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时效前后的韧性变化小的厚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05292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0 23:1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应变时效前后的韧性变化小的厚钢板。该厚钢板满足规定的化学成分组成,并且满足ΔG/[Si]>0.4以及[Ti]×[N]≥4.0×10-5,且具有铁素体部分比率为40~90面积%、贝氏体部分比率为5~60面积%的混合组织,铁素体部分比率+贝氏体部分比率的合计为90面积%以上,并且含有1面积%以上的硬质相,有效晶粒直径为3~25μm,另外,全部组织所包含的固溶C量为0.035质量%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应变时效前后的韧性变化小的厚钢板。该厚钢板满足规定的化学成分组成,并且满足ΔG/>0.4以及×≥4.0×10-5,且具有铁素体部分比率为40~90面积%、贝氏体部分比率为5~60面积%的混合组织,铁素体部分比率+贝氏体部分比率的合计为90面积%以上,并且含有1面积%以上的硬质相,有效晶粒直径为3~25μm,另外,全部组织所包含的固溶C量为0.035质量%以下。【专利说明】应变时效前后的韧性变化小的厚钢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用于海洋构造物等的厚钢板,尤其是涉及应变时效前后的韧性变化小的厚钢板。
技术介绍
已知有钢材因应变时效而导致屈服强度(YS)上升的情况。另一方面,还知晓因屈服强度(YS)上升而导致韧性降低的情况。即,可能因应变时效而导致韧性降低。在该应变时效中产生的现象可以说是因为,固溶C/N在轧制状态下固定于组织中所包含的位错、因应变赋予而导入的位错。根据上述情况,为了减小基于应变时效的特性变化,认为对位错的状态进行控制、或减少固溶C/N量是有效的。一直以来,着眼于基于上述那样的钢材的应变时效的韧性的变化,提出有各种与即使在应变时效后也能够抑制韧性的降低、能够确保优异的韧性的钢材相关的技术。专利文献I记载的技术是作为减少固溶C/N量而能够有效地获得应变时效前后的韧性变化小的钢板而提出的技术,其着眼于固溶C量,在将钢材中的C的含有量设为低含有量(小于0.030wt% )的基础上,添加T1、Nb中的任一种以上的元素,谋求固溶C量的减少以及在韧性没有降低的范围内不发生高YR化的析出碳化物的粗大化,从而提出有能够确保应变时效后(冷成形后)的韧性的钢板。 然而,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钢板的C的含有量小于0.030wt%,并且卷绕温度为550°C以上,因此金属组织成为多边形铁素体为大致100%且几乎不含有贝氏体、硬质相(马氏体,MA)的组织,因此预料到应变时效前的YS不是足够高。另一方面,根据专利文献2,着眼于固溶C/N量以外的因素,提出关于抑制基于应变时效的韧性变化的钢材的技术。具体而言,通过提高因应变赋予而导入的位错的可动性,能够制造TS等级为500-690MPa且基于应变时效的韧性(vTrs:裂纹扩展转变温度)变化小的(A vTrs为25°C以内)、板厚为20~IOOmm的钢板。然而,在该钢板的制造中,需要在950°C以上结束轧制、或在950°C以下、Ar3点以上的温度区域内进行压下率40%以上的压下。在将轧制结束温度设为950°C以上的高温的情况下,产生获得的钢板的YS不足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950°C以下、Ar3点以上的温度区域内进行压下率40%以上的压下,需要在制造加工板厚为75mm以上的厚钢板时确保足够的板坯厚,存在板坯难以制造这样的问题。此外,轧制后的冷却停止温度为600°C左右,与专利文献I记载的技术相同地,预料制造出的钢板的金属组织成为多边形铁素体为大致100%且几乎不含有贝氏体、硬质相(马氏体,MA)的组织。另外,Ni为选择元素,并非意欲控制AG/这样的技术思想,而是成分组成的平衡与本申请专利技术不同,例如,即使该专利文献2记载的钢材为应变时效前后的韧性变化较小的钢材,但强度(YS、TS)韧性(vTrs:裂纹扩展转变温度)_基于应变时效的韧性变化平衡与本申请专利技术不同。另外,专利文献3~6中提出有与下述钢材相关的技术,其着眼于基于应变时效的韧性变化,不进行固溶C/N控制,但添加Cu、Ni。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是以改善建筑用钢材的表层附近的延展性、大线能量HAZ韧性、以及低屈服比为课题而开发的技术,为了实现该课题,记载有向钢材添加Cu、Ni的实施例。然而,实施例记载的钢材中的X为低等级,当以与本申请专利技术相同的工序制作钢板时,考虑不能制造出规定的组织。专利文献4记载有改善焊接接头的HAZ韧性的技术,特别是虽然对母材的制造技术没有详细记载,但记载有向母材添加Cu、Ni的实施例。然而,在该母材中含有IOppm以上的B,能够使金属组织以贝氏体为主体,且固溶C量变多,考虑到基于应变时效的vTrs的变化变大。专利文献5记载有与改善使产生的脆性龟裂的传播停止的特性且板厚中央部的母材韧性也优异的钢板相关的技术,为了实现该课题,记载有向钢板添加Cu、Ni的技术。然而,由于制造过程中的轧制后的冷却停止温度为高温,因此金属组织不成为规定的组织,考虑TS或TS-韧性等级不足。专利文献6记载有与表层附近的延展性优异且提高抗震性的建筑用钢板相关的技术,为了实现该课题,记载有向钢板添加Cu、Ni的实施例。然而,对于固溶C量控制来说是重要要件的轧制后的冷却停止温度低至280°C,认为难以获得足够的韧性、或难以减小基于应变时效的韧性变化。另外,实施例中大多不添加对于确保厚钢板的韧性来说重要的Ca,认为夹杂物对韧性造成负面影响。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4103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317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29442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068078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280600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3-32808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而完成的,因此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应变时效前后的韧性变化小的厚钢板,更详细而言,提供以强度计、YS(屈服强度):400MPa以上、TS(拉伸强度):500~700MPa、应变时效后的vTrs (裂纹扩展转变温度)为_60°C以下、基于应变时效的vTrs变化为30°C以内这样的具有优异的强度韧性基于应变时效的韧性变化平衡的厚钢板。解决方案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为一种应变时效前后的韧性变化小的厚钢板,其以质量%计,含有 c:0.03 ~0.06%、S1:0.35% 以下(不包含 0% )、Mn:1.25 ~1.75 %、P:0.010% 以下(不包含 0% )、S:0.003% 以下(不包含 0%)、A1:0.025 ~0.035 %、Cu:0.1 ~0.4%, N1:0.45 ~0.75%, Nb:0.01 ~0.05%, T1:0.005 ~0.025%, N:0.0030 ~0.0060 %, Ca:0.0010~0.0025 %,剩余部分为铁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满足AG/>0.4及X≥4.0 X 10_5,且具有铁素体部分比率为40~90面积%、贝氏体部分比率为5~60面积%的混合组织,铁素体部分比率+贝氏体部分比率的合计为90面积%以上,并且含有I面积%以上的硬质相,有效晶粒直径为3~25 ii m,所述应变时效前后的韧性变化小的厚钢板的特征在于,此外,全部组织所包含的固溶C量为0.035质量%以下。其中,在上式中,AG= (A3-Bs) /A3, A3=894.5-269.4 +37.4-31.6 -19.0-29.2-11.9+19.5+22.2),Bs=830_270-90-37-70-83。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各式中,[]表示质量%。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I记载的应变时效前后的韧性变化小的厚钢板的基础上,以质量%计,进一步含有Cr:0.5%以下(不包含0% )及/或Mo:0.5%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变时效前后的韧性变化小的厚钢板,其特征在于,该厚钢板以质量%计,含有C:0.03~0.06%、Si:0.35%以下(不包含0%)、Mn:1.25~1.75%、P:0.010%以下(不包含0%)、S:0.003%以下(不包含0%)、Al:0.025~0.035%、Cu:0.1~0.4%、Ni:0.45~0.75%、Nb:0.01~0.05%、Ti:0.005~0.025%、N:0.0030~0.0060%、Ca:0.0010~0.0025%,剩余部分为铁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满足ΔG/[Si]>0.4及[Ti]×[N]≥4.0×10?5,并且具有铁素体部分比率为40~90面积%、贝氏体部分比率为5~60面积%的混合组织,铁素体部分比率+贝氏体部分比率的合计为90面积%以上,并且含有1面积%以上的硬质相,有效晶粒直径为3~25μm,此外,全部组织所包含的固溶C量为0.035质量%以下,其中,在上式中,ΔG=(A3?Bs)/A3,A3=894.5?269.4[C]+37.4[Si]?31.6[Mn]?19.0[Cu]?29.2[Ni]?11.9[Cr]+19.5[Mo]+22.2[Nb]),Bs=830?270[C]?90[Mn]?37[Ni]?70[Cr]?83[Mo],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各式中,[]表示质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庭野朗田村荣一三大寺悠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