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隔声阻尼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53238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17:36
一种吸隔声阻尼板,一种吸隔声阻尼板,包括相互扣合的前壳体与后壳体,中间设有第一吸声阻尼组件、第二吸声阻尼组件、第三吸声阻尼组件、第四吸声阻尼组件以及上下支撑件。它的特点是前壳体的正面下边缘设有漏水透孔。在后壳体的面板上设有条形凹槽或凸槽,也可以设有均布的方形凸槽。在第一吸声阻尼组件的水平方向上,每隔该组件的长度的1/7设有安装支撑架。它以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在具备吸声功能的同时,运用结构材料的自身阻尼特性和特定安装支撑距离的优点,使结构件在承受传入的声波和空气压力变化的情况下,产生弹性变形和微量位移,消耗传入的声能以使震动转变为热能,从而显著提高吸声阻尼板的减震降噪效果。同时增加了本身的刚性。漏水透孔的设置延长了吸隔声阻尼板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隔声阻尼板
本专利技术属于噪声治理环保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震动与噪声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休息,是人类生活健康中的一大危害,广泛地被人们重视着。近年来,特别是交通工程引起的震动和噪声,对人们危害越来越严重。交通道路工程的隔音装置,采用的是塑料压制热合的瓦楞板、水泥混凝土板、废旧汽车轮胎等材料。瓦楞板装置仅能起到有限的隔音,而不能降低震动和噪声;水泥混凝土制品能起到吸收一部分震动和降低噪声的效果,但是结构体积庞大,而且重量也大,使交通设施的承重设计增大,设计建设费用也增大。目前各类吸声材料在设计、制作和施工安装中仅将噪声源视为固定声源,也就是认为噪声源位置不变,噪声频率不变和传递距离方向也不产生变化。但在实际中,交通噪声是随着交通工具在移动中产生,并向四周全方位地传递,每一个瞬间噪声源与吸声材料的某一点都产生角度和距离的变化。交通工具在高速行驶移动中,产生的噪声与振动不断随着交通工具高速行驶过程中前后方的空气压力发生变化。交通工具移动前面方向空气压力为正压,交通工具移动后面方向空气压力为负压。噪声和振动随着空气压力正弦波形而变化与传递。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快速提高与发展,随着集成化大功率设备的使用,新型吸声阻尼板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吸隔声阻尼板,包括相互扣合的前壳体与后壳体,中间设有第一吸声阻尼组件、第二吸声阻尼组件、第三吸声阻尼组件、第四吸声阻尼组件以及上下支撑件。它的特点是前壳体的正面下边缘设有漏水透孔。在后壳体的面板上设有条形凹槽或凸槽,也可以设有均布的方形凸槽。在第一吸声阻尼组件的水平方向上,每隔该组件的长度的1/7设有安装支撑架。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以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在具备吸声功能的同时,运用结构材料的自身阻尼特性和特定安装支撑距离的优点,使结构件在承受传入的声波和空气压力变化的情况下,产生弹性变形和微量位移,消耗传入的声能以使震动转变为热能,从而显著提高吸声阻尼板的减震降噪效果。同时增加了本身的刚性。漏水透孔的设置延长了吸隔声阻尼板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吸隔声阻尼板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序号I即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左视图图4为图1中序号7即后壳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左视图图6为图4中条形凹槽23在M— M向I的剖视图图7为图4中条形凸槽24在M— M向2的剖视图图8为图1中序号7即后壳体的另一种结构不意图图9为图8的左视图图10为图1中序号9即上支撑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中序号5即下支撑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中序号8即中空弹性密封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中序号10即密封件1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吸隔声阻尼板的组成包括前壳体1、第一吸声阻尼组件、第二吸声阻尼组件、第三吸声阻尼组件、第四吸声阻尼组件、下支撑件5和上支撑件9、后壳体7。吸隔声阻尼板在安装时堵塞吸隔声板水平面和垂直面。板叠装时上下之间的缝隙为防止漏声用垫入密封件10来处理。吸隔声阻尼板与结构支撑件,如施工现场的立柱、墙体、支架在垂直方向用中空弹性密封件8密封。前壳体I采用金属板材做基材上均匀分布通孔11,通孔11可以相互平行排列也可以相互错位排列。孔11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矩形与三角形,也可以做成百叶窗的形式。吸隔声阻尼板如安装在户外,应在吸隔声阻尼板前壳体正前方下边沿设有若干漏水透孔12。漏水透孔12的设置使得吸隔声阻尼板内外不会被水溃影响美观,同时延长了吸隔声阻尼板的使用寿命。由纤维微孔吸声防水编织材料做成的第二吸声阻尼组件3,由多维微孔吸声材料做成的第一吸声阻尼组件2,由比重大密度高并含有纤维的无机材料板制成的第四吸声阻尼组件6被螺栓组——第三吸声阻尼组件4紧固为一个整体部件。本技术的后壳体7采用金属板材作基材,为了提高吸隔声阻尼板后壳体7的刚度,改变与吸隔声阻尼板前壳体I的固有频率,以便在吸隔声阻尼板受到声波、震动的激振时,避免产生共振响应,起到良好减振降噪作用,在后壳体7的面板上轧压出条形凹槽24,条形凸槽23或者大面积的方形凸槽25。参照图2与图3可以看出,吸隔声阻尼板前壳体I的上翻边15与该壳体I的立面14垂直并设有内角为α的凸起,下翻边13与该壳体I的立面14形成β夹角。吸隔声阻尼板前壳体I的侧边16与侧边17相互平行。参照图4与图5可以看出,吸隔声阻尼板后壳体7的上翻边20与该壳体I的立面19垂直并设有内角为α的凸起,下翻边18与该壳体I的立面14垂直并设有内角为β的凸起。吸隔声阻尼板后壳体7的侧边21与侧边22相互平行。当噪声声波传入吸隔声阻尼板前面板孔11后,进入吸隔声阻尼板前面板I的背面与第二吸声阻尼组件3之间组成的空腔,起到共振消声作用。余下部分噪声声波继续传入第二吸声阻尼组件3上的纤维微孔吸声编织材料和第一吸声阻尼组件2中的多维微孔吸声材料,再一次起到吸声作用。穿透第二吸声阻尼组件3和第一吸声阻尼组件2的余下噪声声波到达第四吸声阻尼组件的比重大、密度高的含有纤维的无机材料板的表面上,产生隔声效果。这样,被第三吸声阻尼组件4所紧固的第一吸声阻尼组件2、第二吸声阻尼组件3、第四吸声阻尼组件6而形成的部件整体在传入的空气压力正弦波的变化时,能够产生微量的压缩变形和弹性变形实现良好的减振降噪效应。被第三吸声阻尼组件4所紧固的第一吸声阻尼组件2、第二吸声阻尼组件3、第四吸声阻尼组件6而形成的部件整体周边尺寸,即长度、宽度的比例与形状必须依据吸隔声阻尼板前壳体I与吸隔声阻尼板后壳体7组成一体的内部周边尺寸(长、宽)与形状而确定。在受到传入的声波和空气压力正弦波的变化下产生微量弹性变形和微量位移的情况下,第四吸声阻尼组件6与后壳板7组合一体的内部周边缝隙做好密封,避免缝隙过大产生漏声现象。在前壳体I和后壳体7组装时,要保证第一吸声阻尼组件2与前壳体I板面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形成一个共振空腔,与吸隔声阻尼组件后壳体7的板面有一定的距离,形成一个隔声空腔。在第一吸声阻尼组件2的水平方向上,每隔该组件的长度的1/7设有安装支撑架,这样能保证被第三吸声阻尼组件4所紧固的第一吸声阻尼组件2、第二吸声阻尼组件3、第四吸声阻尼组件6而形成的部件整体在组合件箱体中的稳定性。当受到传入的声波声压载荷以及交通工具高速行驶过程中引起空气压力正弦波的变化产生的振动,被第三吸声阻尼组件4所紧固的第一吸声阻尼组件2、第二吸声阻尼组件3、第四吸声阻尼组件6而形成的部件整体会产生弹性变形将其消耗释放。吸隔声阻尼板在安装时,必须保证上下吸隔声阻尼板之间的密封,避免产生缝隙。并且在吸隔声阻尼板之间放置减振弹性密封件10,使吸隔声阻尼板在受到噪声声波、空气压力的变化下和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震动传入,以免板与板之间碰撞而产生的噪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隔声阻尼板,包括相互扣合的前壳体(1)与后壳体(7),中间设有第一吸声阻尼组件(2)、第二吸声阻尼组件(3)、第三吸声阻尼组件(4)、第四吸声阻尼组件(6)以及下支撑件(5)和上支撑件(9),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1)的正面下边缘设有漏水透孔(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隔声阻尼板,包括相互扣合的前壳体(I)与后壳体(7),中间设有第一吸声阻尼组件(2)、第二吸声阻尼组件(3)、第三吸声阻尼组件(4)、第四吸声阻尼组件(6)以及下支撑件(5)和上支撑件(9),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I)的正面下边缘设有漏水透孔(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隔声阻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壳体(7)的面板上设有条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杭志远於文霞张旭慧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远兴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