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变速箱及具有该侧变速箱的电传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93979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8 2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侧变速箱及具有该侧变速箱的电传动装置,其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包括四个三元件行星排、三个离合器、四个制动器和箱体,具有低挡制动挡、低挡第三转向挡、低挡第二转向挡、低挡第一转向挡、低挡、高挡制动挡、高挡第三转向挡、高挡第二转向挡、高挡第一转向挡和高挡,低挡和高挡的速比根据直驶性能需求设置,低挡第三转向挡、低挡第二转向挡、低挡第一转向挡、高挡第三转向挡、高挡第二转向挡和高挡第一转向挡的速比根据转向性能需求设置,可以实现多个足够大的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因此,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得到一种直驶性能和转向性能均较优的侧变速箱及具有该侧变速箱的电传动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侧变速箱及具有该侧变速箱的电传动装置,其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包括四个三元件行星排、三个离合器、四个制动器和箱体,具有低挡制动挡、低挡第三转向挡、低挡第二转向挡、低挡第一转向挡、低挡、高挡制动挡、高挡第三转向挡、高挡第二转向挡、高挡第一转向挡和高挡,低挡和高挡的速比根据直驶性能需求设置,低挡第三转向挡、低挡第二转向挡、低挡第一转向挡、高挡第三转向挡、高挡第二转向挡和高挡第一转向挡的速比根据转向性能需求设置,可以实现多个足够大的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得到一种直驶性能和转向性能均较优的侧变速箱及具有该侧变速箱的电传动装置。【专利说明】侧变速箱及具有该侧变速箱的电传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电传动装置
,特别涉及高机动性履带车辆电传动装置
,具体是指一种侧变速箱及具有该侧变速箱的履带车辆电传动装置。
技术介绍
在高机动性履带车辆传动系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一种独特的双侧变速兼转向的传动系,其工作原理如下:直驶时,双侧变速箱挂相同挡位;转向时,低速侧侧变速箱降低一挡;一侧变速箱挂制动挡,可实现P =0.5的原地转向;当一侧变速箱挂I挡,另一侧变速箱挂倒挡,则可实现-0.5〈 P〈0.5的原位中心转向。此类双侧变速箱从车体侧面的侧传动孔向内装入车体,通过前传动与发动机相连接,虽然其转向性能不佳,但却使得动力传动舱具有极高的功率密度,车体长度缩短近一米,可有效减小车辆外形轮廓,减少被发现和命中的概率,因此在俄罗斯的高机动性履带车辆上毫不犹豫地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半个世纪以来,主要有两种型号的双侧变速箱在数量巨大的高机动性履带车辆上使用,其中一种型号匹配最高转速2300rpm的柴油机使用,具有七个前进挡、一个倒挡和一个制动挡,另一种型号匹配最高转速20000rpm的燃气轮机使用,具有四个前进挡、一个倒挡和一个制动挡。七挡侧变速箱的挡位速比依次为:8.1714/4.4/3.4856/2.7867/2.0274/1.4667/1? 000,各挡位的规定相对转向半径P:1依次为:0.5/1.667/4.3119/4.4873/3.170/3.1158/2.6427。四挡侧变速箱的挡位速比依次为:4.761/2.160/1.460/1.000,各挡位的规定相对转向半径P η"1依次为:0.5/1 .43/2.58/2.67。各挡的规定转向半径本应随着挡位增加而逐渐增大,但以上数据表明,两种型号的双侧变速箱的中高挡规定转向半径偏小而不堪实用,过小的规定转向半径将导致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剧烈侧滑或向一侧倾覆。此外,车辆从直驶进入转向并向规定转向半径过渡时,须操纵着相应的摩擦元件处于打滑状态,因此不能实现精确转向,也由于过渡时间太长而影响操纵摩擦元件的寿命。现有四挡或七挡侧变速箱的挡位划分和挡位速比主要是按照满足直驶性能需求设置的,对于转向性能需求只能适当兼顾,但实际使用经验表明,这对驾驶员操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过小的规定转向半径使得驾驶员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驾驶车辆转向,以避免发生侧滑。改善现有七挡侧变速箱转向特性的方案措施如下(Liu Xiuj1.Design ofMult1-speed Planetary Transmission.Beijing.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ress,1992):对高挡增加一些专用于转向时一侧降速的挡来加大转向半径,保留原1、2、4、6和7挡作为直驶挡,原3和5挡作为转向挡,改善了原4挡和原6挡的规定转向半径,但原7挡的规定转向半径仍较小不堪实用。基于现有七挡双侧变速箱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传动装置也已出现(AHybrid-Electric Drive Concept For High Speed Tracked Vehicles, jannu\ck esMobilgepek,N0.2.,(2008),pp.80.-88.),200kW 柴油发动机并联 200kW 驱动电机后同轴配置在两侧变速箱之间,保留了动力传动舱高功率密度的优点,但转向性能仍没有得到改善。现有七挡侧变速箱出现在近半个世纪前,其后简化形成了现有四挡侧变速箱,但自现有四挡侧变速箱在三十年前公开以来,再也没有出现过新行星结构方案的侧变速箱,也没有公开过匹配电传动装置使用的新行星结构方案侧变速箱。因此,还存在着提供一种直驶和转向性能均较优的侧变速箱及具有该侧变速箱的履带车辆电传动装置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直驶和转向性能均较优的侧变速箱及具有该侧变速箱的履带车辆电传动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 一种侧变速箱,其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的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包括:第一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齿圈和第二行星架;第三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第四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四太阳轮、第四齿圈和第四行星架;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变速箱还包括:第一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太阳轮;第二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齿圈;第三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四行星架;第四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四齿圈;第一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太阳轮;第二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齿圈和所述第四太阳轮;第三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三齿圈和所述第四行星架;以及所述第一齿圈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四太阳轮相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接,所述第三行星架与所述箱体固接,所述第三太阳轮与所述第四齿圈相连接,所述第四行星架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出端与主动轮直接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侧变速箱,所述侧变速箱具有低挡和高挡,并对所述低挡和所述高挡分别设置了三个转向挡,低挡的转向挡包括低挡第三转向挡、低挡第二转向挡、低挡第一转向挡、高挡的转向挡包括高挡第三转向挡、高挡第二转向挡和高挡第一转向挡,其中,其中,当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时,所述侧变速箱实现低挡第三转向挡;当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时,所述侧变速箱实现低挡第二转向挡;当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时,所述侧变速箱实现低挡第一转向挡;当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时,所述侧变速箱实现低挡;当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时,所述侧变速箱实现高挡第三转向挡;当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变速箱,其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包括:第一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齿圈和第二行星架;第三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第四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四太阳轮、第四齿圈和第四行星架;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变速箱还包括:第一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太阳轮;第二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齿圈;第三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四行星架;第四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四齿圈;第一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太阳轮;第二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齿圈和所述第四太阳轮;第三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三齿圈和所述第四行星架;以及所述第一齿圈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四太阳轮相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接,所述第三行星架与所述箱体固接,所述第三太阳轮与所述第四齿圈相连接,所述第四行星架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出端与主动轮直接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承钢孙江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