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922980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6 12:05
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物料喂入头(1)、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脱粒栅格盖板(3)、分离栅格凹板筛(4),物料喂入头(1)设置在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前端,脱粒栅格盖板(3)位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上侧,分离栅格凹板筛(4)位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下侧,脱粒栅格盖板(3)与分离栅格凹板筛(4)围合形成容纳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的筒体;???所述的脱粒栅格盖板(3)沿喂入方向由前至后依次由喂入头盖板(304)、脱粒前栅格盖板(301)、脱粒中栅格盖板(302)、脱粒后栅格盖板(303)组成,所述的分离栅格凹板筛(4)沿喂入方向由前至后依次由喂入头凹板(404)、分离前栅格凹板筛(401)、分离中栅格凹板筛(402)、分离后栅格凹板筛(403)组成;在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上有钉齿脱粒元件(202)、刀型齿脱粒元件(203)、梯形板齿脱粒元件(204)和排草板(20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包括物料喂入头(1)、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脱粒栅格盖板(3)、分离栅格凹板筛(4),物料喂入头(1)设置在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前端,脱粒栅格盖板(3)位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上侧,分离栅格凹板筛(4)位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下侧,脱粒栅格盖板(3)与分离栅格凹板筛(4)围合形成容纳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的筒体。本专利技术可满足水稻或小麦的大喂入量收获要求,具有收获效率高,对籽粒的脱粒分离能力强,有效缩短了纵轴流滚筒的长度,经碎草抛洒机构粉碎后的茎秆较碎且抛洒均匀,能直接实现收获后的秸秆还田。【专利说明】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罔一体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联合收割机上的水稻小麦脱粒分离装置
,具体的讲是一种轴向喂入式上脱粒下分离纵轴流稻麦脱粒分离装置,可广应用于水稻和小麦高性能收获。
技术介绍
现有国内外联合收割机的脱粒分离装置仅采用脱粒滚筒下的凹板筛对稻麦等农业物料进行脱粒分离,文献《谷物在纵向轴流滚筒脱粒空间中的运动状态分析》【农业机械学报,2008,39 (1),45~50】中将联合收割机上的脱粒分离装置分为喂入段、脱粒段和分离段,即农业物料籽粒在凹板筛前部先被脱粒,再在凹板筛的后部进行分离,由此造成了联合收割机脱粒滚筒长度较大;中国专利ZL00137715.9公开的切流与纵轴流组合式脱粒分离装置,采用了切流滚筒对农业物料进行初脱分粒,再采用纵轴流滚筒对脱粒分离后的籽粒进行复脱分离,该结构采用多个脱粒滚筒进行脱粒分离导致联合收割机的结构复杂且庞大,对联合收割机的动力需求较高。由于联合收割机脱粒分离装置的盖板具有与凹板筛同样大的面积,但至今脱粒分离装置的顶盖只是对脱粒物料进行导流,并未赋予其任何脱粒分离功能;若采用联合收割机脱粒分离装置的顶盖对农业物料进行脱粒,再由凹板筛对脱粒后的籽粒进行分离,则联合收割机上脱粒分离装置的结构将大大缩小,联合收割机上的脱粒分离滚筒数量也将减少且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系统和动力需求也将得到简化,更加有利于联合收割机脱粒分离装置结构改进和功能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充分利用脱粒分离装置的盖板空间,将联合收割机脱粒分离装置的盖板设计成农业物料的脱粒结构,再采用凹板筛对脱粒后的籽粒进行分离,从而缩小联合收割机的结构,简化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系统,减小联合收割机的动力需求;本专利技术可满足稻麦的大喂入量收获要求,具有收获效率高,对籽粒的脱粒分离能力强,经碎草抛洒机构粉碎后的茎杆较碎且抛洒均匀,能直接实现收获后的秸杆还田。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待脱粒水稻或小麦由物料输送机构喂入到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的物料喂入头处,由物料喂入头上的螺旋喂入叶片和轴流喂入叶片将稻麦农业物料输送到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处,由脱粒元件与脱粒栅格盖板的作用对稻麦农业物料籽粒进行脱粒,再由脱粒元件与分离栅格凹板筛的共同作用对已脱粒籽粒进行分离,被脱粒后的农业物料茎杆由碎草抛洒机构进行粉碎并抛洒还田。本专利技术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包括物料喂入头1、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脱粒栅格盖板3、分离栅格凹板筛4,物料喂入头I设置在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前端,脱粒栅格盖板3位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上侧,分离栅格凹板筛4位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下侧,脱粒栅格盖板3与分离栅格凹板筛4围合形成容纳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的 筒体;所述的脱粒栅格盖板3沿喂入方向由前至后依次由喂入头盖板304、脱粒前栅格盖板301、脱粒中栅格盖板302、脱粒后栅格盖板303组成,所述的分离栅格凹板筛4沿喂入方向由前至后依次由喂入头凹板404、分离前栅格凹板筛401、分离中栅格凹板筛402、分离后栅格凹板筛403组成;在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上有钉齿脱粒元件202、刀型齿脱粒元件203、梯形板齿脱粒元件204和排草板205。上述的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还包括碎草抛洒机构5,所述的碎草抛洒机构5由碎草滚筒体501、碎草动刀502、碎草滚筒盖板503、碎草定刀504、抛草导流板505、碎草抛洒支撑板506组成,碎草抛洒支撑板506上安装有碎草定刀504和抛草导流板505,安装有碎草动刀502的碎草滚筒体501位于碎草滚筒盖板503、碎草抛洒支撑板506及碎草侧挡板507组成的腔体内。上述的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物料喂入头I由轴流喂入叶片101、喂入旋转体102、螺旋喂入叶片103组成,螺旋喂入叶片103安装在喂入旋转体102前端,轴流喂入叶片101安装在喂入旋转体102后端,轴流喂入叶片101与螺旋喂入叶片103尾端位置交错排列,轴流喂入叶片101的外缘高度与螺旋喂入叶片103的外缘高度齐平。上述的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物料喂入头I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同轴固定连接,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前1/3段圆周上采用2~3头螺旋布置方式均匀安装有4~6列钉齿脱粒元件202,齿间距为10(Tl50mm ;在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中部1/3段圆周上采用2~3头螺旋布置方式均匀安装有4~6列刀型齿脱粒元件203,齿间距为8(Tl20mm ;在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末端圆周上均匀安装有4~6列排草板205,且排草板205末端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末端齐平;在排草板205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后部1/3段之间圆周上采用2~3头螺旋布置方式均匀安装有4~6列梯形板齿脱粒元件204,齿间距为15(T200mm ;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圆周上的每列钉齿脱粒元件202、刀型齿脱粒元件203、梯形板齿脱粒元件204和排草板205相应安装在同一螺旋线上。 上述的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碎草滚筒体501圆周上均匀安装有4~6列碎草动刀502,碎草动刀502按间距为IOOmm和250m的距离间隔排列;在碎草抛洒支撑板506上安装有两排碎草定刀504,碎草抛洒支撑板506上第一排碎草定刀504按间距为IOOmm和40mm的距离间隔排列,第二排碎草定刀504按间距为120mm和60mm的距离间隔排列;在碎草抛洒支撑板506上尾部安装有6~8列抛草导流板505,抛草导流板505等间距安装在全幅宽的碎草抛洒支撑板506上,安装的抛草导流板505与碎草抛洒支撑板506边缘线平行。上述的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还包括盖板导流板305,喂入头盖板304内侧安装有盖板导流板305,导流角为30°~45°,螺距为IOOmm ;安装后的轴流喂入叶片101和螺旋喂入叶片103顶端距盖板导流板305间隙为50~70mm,物料喂入头I下部的喂入头凹板404内侧安装有凹板喂入导流板405,导流角为30°~45°,螺距为IOOmm ;安装后的轴流喂入叶片101和螺旋喂入叶片103顶端距盖板导流板305间隙为30~50mmo上述的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脱粒前栅格盖板301、脱粒中栅格盖板302和脱粒后栅格盖板303均由顶盖圆钢306和顶盖条钢307组成,分离前栅格凹板筛401、分离中栅格凹板筛402和分离后栅格凹板筛403均由凹板圆钢406和凹板条钢407组成;脱粒前栅格盖板301上顶盖圆钢306的间距为20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物料喂入头(1)、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脱粒栅格盖板(3)、分离栅格凹板筛(4),物料喂入头(1)设置在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前端,脱粒栅格盖板(3)位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上侧,分离栅格凹板筛(4)位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下侧,脱粒栅格盖板(3)与分离栅格凹板筛(4)围合形成容纳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的筒体;???所述的脱粒栅格盖板(3)沿喂入方向由前至后依次由喂入头盖板(304)、脱粒前栅格盖板(301)、脱粒中栅格盖板(302)、脱粒后栅格盖板(303)组成,所述的分离栅格凹板筛(4)沿喂入方向由前至后依次由喂入头凹板(404)、分离前栅格凹板筛(401)、分离中栅格凹板筛(402)、分离后栅格凹板筛(403)组成;在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2)上有钉齿脱粒元件(202)、刀型齿脱粒元件(203)、梯形板齿脱粒元件(204)和排草板(20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耀明唐忠徐立章孙韬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