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扁平状电缆(60)的传输线路部(10)具有在长边方向的中途处弯折的形状,并且包括:在厚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具备信号导体(40)的电电介质单元体单元体(110)、第一接地导体(20)、以及第二接地导体(30)。第一接地导体(20)包括:细长导体(21、22),该细长导体(21、22)在电电介质单元体单元体(110)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以及桥接导体(23),该桥接导体(23)沿着长边方向隔开间隔,并将细长导体(21、22)相连接。夹持弯折部(100B)的弯折点的、桥接导体(23B1、23B2)的间隔(L2)小于设置在直线部(100S)上的相邻的桥接导体(23)的间隔(L1)。(*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的扁平状电缆(60)的传输线路部(10)具有在长边方向的中途处弯折的形状,并且包括:在厚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具备信号导体(40)的电电介质单元体单元体(110)、第一接地导体(20)、以及第二接地导体(30)。第一接地导体(20)包括:细长导体(21、22),该细长导体(21、22)在电电介质单元体单元体(110)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以及桥接导体(23),该桥接导体(23)沿着长边方向隔开间隔,并将细长导体(21、22)相连接。夹持弯折部(100B)的弯折点的、桥接导体(23B1、23B2)的间隔(L2)小于设置在直线部(100S)上的相邻的桥接导体(23)的间隔(L1)。【专利说明】扁平状电缆及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传输高频信号的薄型扁平状电缆以及具备该扁平状电缆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传输高频信号的高频线路,同轴电缆较有代表性。同轴电缆包括:呈现为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在信号传输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的中心导体(信号导体)、以及沿着该中心导体的外周表面、设置成同心圆状的屏蔽导体。然而,近年来,包含移动体通信终端在内的高频设备正趋于小型化、薄型化,使得无法保证在终端壳体内配置同轴电缆的空间的情况的发生。对于这种终端壳体,使用专利文献I及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的扁平状电缆备受关注。扁平状电缆的宽度比同轴电缆要宽,但能够做成薄型,因此在终端壳体内只有较薄的间隙的情况下特别有效。对于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扁平状电缆,其基本结构具有三板型带状结构。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示的扁平状电缆包括具有可挠性和绝缘性的平板状的电介质单元体。电介质单元体是呈一直线状延伸的细长形状。在与电介质单元体的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二面上设置有第二接地导体。第二接地导体是几乎将基材片材第二面的整个表面覆盖的、所谓的填充导体图案。在与基材片材的第二面相对的第一面上设置有第一接地导体。第一接地导体在与长边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具备细长状导体,该细长状导体具有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两个细长状导体被配置成沿着长边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并通过桥接导体相连接,该桥接导体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由此,第二接地导体包括开口部沿着长边方向排列而成的形状,该开口部具有规定的开口长度。并且,用于形成上述各开口部的桥接导体通常被配置成沿着长边方向隔开一定的间隔。在电介质单元体的厚度方向的中间处以规定宽度形成有规定厚度的信号导体。信号导体具有在与第一接地导体的细长导体部及第二接地导体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细长形状。信号导体大致形成在电介质单元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处。根据上述结构,若对扁平状电缆进行俯视(若从与第一面及第二面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则信号导体被配置成如下方式:即,仅在桥接导体处与第一接地导体重合,而在其它区域则在开口部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W02011 / 00766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登录技术第3173143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上述扁平状电缆是呈一直线状延伸的细长形。因此,通过该扁平状电缆相连接的连接端子相互配置在直线上,而且,若该直线上没有障碍物,则能将连接端子相互连接起来,不会产生问题。然而,若在将连接端子相互连接起来的直线上存在要避开的元器件、区域,则必须使扁平状电缆在中途弯折或弯曲。此时,若能根据所传输的RF信号的频率将弯曲半径设在规定值以上,则几乎不会对RF信号的传输产生消极影响,但由于需要用于实现较大弯曲半径的空间,因此,作为配置在要求小型化的移动体通信终端内的结构,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在使用以规定角度(例如90° )弯折的呈弯折形状的扁平状平状电缆时,会产生以下问题。在弯折部,并非如夹着该弯折部的两端的直线部那样、以TEM模式来进行传输。具体而言,在弯折部,以弯折内侧的磁场较密、而弯折外侧的磁场较疏的TE模式来进行传输。因此,在弯折部,特性阻抗容易受信号导体与接地导体的位置关系的影响而产生较大变化。因此,弯折部的形状容易因制造偏差等而产生偏差,使得该弯折部的特性阻抗容易产生偏差,由此,整个扁平状电缆的特性阻抗也容易产生偏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扁平状电缆,即使沿着长边方向具备弯折部,也不易受到该弯折部的形状的影响,具有优异的传输特性。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扁平状电缆,包括:平板状的电介质单元体,该电介质单元体具有沿长边方向、在中途的至少一个弯折位置弯折的形状;信号导体,该信号导体配置在该电介质单元体中,并具有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以及第一接地导体,该第一接地导体形成在电介质单元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表面上,并具有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该扁平状电缆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接地导体包括:两个细长导体,该两个细长导体相互隔开地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两端;以及多个桥接导体,该多个桥接导体沿着长边方向隔开间隔,并将该两个细长导体相连接,并且第一接地导体还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由两个细长导体和两个桥接导体构成。构成含有弯折位置的开口部的、两个桥接导体的间隔小于构成与含有弯折位置的开口部的至少一个相邻接的开口部的、两个桥接导体的间隔。在该结构中,能够将夹持弯折位置的两个桥接导体间的区域、即弯折部的特性阻抗从L性(电感性)向C性(电容性)修正。由此,能够减小弯折部的特性阻抗的最大值,并能减轻弯折部的特性阻抗的偏差对扁平状电缆的特性阻抗及传输特性所造成的影响。此外,优选本专利技术的扁平状电缆为以下的结构。构成含有弯折位置的开口部的、两个桥接导体的间隔小于任何一个构成与含有弯折位置的开口部相邻接的两个开口部的、两个桥接导体的间隔。该结构下,能够进一步降低弯折部的特性阻抗的偏差对扁平状电缆的特性阻抗造成的影响。此外,优选本专利技术的扁平状电缆为以下的结构。构成含有弯折位置的开口部的、两个桥接导体的间隔小于构成所有不包含弯折位置的开口部的、两个桥接导体的间隔的平均值。该结构下,能够更可靠地降低弯折部的特性阻抗的偏差对扁平状电缆的特性阻抗造成的影响。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扁平状电缆优选为,由包含弯折位置的开口部所决定的弯折部的特性阻抗的最大值在由构成包含弯折位置的开口部的、两个桥接导体以外的各桥接导体的间隔所决定的特性阻抗的最大值以下。该结构下,能够抑制波长由弯折部的特性阻抗达到最大的点来决定的、不需要的驻波的产生。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扁平状电缆优选为,由夹持弯折位置的两个桥接导体的间隔所决定的弯折部的特性阻抗的最大值小于由构成包含弯折位置的开口部的、两个桥接导体以外的各桥接导体的间隔所决定的特性阻抗的最大值。该结构下,由于弯折部的特性阻抗的最大值小于直线部的特性阻抗的最大值,因此能更可靠地抑制由弯折部的特性阻抗所引起的低频驻波的产生。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扁平状电缆优选为,包括:第二接地导体,该第二接地导体形成在电介质单元体的厚度方向的另一端的几乎整个表面上;以及层间连接导体,该层间连接导体将第一接地导体与第二接地导体相连接。通过该结构,能够实现所谓的三板型传输线路,并能进一步减轻不需要的辐射。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扁平状电缆优选为,对于构成第一接地导体的两个细长导体的间隔,相邻桥接导体的中间位置上的间隔大于通过桥接导体相连接的位置上的间隔。在该结构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扁平状电缆,包括:?平板状的电介质单元体,该电介质单元体具有沿长边方向、在中途的至少一个弯折位置弯折的形状;?信号导体,该信号导体配置在该电介质单元体中,并具有沿着所述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以及?第一接地导体,该第一接地导体形成在所述电介质单元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表面上,并具有沿所述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所述第一接地导体包括:两个细长导体,该两个细长导体相互隔开地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两端;以及多个桥接导体,该多个桥接导体沿着所述长边方向隔开间隔,并将该两个细长导体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接地导体还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由所述两个细长导体和两个所述桥接导体构成,?构成含有所述弯折位置的开口部的、两个所述桥接导体的间隔小于构成与含有所述弯折位置的开口部的至少一个相邻接的开口部的、两个桥接导体的间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木浩司,斋藤阳一,小山展正,藤井洋隆,加藤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