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91155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6 09:3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活动连接且围成腔体,腔体中设置有隔板将腔体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设置有与人体左下肢配合的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二腔体设置有与人体右下肢配合的第二开口和第四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设置在上壳体顶部,上壳体和下壳体设置有十六个线圈接收单元。本申请的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可将检测对象的下肢血管整个包裹起来,同时检测左右下肢,而无需其他线圈配合就可以单独使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本申请上壳体和下壳体设置有十六个线圈接收单元,保证了较大的检测范围和较高的信噪比。(*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活动连接且围成腔体,腔体中设置有隔板将腔体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设置有与人体左下肢配合的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二腔体设置有与人体右下肢配合的第二开口和第四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设置在上壳体顶部,上壳体和下壳体设置有十六个线圈接收单元。本申请的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可将检测对象的下肢血管整个包裹起来,同时检测左右下肢,而无需其他线圈配合就可以单独使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本申请上壳体和下壳体设置有十六个线圈接收单元,保证了较大的检测范围和较高的信噪比。【专利说明】一种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
本申请涉及医疗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八通道下肢血管线圈,这种线圈由于单元数少,因而具有对病人的检测区域小和信噪比低等缺点;另一种是二十四通道下肢血管线圈,只能覆盖在下肢足部的上部,如果需要检测完整的下肢血管,需要和脊柱线圈一起配合使用,这款线圈需要和其他线圈一起配合使用,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解决:—种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活动连接且围成腔体,所述腔体中设置有隔板将所述腔体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设置有与所述人体左下肢配合的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二腔体设置有与人体右下肢配合的第二开口和第四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上壳体顶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设置有十六个线圈接收单元。所述线圈接收单元包括天线。所述上壳体包括上壳体内层和上壳体外层,所述下壳体包括下壳体内层和下壳体外层,所述天线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内层和所述上壳体外层之间,和/或所述天线设置在所述下壳体内层和所述下壳体外层之间。所述天线为粘贴在所述上壳体内层上表面的铜皮,和/或所述天线为粘贴在所述下壳体内层上表面的铜皮。所述下壳体设置有十个环形结构天线形,所述上壳体设置有六个鞍形交叉结构天线。还包括用于抵住脚掌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 所述第一挡板一端设置在下壳体上另一端自所述第一开口伸出,所述第二挡板一端设置在下壳体上另一端自所述第二开口伸出。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通过卡钩和卡槽连接。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把手。所述卡钩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把手上设置有按钮,所述按钮通过杠杆与所述卡钩连接。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本申请具备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由于包括围成腔体的上壳体和下壳体,腔体中设置有隔板将腔体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设置有与人体左下肢配合的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二腔体设置有与人体右下肢配合的第二开口和第四开口,可将检测对象的下肢血管整个包裹起来,同时检测左右下肢,而无需其他线圈配合就可以单独使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本申请的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上壳体和下壳体设置有十六个线圈接收单元,保证了较大的检测范围和较高的信噪比。【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的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设置有天线的上壳体内层上表面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设置有天线的下壳体内层上表面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的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5为图4的A-A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5所示,本申请的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其一种实施方式,包括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活动连接,且围成腔体,腔体中设置有隔板300,隔板300将腔体分为第一腔体400和第二腔体500。隔板300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设置在上壳体100上,下部分设置在下壳体200上,隔板300的上下两个部分位置相对。第一腔体400设置有第一开口 410和第三开口 420,第一开口 410和第三开口420与人体左下肢配合,第二腔体500设置有第二开口 510和第四开口 520,第二开口 510和第四开口 520与人体右下肢配合,第一开口 410和第二开口 510设置在上壳体顶部,用于伸出脚掌,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设置有十六个线圈接收单元。线圈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磁共振信号,线圈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磁共振信号通过低噪声放大器放大后,由插头输入磁共振系统,进行信号处理。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线圈接收单元包括天线。本申请的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可采用PC材料机加工而成,具有结构紧凑,不易损坏等特点,PC材料在磁共振系统中不会成像,从而不会产生磁共振伪影。上壳体100包括上壳体内层和上壳体外层,下壳体200包括下壳体内层和下壳体外层,天线设置在上壳体内层和上壳体外层之间,和/或天线设置在下壳体内层和下壳体外层之间。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天线为粘贴在上壳体内层上表面的铜皮,和/或天线为粘贴在下壳体内层上表面的铜皮。本申请的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下壳体200可以设置有十个环形结构天线620,上壳体100可以设置有六个鞍形交叉结构天线610。十个环形结构天线620均匀分布,左右各5个,六个鞍形交叉结构天线610也均匀分布,左右各三个。即环绕第一腔体400和第二腔体500的天线各有八个。下壳体200采用单环结构天线,磁共振信号的发射深度和单元直径成一定正比例关系,根据互耦定理,接收信号的深度也和单元直径成正比,所以单环结构能保证信噪比和穿透深度,保证了信噪比和信号穿透深度。鞍型交叉结构天线610由两个交叉的环形结构组成,在两个环形结构单元中感应产生的电流方向正好反向,这样一来自身的磁力线和感应产生的磁力线会有相互抵消的效果,不会和其他单元产生电磁耦合,因此具有自去耦功能。六个鞍型交叉结构天线610,其中有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开口 410和第二开口 510,采用包围脚掌的鞍形交叉结构,正好在人体的脚掌上包裹了两圈,这样既保证了脚掌部分较好的信噪比,也使得该部分单元不会和其他单元产生耦合。本申请的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还可以包括第一挡板430和第二挡板530,第一挡板430和第二挡板530用于抵住脚掌,第一挡板430用于抵住左脚掌,第二挡板530用于抵住右脚掌,第一挡板430设置在第一腔体400中,和第二挡板530设置在第二腔体500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挡板430 —端设置在下壳体200上,第一挡板430另一端自第一开口 410伸出,第二挡板530 —端设置在下壳体200上,第二挡板530另一端自第二开口 530伸出。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通过卡钩和卡槽连接(图未示)。上壳体100上设置有把手120,把手120用于提拿上壳体100或整个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卡钩和卡槽之一设置在上壳体100上,卡钩和卡槽之另一设置在下壳体20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卡钩设置在上壳体100上,卡槽设置在下壳体200上,把手120上设置有按钮130,按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活动连接且围成腔体,所述腔体中设置有隔板将所述腔体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设置有与人体左下肢配合的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二腔体设置有与人体右下肢配合的第二开口和第四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上壳体顶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设置有十六个线圈接收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郑海荣张娜朱华彬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