某些程度上的不育。并且大部分是属于多基因一起作用的结果,因此使得小麦不育系的雄性育性绝大多数都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的表现在控制其育性的基因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的表现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以上所讲到的这两种对于光温敏雄性不育的解释,从不同的侧面诠释了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现象的特征。常规小麦的育性表达本身就表现由为数量性状控制的特征,而且受到栽培因素等许多外部条件的作用与影响,整个群体内的结实率也呈现出分布在一个较大的数据范围内的趋势,并不是一个很明确的数值。虽然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的雄性育性对环境条件的反应相对而言比较迟钝,但是这并不表示环境条件对其育性没有作用和影响,只不过是由于小麦光温敏不育系的雄性育性对环境条件反应的敏感程度与比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敏感一些而己。2、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类型 1947年,美国小麦育种家Sears最早把植物雄性不育分为核不育、质不育和质-核互作不育三种类型,称“三型学说”。1956年Edwarson把这种三型修正为“二型”,即只有核不育和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两种类型。当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类型发现后,植物雄性不育又出现第三种类型,即“基因与环境互作雄性不育”。该类型可能是原来“二型”中的任意一种,它们的不育发生同时受光照和温度影响,也称“光温敏雄性不育”,石明松在水稻中称“生理遗传型雄性不育”,何觉民在小麦中称为“生态型雄性不育”。目前对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根据对光温反应特性,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可划分为三个类型:一类是受光周期调控的光敏感不育 ,如Saskuma、Murai K等培育的光周期敏感雄性不育系(PCMS),何蓓如等选育的雄性不育系A31等;第二类是受温度调控的温敏型雄性不育,典型的如赵凤梧的LT-1-3A、何蓓如的YS型和茹振钢的BNS型雄性不育系。第三类是受光周期和温度共同作用的光温互作型,如何觉民的ES系列和谭昌华的CS系列;另一种分类方式是根据遗传机制,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核不育型,其特点是育性变换受核基因控制,与细胞质基因无关。如何觉民等培育的ES系列,谭昌华等育成的CS系列,茹振钢的BNS等类型。核不育类型由于没有异源细胞质的不良影响,因此具有恢复源广、恢复度高、杂种优势显著、易选配强优势杂种组合等优点,受到育种家的青睐。按控制核不育基因的显隐性又分为显性光温敏核不育和隐性光温敏核不育,目前报道的都是隐性的,尚无显性光温敏核不育报道。第二类是质-核互作型光温敏雄性不育,其育性转换的遗传因素由细胞质基因和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如何蓓如等选育的YS型。该类型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恢复源少,恢复度不稳定,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特殊配合力主导性较强。3、光温敏不育小麦的恢复性 三系法杂交小麦很难应用于大田生产的一个主要并且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核质互作不育类型不育系的恢复源不多,并且很少有恢复源能将其恢复到常规小麦品种的水平。两系杂交小麦,是当今国内外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发展的新途径,有关其杂种F1代育性恢复问题,至今未见报道,一般认为两系杂交小麦不存在育性恢复问题。重庆市作物研究所为探索C49S两系杂交小麦F1代育性的恢复问题,从1995~1997年进行了广泛的测交、强优组合筛选和人工控制实验。认为,绝大多数常规实验小麦品种是C49S的恢复系。但恢复度的高低与父本耐冷行的强弱关系密切。杂种F1代的耐冷性,强于母本,弱于父本,界于双亲不育临界值的平均水平,双亲不育临界值低的组合易恢复,不育临界值高的组合恢复较差。但有极少数杂种F1代表现异常,在正季播种条件下表现出高度不育,这与双亲温光敏核不育等位基因累加效应有密切关系。与此相反,有少数组合杂种F1代结实完全正常,耐冷性达到或超过父本水平。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的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研究进展总结]发现有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少,杂种优势不够强,种植杂交种效益增加不显著。不育系在繁殖产量赵凤梧、何蓓如等选育的临界温度为18 V左右的不育系,在繁殖条件下的自交结实率只有30%~40%,高的也只有60%,不育系种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通过对10对正反交结实率对比反交的结实率大部分高于正交的结实率,而且反交的稳定性好于正交,恢复度相差最大的是兰考矮早8,正交仅为33.4%,反交为95.4%;正反交恢复度相差较小的有矮抗58和周麦18并且两者的正反交稳定性都比较高,且大多数常规小麦品种都是小麦光温敏不育系291S的有效恢复系,西农291S与普通小麦反交F1育性恢复性较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叶长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