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稻机用的谷粒清选输送装置,包括集谷斗(8)和出谷筒(6);其特征在于:A、在出谷筒(6)的下部还装置有由扬谷筒(2)、扬谷叶轮(17)、输送轴(19)构成的扬谷装置,扬谷筒(2)的一侧与集谷斗(8)的一侧连通;B、输送轴(19)沿集谷斗(8)下部向另一侧延伸,其上还装有螺旋送谷叶片(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打稻机用的谷粒清选输送装置,涉及农业机械中的粮食收获机具,包括集谷斗8和出谷筒6,在出谷筒6的下部还装置有由扬谷筒2、扬谷叶轮17、输送轴19构成的扬谷装置,扬谷筒2的一侧与集谷斗8的一侧连通;输送轴19沿集谷斗8下部向另一侧延伸,其上还装有螺旋送谷叶片20。本专利技术具有可提升谷粒输出高度、便于用袋承接,且可实现第二次精选等特点,可与现有的、具有谷粒输送功能的各类动力打稻机配套使用,既可用于稻谷脱粒,也可用于小麦脱粒。【专利说明】一种打稻机用的谷粒清选输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中的粮食收获机具,特别是一种打稻机用的谷粒清选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水稻种植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稻谷收割脱粒经历了扮桶打、人力打稻机、动力打稻机、联合收割机等几个阶段,尤以联合收割机为最先进。但是,在山区,特别是在南方山区,由于高岸田多,田丘小,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各种打稻机,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得到了大量推广。近些年来,打稻机系列产品中,又出现了装有谷草分离筛和谷粒输送带的动力打稻机,这种动力打稻机虽然能将碎草与谷粒分离,但分离后出来谷粒时的位置普遍较低,只能采用框或桶来承接,不能用袋来承接,因而,其使用时不甚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产品所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提升谷粒输出高度、便于用袋承接,且可实现第二次精选的打稻机用的谷粒输送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专利技术一种打稻机用的谷粒清选输送装置:包括集谷斗8和出谷筒6 ;A、在出谷筒6的下部还装置有由扬谷筒2、扬谷叶轮17、输送轴19构成的扬谷装置,扬谷筒2的一侧与集谷斗8的一侧连通;B、输送轴19沿集谷斗8下部向另一侧延伸,其上还装有螺旋送谷叶片20。在集谷斗8的一侧中上部斜置有清选板9,另一侧还装有由引风筒15、风叶23和风筒22构成的清选送风装置。集谷斗8的底面为带有筛孔的筛灰板21。在出谷筒6的上端还装有出谷转向筒帽4。本专利技术的打稻机用的谷粒清选输送装置,采用螺旋送谷叶片将谷粒横向输送至扬谷装置中,再由扬谷装置中的扬谷叶轮将其向上输送,故提升了谷粒出筒的高度,因而,便于用袋承接;同时,还装有清选送风装置和清选板,可在输送过程中将谷粒中夹杂的碎草叶和瘪谷吹向清选板上飘出,而且,还将集谷斗的底面改为带有筛孔的筛灰板,因而,在输送的过程中,还可将谷粒上粘附的泥尘筛出,实现第二次精选。【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后视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沿A— A轴线的剖视放大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沿B— B轴线的剖视图。图中:1是动力装置,2是扬谷筒,3是右侧轴承座,4是出谷转向筒帽,5是铰接装置,6是出谷筒,7是筛谷斗,8是集谷斗,9是清选板,10是抛灌筛,11是防护罩,12是脱粒滚筒,13是机架,14是动力传输轮,15是引风筒,16是左侧轴承座,17是扬谷叶轮,18是扬谷叶轮进谷缺口,19是输送轴,20是螺旋送谷叶片,21是筛灰板,22是风筒,23是风叶,24是风筒进风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是由集谷斗8、出谷筒6、扬谷装置、螺旋送谷装置构成。集谷斗8的截面的上部呈倒“八”字型,其下部底面呈圆弧状、为带有筛孔的筛灰板21,清选板9呈左低右高状搁置在其中上部右侧(见图3所示)。出谷筒6为上小下大、截面呈矩形的薄壁筒,其上端装置有出谷转向筒帽4,由铰接装置5连接,该出谷转向筒帽4可绕铰接装置5转动。扬谷装置由扬谷筒2、扬谷叶轮17、输送轴19构成,扬谷筒2呈扁圆筒状,其上部与出谷筒6的下部连通(见图4所示),出谷筒6倾斜安装(其倾斜角a —般为70-90°,本实施例选为80° )。扬谷 筒2的左侧与集谷斗8的右侧连通(见图3所示)。输送轴19的左部芽进集谷斗8中;其右部芽进扬谷筒2中,并在扬谷筒2中套装扬谷叶轮17,其后芽出扬谷筒2的右侧,又穿装在机架13上的右侧轴承座3中。扬谷叶轮17的叶片的左边中部开有缺口 18 (见图3所示),便于谷粒进入,其叶片的数量可为二至五片(本实施例设为三片)。螺旋送谷装置包括螺旋送谷叶片20和输送轴19。由扬谷筒2延伸而来的输送轴19沿集谷斗8下部向左侧继续延伸,并穿出集谷斗8的左侧面;在集谷斗8内,输送轴19上装有螺旋送谷叶片20。本实施例与现有的打稻机配套使用,下面以与“抛灌式谷草分离打稻机”配套为例,详细说明其工作过程。抛灌式谷草分离打稻机包括机架13、动力装置1、抛灌筛10、脱粒滚筒12、防护罩11和筛谷斗7,本实施例装置在筛谷斗7的下部,筛谷斗7的出谷口处于集谷斗8的上部。使用时,动力装置I带动脱粒滚筒12作顺时针方向转动(见图1所示),将稻杆上的谷粒脱离,掉入抛灌筛10上;由于抛灌筛10是由偏心连杆带动,故抛灌筛10作向右上方前进、左下方后退的抛射式的一波一波的往复式的摆动,从而将抛灌筛10上的谷粒和碎草输送到抛灌筛10的右部,此时,已处于筛谷斗7的上面,而抛灌筛10在筛谷斗7的上面一段装置有筛网,故在此段进行第一次谷草分离,谷粒则掉入筛谷斗7中进而进入集谷斗8中,碎草则在筛网上继续向右上方输送,直至排出抛灌筛10之外。与此同时,动力装置I的动力由装置在输送轴19端部的动力传输轮14传递给输送轴19,带动输送轴19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见图2或图4所示),输送轴19的转动,直接带动套装在其上的扬谷叶轮17和螺旋送谷叶片20转动。由筛谷斗7中进入集谷斗8的谷粒,直接落下进入集谷斗8下部的螺旋送谷装置中,在此,螺旋送谷叶片20将谷粒向右输送(见图3所示),在输送的过程中,粘附在谷粒上的泥尘或水珠,会通过集谷斗8底部带有筛孔的筛灰板21筛出。由于集谷斗8的右侧与扬谷筒2的左侧连通,因而,螺旋送谷叶片20会将谷粒直接输送进入扬谷筒2内,在此由扬谷叶轮17将谷粒沿出谷筒6向上甩出,并由其上端装置的出谷转向筒帽4转向输出,进入挂装在出谷转向筒帽4端部的装谷袋承装。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在于:在输送轴19的左部(见图3所示)还装置有包括清选板9、引风筒15、风叶23和风筒22的清选送风装置。清选板9呈左低右高倾斜装置在集谷斗8的右侧中上部,由集谷斗8延伸而来的输送轴19穿进风筒22,并在风筒22中穿装风叶23 ;然后,输送轴19向左又穿出风筒22,进而穿进装置在机架13上的左侧轴承座16中并继续向左延伸出来,再穿装动力传输轮14。风筒22为薄壁圆筒,其左侧面开有风筒进风孔24,其右侧上部向上延伸形成引风筒15,弓丨风筒15的上端连通集谷斗8的左侧面。其它与实施例一相同。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与实施例一略有不同,主要在于:当谷粒在抛灌筛10上进行第一次谷草分离后掉入筛谷斗7中进而进入集谷斗8时,由风叶23产生的风力,经引风筒15将其引至集谷斗8的左上部,在此,风力由左向右(见图3所示)吹向谷粒,将谷粒中夹杂的碎草叶和瘪谷吹向清选板9上,并由出谷筒6的侧边飘出,实现第二次精选。其它工作过程与实施例一相同。当出谷筒6的内壁形成堵塞时,可拨动出谷筒6上端的出谷转向筒帽4,让其绕铰接装置5作顺时针方向转动(见图4所示),让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打稻机用的谷粒清选输送装置,包括集谷斗(8)和出谷筒(6);其特征在于:A、在出谷筒(6)的下部还装置有由扬谷筒(2)、扬谷叶轮(17)、输送轴(19)构成的扬谷装置,扬谷筒(2)的一侧与集谷斗(8)的一侧连通;B、输送轴(19)沿集谷斗(8)下部向另一侧延伸,其上还装有螺旋送谷叶片(2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国富,黄建国,蒋有名,
申请(专利权)人:祁阳宏泰铝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