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行李箱盖装具,包括:自动对中机构和用于承载行李箱盖的装具骨架,装具骨架与车身本体活动连接,以使装具骨架能够在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和第二侧围之间水平移动;自动对中机构与装具骨架固定连接,并能够与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和/或第二侧围抵靠,用于借助外力,将装具骨架水平调整至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与第二侧围之间的正中位置,从而保证行李箱盖与两侧围之间的间隙相等,以满足外观匹配要求,提高整车装配的美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行李箱盖装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装配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行李箱盖装具。
技术介绍
传统的汽车行李箱盖装具按结构及定位方式可分为两种:分体式和整体式,分体式行李箱盖装具I的Y向基准均采用左/右分体式基准块,在前期装具设计时,Y向基准块厚度L块=理论间隙-0.5。如图1所示,当行李箱盖总成2在分体式行李箱盖装具上定位时,行李箱盖总成2与车身本体的左侧围3的间隙(即G(L))以及行李箱盖总成2与车身本体的右侧围4的间隙G(R))之间的极差δ为:δ =G(R)-G(L) = (L (S) ±T1)-(L 盖土T2)_2XL 块+1 ;其中,Tl为左、右侧围Y向开口尺寸的公差;T2为行李箱盖Y向功能尺寸的公差;L (S)为左、右侧围之间的间距;L盖为行李箱盖的长度;L块为左、右分体基准块的厚度。从以上公式不难看出,δ的波动只受公差Tl、Τ2的影响,当公差Tl、Τ2出现相反方向的波动时,S出现最大值。显然公差Tl、Τ2的波动方向是难以控制的,这就导致左右侧围间隙极差S较大且不稳定。当调整线出现这种情况时,如果工人对此置之不理,左右侧围间隙极差无法满足外观匹配质量的要求。如果工人通过松铰链螺栓或者螺母进行重新调整,而在重新调整的过程中,没有Y向基准可以作为辅助参考,只能凭经验确定左右侧围间隙极差,既难以保证生产线的装配效率和外观匹配质量,又加大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且此时装具已经失去了其定位与辅助装配的作用。参见图2,为整体式行李箱盖装具结构,通常,在装具前期设计及加工过程中,L装=L (S),但是,车身在实际制造过程中总有误差存在,因此,L装<(L (S)±T1)时,整体式行李箱盖装具I的Y向基准块与车身的左侧围3和右侧围4无法实现贴合,从而导致整体式行李箱盖装具Y向无法精确定位,进而无法实现行李箱盖总成2在左、右侧围Y向居中,行李箱盖总成2与左、右侧围间隙极差较大,无法满足外观匹配的要求。因此,亟需一种汽车行李箱盖装具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汽车行李箱盖装具,用以解决利用现有的汽车行李箱盖装具装配的汽车行李箱盖与车身本体的左、右侧围之间的间隙极差较大,难以满足外观匹配要求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行李箱盖装具,包括:自动对中机构和用于承载行李箱盖的装具骨架,装具骨架与车身本体活动连接,以使装具骨架能够在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和第二侧围之间水平移动;自动对中机构与装具骨架固定连接,并能够与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和/或第二侧围抵靠,用于借助外力,将装具骨架水平调整至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与第二侧围之间的正中位置。优选的,所述汽车行李箱盖装具还包括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分别与装具骨架和自动对中机构连接,用于向自动对中机构提供动力;所述自动对中机构具体用于,借助动力装置输出的动力,与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或第二侧围相抵靠,用以水平调节装具骨架相对于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和第二侧围的位置,并借助动力装置输出的动力,分别与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和第二侧围相抵靠,用以将装具骨架调整至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与第二侧围之间的正中位置。优选的,所述自动对中机构包括:摇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能够与第一侧围抵靠的第一滑块和能够与第二侧围抵靠的第二滑块,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大小相等;摇杆能够绕自身中心位置转动,且摇杆的中心位置与装具骨架固定连接,并位于装具骨架的中心线上;摇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的一端和第二连杆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块活动连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活动连接,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平行且对称设置在摇杆的两侧,且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长度相等;动力装置与摇杆连接。优选的,摇杆包括:呈圆盘状的摇杆本体和从摇杆本体上延伸出的第一摇杆和第二摇杆,第一摇杆与第一连杆在第一连接点活动连接,第二摇杆与第二连杆在第二连接点活动连接,摇杆本体的圆心到第一连接点的距离与摇杆本体的圆心到第二连接点的距离相等,且第一连接点、摇杆本体的圆心和第二连接点位于同一直线上;摇杆本体的圆心与装具骨架固定连接,摇杆能够在装具骨架上绕摇杆本体的圆心转动,且摇杆本体的圆心位于装具骨架的中心线上;动力装置的活动端与第一摇杆或第二摇杆固定连接。优选的,动力装置为气缸,气缸的尾部与装具骨架固定连接,气缸的伸缩杆与第一摇杆或第二摇杆固定连接。优选的,摇杆呈圆盘状,第一连杆的一端以及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与摇杆的边缘活动连接,第一连杆与摇杆在第三连接点活动连接,第二连杆与摇杆在第四连接点活动连接,摇杆的圆心到第三连接点的距离与摇杆的圆心到第四连接点的距离相等,且第三连接点、摇杆的圆心和第四连接点位于同一直线上;摇杆的圆心与装具骨架固定连接,摇杆能够在装具骨架上绕摇杆的圆心转动,且摇杆的圆心位于装具骨架的中心线上;动力装置的活动端与摇杆的边缘固定连接。优选的,动力装置为气缸,气缸的尾部与装具骨架固定连接,气缸的伸缩杆与摇杆的边缘固定连接。优选的,装具骨架上还设置有用于容置第一滑块的第一导轨和用于容置第二滑块的第二导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方向与摇杆所在的平面平行,第一滑块能够在第一导轨上滑动,第二滑块能够在第二导轨上滑动。进一步的,该汽车行李箱盖装具还包括:定位销、第一连接块和定位销调节机构,第一连接块与定位销固接,并通过定位销调节机构与装具骨架连接;其中,定位销调节机构与装具骨架连接,用以在汽车车身Y向基准方向调节定位销的位置,且定位销调节机构与第一连接块连接,用以在汽车车身X向基准方向调节定位销的位置。优选的,定位销调节机构包括:第二连接块、垫片和螺栓,第二连接块的第一表面通过垫片和螺栓与第一连接块连接,第二连接块的第二表面通过垫片和螺栓与装具骨架连接;其中,第一表面平行于汽车车身Y向基准,第二表面平行于汽车车身X向基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行李箱盖装具,利用自动对中机构,借助外力,将承载着行李箱盖的装具骨架水平调整至车身本体的左、右侧围的中间,从而保证行李箱盖与左、右侧围之间的间隙相等,以满足外观匹配要求,提高整车装配的美观度。【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分体式行李箱装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整体式行李箱盖装具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定位销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行李箱盖总成在车身本体上定位示意图;图7为图6中B-B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通过将自动对中机构应用于汽车行李箱盖装具中,利用自动对中机构行程的左右对称性,有效解决了行李箱盖与左、右侧围装配后的间隙极差较大的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行李箱盖装具做详细描述。该行李箱盖装具可以包括:自动对中机构和用于承载行李箱盖的装具骨架,装具骨架与车身本体活动连接,从而使装具骨架能够在车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行李箱盖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动对中机构和用于承载行李箱盖的装具骨架,装具骨架与车身本体活动连接,以使装具骨架能够在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和第二侧围之间水平移动;自动对中机构与装具骨架固定连接,并能够与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和/或第二侧围抵靠,用于借助外力,将装具骨架水平调整至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与第二侧围之间的正中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行李箱盖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动对中机构和用于承载行李箱盖的装具骨架,装具骨架与车身本体活动连接,以使装具骨架能够在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和第二侧围之间水平移动; 自动对中机构与装具骨架固定连接,并能够与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和/或第二侧围抵靠,用于借 助外力,将装具骨架水平调整至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与第二侧围之间的正中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行李箱盖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行李箱盖装具还包括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分别与装具骨架和自动对中机构连接,用于向自动对中机构提供动力; 所述自动对中机构具体用于,借助动力装置输出的动力,与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或第二侧围相抵靠,用以水平调节装具骨架相对于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和第二侧围的位置,并借助动力装置输出的动力,分别与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和第二侧围相抵靠,用以将装具骨架调整至车身本体的第一侧围与第二侧围之间的正中位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行李箱盖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对中机构包括:摇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能够与第一侧围抵靠的第一滑块和能够与第二侧围抵靠的第二滑块,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大小相等;摇杆能够绕自身中心位置转动,且摇杆的中心位置与装具骨架固定连接,并位于装具骨架的中心线上; 摇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的一端和第二连杆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块活动连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活动连接,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平行且对称设置在摇杆的两侧,且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长度相等; 动力装置与摇杆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行李箱盖装具,其特征在于,摇杆包括:呈圆盘状的摇杆本体和从摇杆本体上延伸出的第一摇杆和第二摇杆,第一摇杆与第一连杆在第一连接点活动连接,第二摇杆与第二连杆在第二连接点活动连接,摇杆本体的圆心到第一连接点的距离与摇杆本体的圆心到第二连接点的距离相等,且第一连接点、摇杆本体的圆心和第二连接点位于同一直线上; 摇杆本体的圆心与装具骨架固定连接,摇杆能够在装具骨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雪松,王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