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机油泵,用于润滑双列式发动机,所述机油泵包括进油口,以及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和所述第二出油口分布于所述机油泵的两侧,分别对应润滑所述双列式发动机的两列气缸。如此设计的机油泵,其泵出的机油可自两个油口流出,从而为双列发动机的两列气缸分别进行润滑,则一台机油泵即可实现对双列发动机的润滑。相较于背景技术,具有下述技术效果:第一、在发动机有限的空间内,一台机油泵易于布置,成本也得以降低,满足发动机小型化发展需求;第二、一台机油泵两个出油口可同时、同步泵出机油,使得被润滑的两列气缸具有一致的工况,从而保证发动机性能的充分发挥。(*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机油泵,用于润滑双列式发动机,所述机油泵包括进油口,以及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和所述第二出油口分布于所述机油泵的两侧,分别对应润滑所述双列式发动机的两列气缸。如此设计的机油泵,其泵出的机油可自两个油口流出,从而为双列发动机的两列气缸分别进行润滑,则一台机油泵即可实现对双列发动机的润滑。相较于
技术介绍
,具有下述技术效果:第一、在发动机有限的空间内,一台机油泵易于布置,成本也得以降低,满足发动机小型化发展需求;第二、一台机油泵两个出油口可同时、同步泵出机油,使得被润滑的两列气缸具有一致的工况,从而保证发动机性能的充分发挥。【专利说明】一种机油泵
本技术涉及泵体
,特别涉及一种机油泵。
技术介绍
机油泵可提供具有一定压力的压力油,以向发动机各部件的摩擦表面强制供油,从而达到润滑的效果。现有的机油泵结构为一进一出结构,即机油泵仅设置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可满足一般的发动机润滑需求。而对于双列式发动机,由于其具有两列气缸,一进一出结构的机油泵只能润滑一列气缸,故双列式发动机需要两个机油泵,分别对两列气缸进行润滑。该结构存在下述技术问题:第一、两个机油泵在发动机有限的空间内,布置困难,成本也相对较高;而且,随着小型化发展趋势,该种布置方式不能满足需求;第二、两个机油泵难以保证润滑的同时、同步进行,导致两列气缸的工况不一致,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发挥。有鉴于此,如何使机油泵顺利地布置于双列式发动机,且实现同步润滑,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机油泵,该机油泵可以节省布置空间、降低成本,且能够保证同时同步润滑双列式发动机的两列气缸。该机油泵,用于润滑双列式发动机,所述机油泵包括进油口,以及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 ;所述第一出油口和所述第二出油口分布于所述机油泵的两侧,分别对应润滑所述双列式发动机的两列气缸。如此设计的机油泵,其泵出的机油可自两个油口流出,从而为双列发动机的两列气缸分别进行润滑,则一台机油泵即可实现对双列发动机的润滑。相较于
技术介绍
,具有下述技术效果:第一、在发动机有限的空间内,一台机油泵易于布置,成本也得以降低,满足发动机小型化发展需求;第二、一台机油泵两个出油口可同时、同步泵出机油,使得被润滑的两列气缸具有一致的工况,从而保证发动机性能的充分发挥。优选地,所述机油泵内部形成进油腔和出油腔;所述进油腔和所述出油腔分设于所述机油泵的两侧;所述进油口设于所述进油腔处;且,所述进油泵设有第一出油管道和第二出油管道:所述第一出油管道的一端连通至所述出油腔处,且环绕所述机油泵的泵盖并延伸至与所述进油腔同侧,所述第一出油口设于所述第一出油管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出油管道与所述出油腔同侧,所述第二出油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出油腔,所述第二出油口设于另一端。优选地,所述机油泵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出油腔连通的限压阀。优选地,所述限压阀均设于所述第一出油管道。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油口和所述第二出油口相对所述机油泵的中心线对称分布。优选地,所述机油泵的泵盖的表面设有加强筋。优选地,所述机油泵为具有齿轮室的齿轮式机油泵,所述齿轮室内设有外啮合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的从动齿轮轴设有外接拨叉。优选地,所述外接拨叉具有与输油泵连接的接口。【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机油泵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机油泵的后视图;图3为图2中机油泵取下泵盖后的示意图;图4为图2的A-A向剖视图。图1-4 中:11泵体、Ila进油腔、Ilb出油腔、111第一出油管道、Illa第一出油口、112第二出油管道、112a第二出油口、113进油口、114外接拨叉、12泵盖、121加强筋、13驱动齿轮、14限压阀、151主动齿轮、152从动齿轮、161主动齿轮轴、162从动齿轮轴、17六角头螺栓、18衬套、19圆柱销【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机油泵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的机油泵,用于润滑双列式发动机,双列式发动机具有两列气缸。此机油泵包括进油口 113,以及第一出油口 Illa和第二出油口 112a,即该机油泵为“一进两出”结构。机油自进油口 113进入机油泵的泵体11内,泵出的机油经第一出油口 Illa和第二出油口 112a流出。该机油泵的两个出油口分布于机油泵的两侧,以便于分别对应于双列式发动机的两列气缸,从而与气缸的机油道连通,则第一出油口 Illa可专门润滑发动机的一列气缸,第二出油口 112a可专门润滑发动机的另一列气缸。如此设计的机油泵,其泵出的机油可自两个油口流出,从而为双列发动机的两列气缸分别进行润滑,则一台机油泵即可实现对双列发动机的润滑。相较于
技术介绍
,具有下述技术效果:第一、在发动机有限的空间内,一台机油泵易于布置,成本也得以降低,满足发动机小型化发展需求;第二、一台机油泵两个出油口可同时、同步泵出机油,使得被润滑的两列气缸具有一致的工况,从而保证发动机性能的充分发挥。请参考图2-3,图2为图1中机油泵的后视图;图3为图2中机油泵取下泵盖后的示意图。机油泵的内部可形成进油腔Ila和出油腔11b,该实施例以齿轮式机油泵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机油泵包括泵盖12和泵体11,泵盖12和泵体11对接封合后,机油泵内部形成密闭腔体,从而形成密闭的齿轮室。齿轮室内安装有外啮合的主动齿轮151和从动齿轮152,泵体11上设有驱动齿轮13,用于驱动主动齿轮151转动,图1中,驱动齿轮13和泵盖12分设于泵体11的前后两侧。齿轮室中,主动齿轮151和从动齿轮152逐渐脱离的一侧形成进油腔11a,图3中,主动齿轮151逆时针转动、从动齿轮152顺时针转动时,其所示的左侧腔室为进油腔Ila ;主动齿轮151与从动齿轮152逐渐啮合的一侧形成出油腔11b,如图3中所示的右侧腔室。该机油泵工作原理是:当齿轮按图示方向旋转时,进油腔Ila的容积由于轮齿逐渐脱离啮合而增大,进油腔Ila内产生一定的真空,机油从油底壳经进油口 113被吸入进油腔11a,随后又被转动的轮齿带到出油腔lib。出油腔Ilb的容积由于轮齿逐渐进入啮合而减小,使机油压力升高,机油经出油口被压入发动机机体上的机油道。上述机油泵,其进油腔Ila和出油腔Ilb分设于机油泵的两侧(图2、3中机油泵的左、右两侧)。机油泵的进油口 113则设于机油泵的进油腔Ila处,即基本与进油腔Ila对接,另外,机油泵设有第一出油管道111和第二出油管道112,第一出油管道111和第二出油管道112集成于机油泵的泵体11上,其中:可结合图2、3理解,第一出油管道111的一端连通至出油腔Ilb处,以便将出油腔Ilb泵出的机油引入第一出油管道111内,且自该端处,第一出油管道111环绕机油泵的泵盖12并延伸至与进油腔Ila同侧,第一出油管道111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出油口 Illa ;可见,第一出油管道111的一端与出油腔Ilb同侧,另一端与进油腔Ila同侧,而且,第一出油管道1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油泵,用于润滑双列式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泵包括进油口(113),以及第一出油口(111a)和第二出油口(112a);所述第一出油口(111a)和所述第二出油口(112a)分布于所述机油泵的两侧,分别对应润滑所述双列式发动机的两列气缸。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进峰,龚娜娜,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