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包装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5821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多层包装薄膜,由二层聚酰胺层和在其间配置的粘合性聚烯烃层至少三层构成,其中至少一层聚酰胺层由聚酰胺均聚物组成,由聚酰胺均聚物组成的一层聚酰胺层与其他的聚酰胺层相比融点高且厚度薄,其中粘合性聚烯烃层与至少一层聚酰胺层直接接触且由酸改性的α-烯烃类树脂组成。得到的多层包装薄膜的拉伸性、热收缩性、抽褶加工性等优良,可以利用吹气法稳定地制膜,可改善现有技术中难以同时满足的高温耐蠕变性,且成形加工时的热稳定性优良,特别适合作为火腿、香肠等食品的包装材料。(*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装香肠、火腿等食品的多层包装薄膜。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在拉伸过程中和拉伸后层间牢固粘合的、具有耐热性的、且成形加工时的热稳定性优良的聚酰胺-烯烃复合多层包装薄膜。
技术介绍
香肠、火腿等食品一般是充填在包装中后进行加热处理,向市场供应。在该制造工序中,包装(薄膜)应当满足的特性有以下几点。也就是说,在包装中充填内容物后,加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内容物的膨胀等产生的压力使包装破裂,必须从园筒形状发生很大的变形。即要求高温耐蠕变性。如果缺乏高温耐蠕变性,将充填了内容物的包装在蒸汽槽等加热装置中进行加热处理(所说的hangboil)时,因为内容物的自重增加,所以包装的尺寸容易发生多余的变形,商品外观显著降低。为防止市场流通期间内容物的水分损失,所以要求包装由防湿性好,水蒸气透过性小,即水蒸气隔绝性优良的多层薄膜构成。内容物的水分损失会导致制品重量损失或重量不足,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以聚酰胺树脂为主体的包装的水蒸气隔绝性较差,迫切希望改善。作为包装还必须能够满足抽褶加工(shirring)等二次加工性、充填性容易的要求。通常糊状的香肠使用抽褶加工的包装充填。抽褶加工是指在长度方向上将一定长度(一般为20-50米)的包装折叠成蛇腹状的工序。抽褶加工的包装的长度越长,每次的香肠充填量就越多,所以效率高。反之,折叠成蛇腹状的包装的长度越短,抽褶加工的适应性就越好。在包装中充填具有充分可挠性的内容物时,优选不产生针孔。包装与内容物的界面上要求难以从内容物中流出肉汁(drip)等凝胶状的物质。因此要求包装与内容物之间紧密密合(肉密合)。充填香肠、火腿的包装由于起皱而产生很多褶,给消费者以商品很旧的印象,商品外观不好。因此要求包装在充填后的热处理时能保持美丽的外观,具有热收缩性。为防止流通期间内内容物的腐败,优选包装具有气阻性。作为香肠、火腿等食品的包装的树脂材料,使用耐热性、肉密合性优良的聚酰胺树脂。经常使用聚酰胺共聚物,由其加工成形的包装在拉伸性、热收缩性、抽褶加工、肉密合性等方面都很优良,但高温耐蠕变性差,例如充填了上述食品等内容物的纵长的圆筒状包装制品在加热处理过程中,下部的周长与上部周长相比不自然地增大(下部充气),有损产品的价值。因此要在维持拉伸性、热收缩性等优良特性的同时改良高温耐蠕变性,还希望减少市场流通期间中的制品的重量损失,即降低水蒸气透过性。为改善这些特性,考虑在聚酰胺树脂层上积层聚烯烃树脂。但是聚酰胺树脂和聚烯烃树脂的拉伸条件不同。例如为赋予高温耐蠕变性等的强度或热收缩率而优选进行拉伸处理,但此时聚酰胺层和聚烯烃层的层间粘合力变弱,产生层间剥离,难以有效地增大拉伸倍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酰胺-烯烃类多层包装薄膜,在维持耐热性、肉密合性、拉伸性、热收缩性、抽褶加工性等现有的多层包装薄膜的特性的前提下,改善其存在的问题-高温耐蠕变性,而且成形加工时的热稳定性优良。专利技术的公开本专利技术的多层包装薄膜是为达到上述目的而开发的,具体而言,由二层聚酰胺层和在其间配置的粘合性聚烯烃层至少三层构成,其中至少一层聚酰胺层由聚酰胺均聚物组成,由聚酰胺均聚物组成的一层聚酰胺层与另一层聚酰胺层相比融点高且厚度薄,其中粘合性聚烯烃层与至少一层聚酰胺层直接接触且由酸改性的α-烯烃类树脂组成。本专利技术的多层包装薄膜中,由于使用了结晶性较高、耐热性良好的聚酰胺均聚物的薄层,所以保证了整体的高温耐蠕变性,以更大的厚度,通过融点低的另一层聚酰胺层-优选由聚酰胺共聚物组成的层,可以形成吹气拉伸的薄膜,通过在二层聚酰胺层间与特别薄的聚酰胺均聚物层邻接地配置粘合性聚烯烃层,可以解决薄聚酰胺层均聚物层在拉伸成形中发生的龟裂、剥离等问题,可以提供适合火腿和香肠等食品包装的多层包装薄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多层包装薄膜的优选方案,在二层聚酰胺层之间插入由聚烯烃树脂和气阻性树脂中选择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的中间层,由此改善水蒸气阻隔性和/或气阻性。实施专利技术的最佳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多层包装薄膜基本上由2层聚酰胺层和在其间配置的粘合性聚烯烃层至少3层层合而成的多层膜构成,在2层聚酰胺层中,至少一层聚酰胺层由聚酰胺均聚物组成。构成上述至少一层聚酰胺层(以下有时称为第一聚酰胺层)的聚酰胺均聚物,是指由一种酸单元和一种胺单元组成的具有缩聚物形态的聚酰胺,可以使用ω内酰胺的开环聚合或ω氨基酸的同种分子间缩聚而成的尼龙1型(如尼龙6(有时简称为Ny6)、尼龙11、尼龙12等),一种二胺和一种二羧酸的缩聚物-尼龙m(n+2)型(例如尼龙66(有时简称为Ny66)、尼龙610、尼龙612、尼龙69等)。其中优选使用尼龙6、尼龙12。除脂肪族聚酰胺均聚物之外,可以使用尼龙MXD6(聚间二甲苯己二酰胺)、尼龙6I(聚六亚甲基间苯二甲酰胺)、尼龙6T(聚六亚甲基邻苯二甲酰胺)等芳香族甲酰胺均聚物,这些芳香族聚酰胺均聚物一般与上述聚酰胺均聚物混合使用。构成第1聚酰胺层的聚酰胺均聚物,单独使用上述聚酰胺均聚物或2中以上混合使用,融点在160-260℃,优选在170-230℃的范围内,以确保本专利技术的多层包装薄膜要求的高温耐蠕变性。通过将融点(DSC吸热曲线中的主峰的峰值温度)维持在该范围内,可以混合最多30重量%的下述的聚酰胺共聚物或其他热塑性树脂。由这种聚酰胺均聚物组成的第1聚酰胺层的厚度,由制品多层包装薄膜要求的高温耐蠕变性和抽褶加工性以及拉伸性之间的平衡来决定,一般为2-10微米,优选2-7微米。如果该厚度超过10微米,则制品多层包装薄膜的整体厚度太厚,有损拉伸性和抽褶加工性,如不足2微米,则拉伸成形时第1聚酰胺层易发生龟裂(split)。形成本专利技术的多层包装薄膜的2层聚酰胺层之中,另一层聚酰胺层(以下称为第2聚酰胺层)与构成第1聚酰胺层的物质同样,由聚酰胺均聚物或聚酰胺共聚物组成,融点优选为120-220℃,更优选130-200℃,比构成第1聚酰胺层的聚酰胺均聚物低20-100℃。这是为了维持制品整体的高温耐蠕变性和通过与第1聚酰胺层的组合而赋予必要的拉伸成形性。只要满足上述融点关系,第2聚酰胺层可以是与构成第1聚酰胺层同样的聚酰胺均聚物,但更优选使用拉伸成形性更好聚酰胺共聚物。所说的聚酰胺共聚物,是指构成的(二)胺单元和(二)羧酸单元的至少一方是二种以上的聚酰胺,优选的有尼龙6-66(Ny-6-66)、尼龙6-12、尼龙6-69、尼龙6-610、尼龙66-610等。其中优选尼龙6-66、尼龙6-12。除这些脂肪族聚酰胺共聚物之外,还可以使用尼龙6-6I、尼龙66-610-MXD6、尼龙6-12-MXD6、尼龙6I-6T(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和六亚甲基二胺的共聚物-聚六亚甲基邻苯二甲酰胺/对苯二甲酰胺)等芳香族聚酰胺共聚物。这些芳香族聚酰胺共聚物一般与上述的脂肪族聚酰胺共聚物混合使用。构成第2聚酰胺层的聚酰胺共聚物,单独使用上述聚酰胺共聚物或或2种以上混合使用,以便满足上述融点关系。有限与此,例如以最高30重量%的用量混合上述的聚酰胺均聚物或其他的热塑性树脂。由这类聚酰胺共聚物组成的第2聚酰胺层的厚度,取决于以下因素通过与第1聚酰胺层之间的平衡达到制品多层包装薄膜所要求的抽褶加工性和拉伸性,与高温耐蠕变性之间的平衡,多层包装薄膜的整体厚度或机械强度。通常为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层包装薄膜,由二层聚酰胺层和在其间配置的粘合性聚烯烃层至少三层构成,其中至少一层聚酰胺层由聚酰胺均聚物组成,由聚酰胺均聚物组成的一层聚酰胺层与另一层聚酰胺层相比融点高且厚度薄,其中粘合性聚烯烃层与至少一层聚酰胺层直接接触且由酸改性的α-烯烃类树脂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田一郎飞田寿德安齐满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吴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