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地源热泵的节能装置,其包括地源热泵系统与用于热量交换并深埋在地下的U型管网,所述U型管网的一端与地源循环泵装置相连,其中,所述地源循环泵装置通过U型管网与地源热泵系统相连通,所述U型管网中加入贯流式水流发电机,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通过一回水泵与所述地源热泵系统的另一端回水管口相连通,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配置有一发电控制箱,所述发电控制箱与一蓄电池组电连接。将室内水空调系统与一贯流式水流发电机完美结合,实现了利用地源热泵更加节能的目的,形成两次利用,提高了地源热泵的利用率,并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降低了其制造、使用与维护成本。(*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地源热泵的节能装置,其包括地源热泵系统与用于热量交换并深埋在地下的U型管网,所述U型管网的一端与地源循环泵装置相连,其中,所述地源循环泵装置通过U型管网与地源热泵系统相连通,所述U型管网中加入贯流式水流发电机,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通过一回水泵与所述地源热泵系统的另一端回水管口相连通,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配置有一发电控制箱,所述发电控制箱与一蓄电池组电连接。将室内水空调系统与一贯流式水流发电机完美结合,实现了利用地源热泵更加节能的目的,形成两次利用,提高了地源热泵的利用率,并且本技术结构紧凑,降低了其制造、使用与维护成本。【专利说明】一种利用地源热泵的节能装置
本技术涉及利用地源热能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地源热泵的节能装置及节能方法。
技术介绍
当今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越来越少,世界各国研发可再生能源的形势越来越迫切。可再生能源正面、积极的作用逐步凸显出来,发展了诸如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其中,利用地源热能的热泵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节能技术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使用。热泵技术理论起源于十九世纪早期,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热泵进行了大量研究。到1912年,瑞士成功安装世界第一套以河水作为低位热源的热泵系统设备用于供暖;到20世纪70年代,热泵以其回收低温废热,节约能源的特点,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比如美国,热泵的产量从1971年的8.2万套/年猛增至1977年的50万套/年;此时日本后来居上,年产量已超过50万套。在欧美大多数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家,热泵产品已经进入大多数家庭,其性能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但现有技术中利用地源热能的效率较低,其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并且一般仅用于采暖或制冷后直接将地源热能露天排放,浪费了大量资源。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地源热能的节能装置及节能方法,以提高地源热能利用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技术方案包括:—种利用地源热泵的节能装置,其包括用于热能交换并深埋在地下的U型管网,所述U型管网的一端经地源循环泵装置与地源热泵系统入水管口相连通,其中,所述地源循环泵装置通过地源热能泵系统与一室内空调系统相关联,所述地源热能泵系统出水管口与贯流式水流发电机相连通,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与所述U型管网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配置有一发电控制箱,所述发电控制箱与一蓄电池组连接;所述地源热能泵系统流过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后,通过所述回水泵再次流入所述U型管网,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产生的电能经所述发电控制箱存储在所述蓄电池组内备用。所述的节能装置,其中,所述室内空调系统包括地源循环泵装置、风机盘管与散热片组,所述地源循环泵装置分别与所述地源热能泵系统、所述散热片组相连通,所述散热片组另一端与所述地源热能泵系统相连通,所述风机盘管一端设置在所述地源循环泵装置与所述散热片组之间的管路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组与所述地源热能泵系统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的节能装置,其中,所述地源热能泵系统通过一防回水阀与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相连通,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与所述防回水阀之间的水路上设置有补水管,所述补水管上设置有一电磁阀,所述电磁阀、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所述蓄电池组均与所述发电控制箱相连接。所述的节能装置,其中,所述发电控制箱内设置有单片机,所述单片机分别与第一电流电压检测模块、检测捕捉模块、机温检测模块、流速检测模块、第一驱动模块、温度检测模块、电机停机模块、备用电切换模块、电流检测模块、第二电流电压检测模块、第二第二驱动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一电流电压检测模块分别与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所述检测捕捉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模块与所述电磁阀相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模块、所述第二电流电压检测模块、所述电流检测模块均与所述蓄电池组相连接。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地源热能的节能装置,将室内水空调系统与一贯流式水流发电机完美结合,利用地源热泵将地下热交换U型管路中的循环水,使其经过改造产生一定“水头”,并利用水力发电机进行发电,最后通过控制电路将产生的电能储存在蓄电池组中,以便电能供用电设备使用,从而实现了利用地源热更加节能的目的,形成两次利用,提高了地源热的利用率,并且本技术结构紧凑,降低了其制造、使用与维护成本。【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节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发电控制箱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地源热泵的节能装置,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地源热泵的节能装置,如图1所示的,其包括用于地下热能交换并深埋在地下的U型管网I,所述U型管网I的一端与地源地源循环泵装置2相连通,并且所述地源地源循环泵装置2通过地源热能泵系统3与室内空调系统4相连通,所述地源热能泵系统3与一贯流式水流发电机5相连通,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5通过一回水泵6与所述U型管网I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5配置有一发电控制箱7,所述发电控制箱7与一蓄电池组8连接,所述蓄电池组8 一般采用铅酸蓄电池;地源热泵循环水经过装置后为所述室内空调系统4制冷或制热后流过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5后,通过所述回水泵6再次流入所述U型管网I,使地源热能循环利用,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5产生的电能经所述发电控制箱7存储在所述蓄电池组8内备用,完成地源热能的循环利用。该过程中所述室内空调系统4与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5的运行原理,在此不再赘述,其区别仅为错采用的介质为地源热能,比如采用地下水作为地源热能,地下水流过所述室内水空调系统4,所述室内水空调系统4将地下水的热能吸收,转化为冷气或热量进行利用,其后地下水再进入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5内进行发电,然后再流回地下,重新获取热源,从而提高了地源热的利用率。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的,所述室内水空调系统4包括地源循环泵装置9、风机盘管10与散热片组11,所述地源循环泵装置9分别与所述地源热能泵系统3、所述散热片组11相连通,所述散热片组11另一端与所述地源热能泵系统3相连通,所述风机盘管10 —端设置在所述地源循环泵装置9与所述散热片组11之间的管路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组11与所述地源热能泵系统3之间的管路上。更进一步的,所述地源热能泵系统3通过一防回水阀12与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5相连通,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5与所述防回水阀12之间的水路上设置有补水管13,所述补水管13上设置有一电磁阀14,所述电磁阀14、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5、所述蓄电池组8均与所述发电控制箱7相连接。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的,所述发电控制箱7内设置有单片机15,所述单片机7分别与第一电流电压检测模块16、检测捕捉模块17、机温检测模块18、流速检测模块19、第一驱动模块20、温度检测模块21、电机停机模块22、备用电切换模块23、电流检测模块24、第二电流电压检测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地源热泵的节能装置,其包括用于热能交换并深埋在地下的U型管网,所述U型管网的一端与地源循环泵装置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源循环泵装置通过地源热能泵系统与一室内水空调系统相连通,所述地源热能泵系统通过一水路与一贯流式水流发电机相连通,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通过一回水泵与所述U型管网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配置有一发电控制箱,所述发电控制箱与一蓄电池组电连接;地源热能流经所述室内水空调系统后再次进入所述地源热能泵系统内,然后自所述地源热能泵系统流过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后,通过所述回水泵再次流入所述U型管网,所述贯流式水流发电机产生的电能经所述发电控制箱存储在所述蓄电池组内备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斌,朱孟忠,蔡晓春,胡春来,王贵阳,贺洋,汤艳坤,于斌,李冰,梅桂雷,刘旭东,郭丽威,赵雪梅,赵秋晶,施阳,王立东,许净文,杨丹,郑凯一,金承焕,李晓春,田立媛,蔡红珍,夏辉,吴建群,赵鸿,王敏,霍清,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澳奇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