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抖动的触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07433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1 07:10
一种微抖动的触头结构,包括静触头、静触头触簧、动触头、动触头触簧,其特征是:所述的静触头具有静触点,所述的动触头具有动触点,动触点连接在动触头触簧上,静触点连接在静触头触簧上,所述的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处为斜面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做到微抖动,进而制造出微抖动长寿命的继电器、接触器或断路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微抖动的触头结构,包括静触头、静触头触簧、动触头、动触头触簧,其特征是:所述的静触头具有静触点,所述的动触头具有动触点,动触点连接在动触头触簧上,静触点连接在静触头触簧上,所述的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处为斜面接触。本专利技术可以做到微抖动,进而制造出微抖动长寿命的继电器、接触器或断路器。【专利说明】一种微抖动的触头结构
: 本专利技术专利涉及电器领域中的继电器、接触器或断路器的触头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微抖动的触头结构,在继电器、接触器或断路器触点吸合和断开时抖动微小甚至没有。
技术介绍
: 现有的电磁式继电器、接触器或断路器,减少其接点吸合和断开时的抖动主要措施是采用改变机械参数和触簧系统的材料的方法,例如对于静触簧为刚性的触簧系统,增加触点被压力,或者选用材料密度小、弹性模量大及振动衰减系数大的动触簧材料,或者减少动触簧片的长度和宽度、增大厚度等提高抗振动性,而很少在继电器的触头结构上采取措施提高抗振动性以减少抖动,结果减振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 本专利技术专利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效果好的一种微抖动的触头结构,利用此触头结构,可制造各种微抖动或无抖动、 效率高、成本低、体积小、长寿命的继电器、接触器或断路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微抖动的触头结构,包括静触头5、静触头触簧6、动触头8、动触头触簧9,其特征是:所述的静触头5具有静触点2,所述的动触头8具有动触点1,动触点I连接在动触头触簧9上,静触点2连接在静触头触簧6上,所述的动触点I和静触点2接触处为斜面接触,所述的动触点I的外侧壁为圆台形,所述的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为与动触点I的圆台形外侧壁凹凸贴合的圆台形,动触点I和静触点2触合时,动触点I的外侧壁的圆台形与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的圆台形相互贴合呈嵌入式触合状态,动触点I和静触点2分离时,动触点I的外侧壁的圆台形与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的圆台形分离;所述的动触点I的外侧壁也可为球冠形,所述的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为与动触点I的球冠形外侧壁凹凸贴合的球冠形,动触点I和静触点2触合时,动触点I的外侧壁的球冠形与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的球冠形相互贴合呈嵌入式触合状态,动触点I和静触点2分离时,动触点I的外侧壁的球冠形与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的球冠形分离;所述的动触点I的外侧壁也可为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动触点斜侧面3,所述的静触点2的侧壁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静触点斜侧面4,动触点I和静触点2触合时动触点斜侧面3与静触点斜侧面4相互贴合呈嵌入式触合状态,动触点I和静触点2分离时动触点斜侧面3与静触点斜侧面4脱离。动触点I和动触点触簧9、静触点2和静触点触簧6用金属做成。动触点斜侧面3为平面或弧面,静触点2的斜侧面4相应为平面或弧面。动触点I的中轴线与动触点I的圆台形外侧壁的角度α在5度和90度之间,即α≥5度及α〈90度。静触点2的中轴线与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圆台形外侧壁的角度α在5度和90度之间,即α > 5度及α (90度。动触点I的中轴线与动触点斜侧面3的角度α在5度和90度之间,即α > 5度及α〈90度。静触点2的中轴线与静触点斜侧面4的角度α在5度和90度之间,即α > 5度及α〈90度。动触点I和静触点2的结构可互换。如圆台型结构,动触点可做成凸圆台型,静触点可做成凹圆台型,也可二者相反。采取以上措施的本专利技术可以做到微抖动,进而制造出微抖动长寿命的继电器、接触器或断路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圆台形触点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圆台形触点中轴线剖面图; 附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球冠形触点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球冠形触点中轴线剖面图; 附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二个斜侧面为弧形触点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二个斜侧面为弧形动静触点中轴线剖面图; 附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四个斜侧面为平面动静触点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四个斜侧面平面动静触点中轴线剖面图; 附图10为本专利技术动触点5和静触点2与另一种触簧结合的实施例。附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的静触簧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动触点1、静触点2、动触点斜侧面3、静触点斜侧面4、静触头5、静触头触簧6、动触点驱动点7、动触头8、动触头触簧9。下面再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述。【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是在目前使用的触头结构的基础上对触头结构进行了改进。目前使用的触头结构主要包括静触头5、动触点驱动点7、动触头8、动触头触簧9,静触头5和动触头8设置有一般的触点。本专利技术的改进之处在于改进动触点I和静触点2结构并增加了静触头触簧6,因此实施例1给出触头结构为全图,其他实施例只给出动触点1、静触点2及静触头触簧6的具体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动触点I连接在动触点触簧9上,静触点2连接在静触点触簧6上,动触点I和静触点2接触处为斜面接触,动触点I的外侧壁为圆台形,所述的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为与动触点I的圆台形外侧壁凹凸贴合的圆台形,动触点I和静触点2触合时,动触点I的外侧壁的圆台形与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的圆台形相互贴合呈嵌入式触合状态,动触点I和静触点2分离时,动触点I的外侧壁的圆台形与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的圆台形分离;所述的动触点I的外侧壁也可为球冠形,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为与动触点I的球冠形外侧壁凹凸贴合的球冠形,动触点I和静触点2触合时,动触点I的外侧壁的球冠形与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的球冠形相互贴合呈嵌入式触合状态,动触点I和静触点2分离时,动触点I的外侧壁的球冠形与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的球冠形分离;所述的动触点I的外侧壁也可为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动触点斜侧面3,静触点2的侧壁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静触点斜侧面4,动触点I和静触点2触合时动触点斜侧面3与静触点斜侧面4相互贴合呈嵌入式触合状态,动触点I和静触点2分离时动触点斜侧面3与静触点斜侧面4脱离。动触点斜侧面3为平面或弧面,静触点2的斜侧面4相应为平面或弧面。动触点I的中轴线与动触点I的圆台形外侧壁的角度α在5度和90度之间,即α≥5度及α〈90度。静触点2的中轴线与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圆台形外侧壁的角度α在5度和90度之间,即α ≥ 5度及α (90度。动触点I的中轴线与动触点斜侧面3的角度α在5度和90度之间,即α ≥ 5度及α〈90度。静触点2的中轴线与静触点斜侧面4的角度α在5度和90度之间,即α ≥ 5度及α〈90度。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参考附图1。目前使用的触头结构主要包括静触头5、动触点驱动点7、动触头8、动触头触簧9,静触头5和动触头8设置有一般的触点,而本专利技术改进之处在于改进动触点I和静触点2结构并增加了静触头触簧6,动触点I和静触点2接触处为斜面接触。附图2给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动静触点立体结构示意图。实施例1为本专利技术触点为圆台型弧面接触型式的实施例。动触点I的外侧壁为一圆台,静触点2为一圆型墩台,中部开有与动触点I的圆台形外侧壁凹凸贴合的圆台形凹洞。动触点I的中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抖动的触头结构,包括静触头(5)、静触头触簧(6)、动触头(8)、动触头触簧(9),其特征是:所述的静触头(5)具有静触点(2),所述的动触头(8)具有动触点(1),动触点(1)连接在动触点触簧(9)上,静触点(2)连接在静触点触簧(6)上,所述的动触点(1)和静触点(2)接触处为斜面接触,所述的动触点(1)的外侧壁为圆台形,所述的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为与动触点(1)的圆台形外侧壁凹凸贴合的圆台形,动触点(1)和静触点(2)触合时,动触点(1)的外侧壁的圆台形与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的圆台形相互贴合呈嵌入式触合状态,动触点(1)和静触点(2)分离时,动触点(1)的外侧壁的圆台形与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的圆台形分离;所述的动触点(1)的外侧壁也可为球冠形,所述的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为与动触点(1)的球冠形外侧壁凹凸贴合的球冠形,动触点(1)和静触点(2)触合时,动触点(1)的外侧壁的球冠形与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的球冠形相互贴合呈嵌入式触合状态,动触点(1)和静触点(2)分离时,动触点(1)的外侧壁的球冠形与静触点(2)的中部内凹的内侧壁的球冠形分离;所述的动触点(1)的外侧壁也可为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动触点斜侧面(3),所述的静触点(2)的侧壁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静触点斜侧面(4),动触点(1)和静触点(2)触合时动触点斜侧面(3)与静触点斜侧面(4)相互贴合呈嵌入式触合状态,动触点(1)和静触点(2)分离时动触点斜侧面(3)与静触点斜侧面(4)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普粮韦甘铭欧世文龙光成赵立夏黄镜彬林朝光傅春盛
申请(专利权)人:北海市深蓝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