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及其进气管,该进气管包括两分进气管,均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两所述出气端分别与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两侧的进气主管连通,两所述分进气管的内腔连通。该进气管的两分进气管的内腔连通,当增压后的空气分别进入两分进气管后,可以在内腔内混合均衡,然后再进入发动机两侧的进气主管,消除了因两侧增压器工作效率及效果不同导致的进气压力差,使得发动机两侧进气均衡,保证了发动机整体均衡性及可靠性;而且,由于两分进气管的内腔连通,监测进气温度、压力的传感器只需设置一组即可,降低了成本。(*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及其进气管,该进气管包括两分进气管,均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两所述出气端分别与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两侧的进气主管连通,两所述分进气管的内腔连通。该进气管的两分进气管的内腔连通,当增压后的空气分别进入两分进气管后,可以在内腔内混合均衡,然后再进入发动机两侧的进气主管,消除了因两侧增压器工作效率及效果不同导致的进气压力差,使得发动机两侧进气均衡,保证了发动机整体均衡性及可靠性;而且,由于两分进气管的内腔连通,监测进气温度、压力的传感器只需设置一组即可,降低了成本。【专利说明】一种发动机及其进气管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及其进气管。
技术介绍
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管路包括进气管和进气主管,进气管的出气端与进气主管的进气端连通,进气主管具有多个与发动机气缸连通的出气端,新鲜空气进入进气管后,经过进气主管进入各气缸。对于设有增压中冷技术的发动机而言,新鲜空气进入进气管之前需经增压器、中冷器压缩。目前,双增压器及进气主管分置两侧的发动机,如V型增压发动机中,进气管的形式多为单侧直通连接,即两侧进气管独立设置,均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两进气管的进气端分别与相应侧的增压器连通,出气端分别与相应侧的进气主管连通,但是,该种设置存在下述技术问题:其一、由于实际工作中,两侧增压的工作效率及效果存在差异,S卩,增压后两侧的空气压力不同,必然导致发动机两侧的进气不均衡,导致两侧气缸的工况不一致,影响发动机整体均衡性及可靠性;其二,由于进气管路分设两侧,且独立控制,无法实现对进气的整体控制,而且监测进气的温度、压力传感器需要重复布置,不便于统一控制,且增加了零部件数量,对发动机整体来说,布置管路较多,影响发动机整体美观。有鉴于此,如何改进进气管,使得发动机双侧进气均衡,提高发动机整体均衡性及发动机的可靠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及其进气管,该进气管能够保证发动机两侧进气均衡,提高发动机整体均衡性及发动机的可靠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的进气管,包括两分进气管,均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两所述出气端分别与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两侧的进气主管连通,两所述分进气管的内腔连通。该进气管的两分进气管的内腔连通,当增压后的空气分别进入两分进气管后,可以在内腔内混合均衡,然后再进入发动机两侧的进气主管,消除了因两侧增压器工作效率及效果不同导致的进气压力差,使得发动机两侧进气均衡,保证了发动机整体均衡性及可靠性;而且,由于两分进气管的内腔连通,监测进气温度、压力的传感器只需设置一组即可,降低了成本。优选地,两所述分进气管设为一体结构。优选地,两所述分进气管相对所述进气管的中心线对称分布。优选地,所述进气管上设有传感器安装座。优选地,所述传感器安装座位于两所述分进气管的内腔连通处。优选地,两所述出气端中,至少一者集成有控气装置,以调节进气量。优选地,所述控气装置包括与所述出气端连接的进气接管,以及调节所述进气接管的出气口开度的开度控制器。优选地,所述开度控制器包括拨板、开度控制开关和开度控制转头,所述开度控制开关开启或关闭所述开度控制转头,所述开度控制转头调节所述拨板遮挡所述出气口面积的大小。优选地,所述控气装置还包括总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拨板是否移动;所述总控制器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拨板锁定,且未遮挡所述进气接管的出气口。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进气管、设于两侧的增压器和进气主管,所述进气管的两进气端分别连通两所述增压器,两出气端分别连通两所述进气主管,所述进气管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进气管。由于上述进气管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包括该进气管的发动机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进气管的轴测示意图;图2为图1所不进气管的正视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图2的仰视图;图5为图2的左视图;图6为图2的右视图;图7为图2的剖视图;图8为图1中控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全流量进气时控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部分流量进气时控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无进气时控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1 中:进气管10,左分进气管11、左进气端111、左出气端112、左内腔113、右分进气管12、右进气端121、右出气端122、右内腔123 ;传感器安装座20 ;控气装置30、进气接管31、出气口 31a、开度控制器32、开度控制开关321、开度控制转头322、拨板323、总控制器33。【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及其进气管,该进气管能够保证发动机两侧进气均衡,提高发动机整体均衡性及发动机的可靠性。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为便于理解和描述简洁,下文结合发动机及其进气管说明,有益效果不再重复论述。请参考图1-7,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进气管的轴测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进气管的正视图,图3-7分别为图2的俯视图、仰视图、左视图、右视图和剖视图。对于双增压及进气主管分置两侧的发动机,如V型增压发动机,需要在两侧设置连通进气主管的进气管。该实施例中,进气管10包括两分进气管,为便于描述,称之为左分进气管11和右分进气管12 ;这里,左、右是以图1的位置关系定义的,不应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限定。左分进气管11具有左进气端111和左出气端112,左进气端111与发动机左侧的增压器连通,左出气端112与左侧的进气主管连通;右分进气管12具有右进气端121和右出气端122,右进气端121与发动机右侧的增压器连通,右出气端122与右侧的进气主管连通。左分进气管11的左内腔113和右分进气管12的右内腔123连通。如上设置,当增压后的空气分别进入左分进气管11、右分进气管12后,可以在内腔内混合均衡,然后再沿各自的管道内腔进入发动机两侧的进气主管,如此,消除了因两侧增压器的工作效率及效果不同导致的进气压力差,使得发动机两侧的进气均衡,保证了发动机整体均衡性及可靠性;而且,由于两分进气管的内腔连通,监测进气温度、压力的传感器只需设置一组即可,降低了成本。具体地,左分进气管11和右分进气管12可以设为一体结构,两者的内腔贯通;如此,布置方便,可以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左分进气管11的左内腔113和右分进气管12的右内腔123连通,如在左分进气管11和右分进气管12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开设通孔,通过管路将其连通。与前述方式相比,该种方式加工复杂,零部件增多。进一步地,左分进气管11和右分进气管12相对进气管10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如图2所示,此处所述的中心线即进气管10的左右中心线,即图中竖直虚线。如此设置,空气进入两分进气管并在内腔混合均匀后,进入进气主管的流程一致,进一步缩小进入两侧进气主管的进气压力差,确保发动机的整体均衡性。如图2中所示,此时,左分进气管11和右分进气管12形成的进气管10大致呈X形结构。所述进气管10上还设置有传感器安装座20 ;优选方案中,将传感器安装座20设置在左分进气管11和右分进气管12的内腔连通处,如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的进气管,包括两分进气管,均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两所述出气端分别与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两侧的进气主管连通,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分进气管的内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宝军,朱杨,侯斌,唐金池,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