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局部集流增渗抑蒸发的盐碱地改良系统及改良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922933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6 11:44
一种局部集流增渗抑蒸发的盐碱地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盐碱地改良系统包括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10)以及置埋在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10)下方的多根第一增渗管(20),所述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10)包括设置在树穴内并用于种植植物(11)的半弧形土堆(12),所述半弧形土堆(12)至少部分高出地面,且在半弧形土堆(12)的周围开设有环形围堰(13);所述第一增渗管(20)的上端与所述环形围堰(13)相通,第一增渗管(20)的下端深埋入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10)下方靠近植物(11)根系的区域,在所述树穴底部还铺设有与所述第一增渗管(20)下端相通的隔离层(30),所述隔离层(30)中铺设有排盐暗管(3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局部集流增渗抑蒸发的盐碱地改良系统及改良方法,所述改良系统包括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以及置埋在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下方的多根第一增渗管,所述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包括设置在树穴内并用于种植植物的半弧形土堆,所述半弧形土堆至少部分高出地面,且在半弧形土堆的周围开设有环形围堰;所述第一增渗管的上端与所述环形围堰相通,第一增渗管的下端深埋入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下方靠近植物根系的区域,在所述树穴底部还铺设有与所述第一增渗管下端相通的隔离层,所述隔离层中铺设有排盐暗管。本专利技术在满足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和养分的同时,在整体上能够在滨海盐碱地为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微区生长环境,促进植物生长。【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盐碱地治理技术,特别是涉及。
技术介绍
滨海地区盐碱地的特点大致可以总结为:一大,三高,一低和一差。具体为:蒸发量大,地下水矿化度高和地下水位高是形成滨海盐碱地的根源,最终导致土壤盐分高,养分含量低和土壤结构差。因此,要想改善盐碱地的局部环境,就要从形成滨海盐碱地的根源入手,才能达到盐碱地改良的目的。蒸发量大和地下水矿化度高是自然因素,人类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但地下水位高可以采用挖明沟、铺暗管和竖井排盐等方法直接降低地下水位,或通过铺设隔盐层等间接手段阻断地下水向地表运移。目前,治理盐碱地的方法比较单一,如只采用化学方法改良土壤,这样做只是站在形成盐碱地结果的角度考虑问题,往往治标不治本;而只通过铺设隔盐层来打断土壤毛管水的向上运移或者只铺设暗管来降低地下水位,虽然从形成盐碱地根源的角度出发,但是其结构过于简单且忽略了形成盐碱地的果,即没有土壤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 一种能够通过控制土壤中水的单向运动,达到抑制土壤表层积盐目的的局部集流增渗抑蒸发的盐碱地改良系统和改良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局部集流增渗抑蒸发的盐碱地改良系统,所述盐碱地改良系统包括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以及置埋在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下方的多根第一增渗管,所述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包括设置在树穴内并用于种植植物的半弧形土堆,所述半弧形土堆至少部分高出地面,且在半弧形土堆的周围开设有环形围堰;所述第一增渗管的上端与所述环形围堰相通,第一增渗管的下端深埋入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下方靠近植物根系的区域,在所述树穴底部还铺设有与所述第一增渗管下端相连接的隔离层,所述隔离层中铺设有排盐暗管。优选地,所述第一增渗管由底端和侧壁开孔且内部填充有砂子的PVC管构成,且所述PVC管的管壁上开有若干通孔,砂子的粒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径。优选地,所述第一增渗管的直径为5~20cm,管壁厚度为I~5mm,通孔的孔径为0.1~0.5cm,孔间距5~IOcm0优选地,所述第一增渗管底部的孔间距小于侧壁的孔间距。优选地,在所述半弧形土堆以及第一增渗管所围成的空间内,将蚯蚓粪与原土壤按照体积比1:12~20混合均匀并回填,形成微区改土区域。优选地,所述树穴底部的隔离层由15~30cm厚的级配碎石层构成,所述隔离层上铺设有0.2~Imm的土工布作为过滤层。优选地,所述盐碱地改良系统还包括垂直位于树穴底部的第二增渗管,所述第二增渗管的上端与所述多根第一增渗管的下端相通,第二增渗管的下端至少部分位于隔离层中。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局部集流增渗抑蒸发的盐碱地改良方法,所述盐碱地改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滨海原生盐碱土的地下构建排盐暗管网络,排盐暗管距地面I~2m ;B、在排盐暗管上铺设15~30cm的级配碎石层从而形成隔离层,其中碎石的粒径为5~30mm,铺完碎石后,在隔离层表层铺设一层0.2~Imm的土工布;C、回填原土,整理地形;D、根据树种开挖适合树木规格的树穴,并留存开挖树穴所得的原土壤;E、将蚯蚓粪与原土壤按照体积比1:12~20混合均匀,形成回填土 ;F、在树穴的中心位置将填满砂子的第二增渗管垂直插入隔离层内部并扶正;G、将步骤D中的回填土回填至树穴内,并填至第二增渗管的顶部;H、将具有一定耐盐性的树种放入树穴中;1、将制作好的第一增渗管斜放置于根系或土球的中下部并回填步骤E中的回填土于树穴中,种植树木后,形成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J、灌水浇灌,淋洗原土中的盐分。优选地,所述排盐暗管的直径为60~110mm,管壁开孔,周围包覆无纺布或直径为60~110mm盲管。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在满足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和养分的同时,在雨季或灌溉时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滨海盐碱地中水分的单向向下运移并及时将淋洗的盐水排出,促进土壤洗盐。在春季能够最大程度的抑制土壤水分的向上运移从而抑制土壤返盐。因此本专利技术在整体上能够在滨海盐碱地为植物 提供一个良好的微区生长环境,并促进植物的生长。【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参见图1,其中示出本专利技术一种局部集流增渗抑蒸发的盐碱地改良系统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盐碱地改良系统包括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10以及置埋在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10下方的多根第一增渗管20,所述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10包括设置在树穴内并用于种植植物11的半弧形土堆12,所述半弧形土堆12至少部分高出地面,且在半弧形土堆12的周围开设有环形围堰13 ;本专利技术的“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10类似于石磨的结构。若树穴直径为I~2m (例如树穴直径为1.4m),则本专利技术形成以树穴的中心轴为圆心、直径为80~100cm、且高出地面O~20cm的半弧形土堆12,在其上种植植物11。并在半弧形土堆12的四周形成宽度为20~30cm,深度10~20cm的环形围堰13 (环形围堰13的边缘与水平面保持一致,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需要进行加固集水面(即夯实环形围堰13),夯实围堰后,能够促进降雨或灌溉水向环形围堰13中汇集。本专利技术上述的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10的目的主要是促进水分向环形围堰13汇集,汇集到环形围堰13中的水分大部分将经过第一增渗管将水分运移到植物根际附近,从而促进根系周边土壤的洗盐,为植物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低盐环境。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第一增渗管20的上端与所述环形围堰13相通,第一增渗管20的下端深埋入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10下方靠近植物11根系的区域,在所述树穴底部还铺设有与所述第一增渗管20下端相通的隔离层30,所述隔离层30中铺设有排盐暗管31。优选地,所述盐碱地改良系统还包括垂直位于树穴底部的第二增渗管21,所述第二增渗管21的上端与所述多根第一增渗管20的下端相通,第二增渗管21的下端至少部分位于隔离层30中。由此在局部上,部分第一增渗管20与第二增渗管21形成“Y”字型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增渗管优选地由底部和侧壁开孔且内部填充有砂子的PVC管构成,且所述PVC管的管壁上开有若干通孔,砂子的粒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径;具体地,本实施例中,PVC管的直径为5~20cm,管壁厚度为I~5mm。管壁上通孔的孔径为0.1~0.5cm,孔间距5~10cm,并且更优选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局部集流增渗抑蒸发的盐碱地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盐碱地改良系统包括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10)以及置埋在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10)下方的多根第一增渗管(20),所述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10)包括设置在树穴内并用于种植植物(11)的半弧形土堆(12),所述半弧形土堆(12)至少部分高出地面,且在半弧形土堆(12)的周围开设有环形围堰(13);所述第一增渗管(20)的上端与所述环形围堰(13)相通,第一增渗管(20)的下端深埋入磨盘式集水微地形区域(10)下方靠近植物(11)根系的区域,在所述树穴底部还铺设有与所述第一增渗管(20)下端相通的隔离层(30),所述隔离层(30)中铺设有排盐暗管(3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德远翟鹏辉高彦波王婉清樊蓓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