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臭氧发生器放电单元的放电间隙控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53631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1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臭氧发生器放电单元的放电间隙控制结构,属于臭氧发生器主体装置技术领域。技术方案是:包含接地电极管(1)、高压电极管(2)、管板(3)和玻璃布胶带(4),所述高压电极管设置在接地电极管(1)的内部,高压电极管的内壁设有镀镍层,管板(3)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接地电极管(1)的两侧,玻璃布胶带(4)设置在接地电极管(1)与高压电极管(2)相接触的上下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高精度制管工艺,同时采用非密闭结构的玻璃布胶带取代传统环形胶环,尽可能地释放变形空间,进一步减小放电间隙,达到0.2mm以下的放电间隙,大大提高臭氧发生器的功效。(*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新型臭氧发生器放电单元的放电间隙控制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臭氧发生器放电单元的放电间隙控制结构,属于臭氧发生器主体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臭氧发生器行业主要使用的放电单元的放电间隙控制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结构:1.玻璃介电体放电室结构,此种结构根据现有工艺,利用绝缘橡胶环控制放电间隙,一般保证在1.4mm ;2.搪瓷介电体放电室结构,此种结构根据现有工艺,放电间隙一般保证在0.95mm。根据现有臭氧工作原理的研究,放电室内电晕放电的功率方程式可表示为:P=4CdVsf[V0- (Cd Cg) Vs/Cd]式中:P-电晕元件放电功率,W ;Cd-介电体电容,F ;Cg-放电间隙电容,F ;V0-外加驱动电压(峰值),V ;Vs-间隙间的电晕起始电压(峰值),V ;f-外加驱动电压频率,Hz。从公式可以看出,通过减少放电间隙,就能增大放电间隙的电场强度,减少热量生成,提高臭氧发生器的工作效率。在面对整个臭氧发生器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减少产品的放电间隙,提高臭氧发生器的臭氧产生量,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臭氧发生器放电单元的放电间隙控制结构,通过高精度缺乏工艺和玻璃布胶带的使用,进一步减小放电间隙,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臭氧发生器放电单元的放电间隙控制结构,包含接地电极管、高压电极管、管板和玻璃布胶带,所述高压电极管设置在接地电极管的内部,高压电极管的内壁设有镀镍层,管板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接地电极管的两侧,玻璃布胶带设置在接地电极管与高压电极管相接触的上下表面。。所述接地电极管的内径公差控制在19.4±0.05mm以内。所述高压电极管的外径公差控制在19.0±0.0lmm以内。所述玻璃布胶带的厚度为0.15_。还包含金属工装,所述金属工装有两种,直径分别控制在19.3±0.01mm及19.2±0.0lmm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釆用高精度制管工艺,同时釆用非密闭结构的玻璃布胶带取代传统环形胶环,可以尽可能地释放变形空间,进一步减小放电间隙,达到0.2mm以下的放电间隙,大大提高臭氧发生器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管板贴玻璃胶带处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接地电极管I ;高压电极管2 ;管板3 ;玻璃布胶带4 ;氧气侧5 ;臭氧侧6。【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一种新型臭氧发生器放电单元的放电间隙控制结构,包含接地电极管1、高压电极管2、管板3和玻璃布胶带4,所述高压电极管2设置在接地电极管I的内部,高压电极管2的内壁设有镀镍层,管板3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接地电极管I的两侧,玻璃布胶带4设置在接地电极管I与高压电极管2相接触的上下表面。所述接地电极管I的内径公差控制在19.4±0.05mm以内。所述高压电极管2的外径公差控制在19.0±0.0lmm以内。所述玻璃布胶带4的厚度为0.15mm。还包含金属工装,所述金属工装有两种,直径分别控制在19.3±0.01mm及19.2±0.0lmnin在制造过程中,将直径分别控制在19.3±0.0lmm及19.2±0.0lmm的金属工装穿过接地电极管I,保证接地电极管I的圆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臭氧发生器放电单元的放电间隙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接地电极管(1)、高压电极管(2)、管板(3)和玻璃布胶带(4),所述高压电极管设置在接地电极管(1)的内部,高压电极管的内壁设有镀镍层,管板(3)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接地电极管(1)的两侧,玻璃布胶带(4)设置在接地电极管(1)与高压电极管(2)相接触的上下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臭氧发生器放电单元的放电间隙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接地电极管(I)、高压电极管(2 )、管板(3 )和玻璃布胶带(4 ),所述高压电极管设置在接地电极管(I)的内部,高压电极管的内壁设有镀镍层,管板(3)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接地电极管(I)的两侧,玻璃布胶带(4 )设置在接地电极管(I)与高压电极管(2 )相接触的上下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彦明崔雨路乔海东崔桓立王伟行
申请(专利权)人:保定多田冷却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