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76014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4 1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其包括:钮帽以及与控制开关的电子组件相配合的配合结构,所述配合结构与所述钮帽分别独立形成,并且所述配合结构组装在所述钮帽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分离式的结构可以不用重新设计制造整个操作钮,减少了设计工作的重复,提高了设计生产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为一种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其包括:钮帽以及与控制开关的电子组件相配合的配合结构,所述配合结构与所述钮帽分别独立形成,并且所述配合结构组装在所述钮帽的内部。本技术采用分离式的结构可以不用重新设计制造整个操作钮,减少了设计工作的重复,提高了设计生产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专利说明】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内装开关部件,尤其是一种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
技术介绍
汽车内装开关按钮用于连接设置在内部的微动开关,以操作微动开关实现控制功能。现有的汽车内装开关一般为一体成型,因此如果车型改变,每次都必须重新设计制造全新的按钮部件。这样造成设计工作的重复和繁琐,不利于设计生产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内装开关按钮,其采用分离式设计,以减少设计工作的重复性,并提高了设计灵活性和稳定性。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一种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其包括:钮帽以及与控制开关的电子组件相配合的配合结构,所述配合结构与所述钮帽分别独立形成,并且所述配合结构组装在所述钮帽的内部。优选地,所述配合结构通过粘合组装在所述钮帽上。优选地,所述配合结构通过机械配合组装在所述钮帽上。优选地,所述开关操作钮适于安装在面板上,并通过滑动或者旋动来实现操作功能,所述配合结构包括柱槽,适于容纳所述面板上的安装柱,用以将所述开关操作钮固定到所述面板上。优选地,所述配合结构还包括杆槽,适于容纳连接车辆座椅内微动开关的动推杆。优选地,所述杆槽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横向槽和沿与所述横向槽垂直的方向设置的竖向槽。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内装面板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显示图1中的车辆内装面板组件中面板的立体图。图3为显示图2所示面板的另一角度立体图。图4为显示图1中的翘板式控制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5a —图5c为图4所示的翘板式控制开关的操作示意图。图6为图1中的滑动式钮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图6所示滑动式钮的立体图。图8为图6所示滑动式钮的主视图。图9为图1中的PCB电路板组件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一种车辆内装面板组件的整体分解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该内装面板组件为车辆座椅挡板组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车辆上其他安装有控制开关的面板。该车辆座椅挡板组件包括安装在车辆座椅(未图示)侧面的面板(车辆内装面板)1、操作钮组件2、微动开关3、PCB电路板组件4、以及盖板5。参看图1 一图3,在面板I安装在车辆座椅侧面的状态下,其长度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其高度方向与车辆的上下方向一致,其厚度方向与车辆的左右方向一致。以下提到上、下、左、右、前、后时,是指车辆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操作钮组件2包括第一操作钮21、第二操作钮22、以及第三操作钮23。第一操作钮21为翘板式钮,使用者可以通过将第一操作钮21的靠前方的部位、或者靠后方的部位按下,来调节腰托的突出程度。第二操作钮22为旋动式操作钮,使用者可以通过将该第二操作钮22的一端向前后方向旋动,来调节座椅靠背的角度。第三操作钮23为整体可以沿前后方向滑动,并且其前后两端可以上下旋动的滑动/旋动操作钮。使用者可以通过前后滑动第三操作钮23来调节座椅在前后方向的位置,还可以通过旋动第三操作钮23的前后两端来调节座席部前侧或者后侧的高低。这三个操作钮均安装在该面板I的外侧la。容纳部10 —体形成在面板I的内侧lb。该容纳部10包括多个容纳槽,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容纳槽,其中第一容纳槽101用于容纳与第一操作钮21相配合的电子组件,第二容纳槽102用于容纳与第二操作钮22和第三操作钮23相配合的电子组件。这些操作钮和与其配合电子组件构成控制开关。多个微动开关3电连接在PCB电路板组件4上,并且连同该PCB电路板组件一起被容纳在该容纳部10中。盖板5安装在容纳部10的后侧,将上述部件封闭在容纳部10中。在本实施例中,微动开关3共有五个,其中第一微动开关3a、第二微动开关3b、第四微动开关3d以其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形式设置,第三微动开关3c和第五微动开关3e以其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形式设置。但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可使用任意数量和任意方向设置的微动开关。第一微动开关3a借助滑动模块11安装第一容纳槽101中,并与第一操作钮21相配合;第二微动开关3b借助动推杆12安装在第二容纳槽102中,并于第二操作钮22相配合;第三至第五微动开关3c、3d和3e分别借助动推杆12安装在第二容纳槽102中,并与第三操作钮23相配合。第一微动开关3a和滑动模块11构成了与第一操作钮21配合的电子组件。第二微动开关3b和与其对应的动推杆12构成了与第二操作钮22相配合的电子组件。第三至第五微动开关3c、3d、3e和与其对应的动推杆12构成了与第三操作钮23相配合的电子组件。面板I上开设有安装孔,用以固定滑动模块11或动推杆12。用于固定第一操作钮21及相应滑动模块11的安装孔是一对插槽106,用于固定第二操作钮22和第三操作钮23及相应动推杆12的安装孔是长圆形孔105。在本实施例中,长圆形孔105为四个,即与第二微动开关3b对应的第一长圆形孔105、与第三微动开关3c对应的第二长圆形孔105、与第四微动开关3d对应的第三长圆形孔105、和与第五微动开关3e对应的第四长圆形孔105。其中第一、第三长圆形孔105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第四长圆形孔105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各个动推杆12分别从面板I的内侧Ib插设在对应的长圆形孔105中,从面板I的外侧Ia露出的动推杆12的末端与对应的操作钮卡合。在各动推杆12与面板I的内侧Ib之间配置有与面板I抵接的钢珠13和将钢珠13向面板I侧弹压的弹簧14。另外,在所述面板I的外侧并在第一长圆形孔105的下方形成有用于支承第二操作钮22的第一安装柱15a ;在第三长圆形孔105的前后方向两侧形成有用于支承第三操作钮23的一对第二安装柱15b。通过这样的构造,使操作钮22、23和动推杆12被稳定地安装在面板I上。动推杆12在与操作钮22、23卡合的情况下,可以随着使用者对操作钮进行操作而沿对应的长圆形孔105的延伸方向进行滑动。如图1、图3、图4及图5a — 5c所示,该第一操作钮21包括钮本体210。面板I的外侧设有沉孔104,用于容置该钮本体210,上述的插槽106形成于该沉孔104内的底壁处,在插槽106的外侧形成有固定壁107。钮本体210上对称设置有一对固定臂211,在固定臂211的内侧设置一对摇臂212,摇臂212可以分别插入第一容纳槽101的插槽106,并且在其末端分别形成有分叉部215。固定臂211与摇臂212基本平行,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214。固定臂211比摇臂212的长度短。第一操作钮21构成为,随着摇臂212插入第一容纳槽101的插槽106中,固定臂211枢转安装到插槽106外侧的固定壁107上。具体地讲,固定臂211上形成有枢接孔(枢接构造)213,固定壁107的外侧上形成有对应的枢接突起108。当将摇臂212插入插槽106中时,固定臂211的顶端被枢接突起108从外侧按压而略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其特征在于,包括:钮帽(230)以及与控制开关的电子组件相配合的配合结构(231),所述配合结构(231)与所述钮帽(230)分别独立形成,并且所述配合结构(231)组装在所述钮帽(230)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冈知宪宇井秀一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