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底部安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48668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16: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船舶底部安检装置,包括浮筒平台,浮筒平台的下端设置有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包括设置在浮筒平台下方的电机、沉块,电机与沉块通过缆绳连接,浮筒平台的上端设置有多个多波束图像声纳,浮筒平台的上端设置有超声波测距装置;安检装置还包括中央控制器和电机控制模块,中央控制器分别与电机控制模块、超声波测距装置、多波束图像声纳以及升降装置形成电路连接,电机控制模块分别与四个电机形成电路连接。超声波测距装置对经过上方的船只进行距离检测,待检测得出距离后反馈至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控制四个电机同时升降工作,从而确保了浮筒平台可以进行平稳升降。(*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底部安检装置
[0001 ] 本技术涉及一种船舶底部安检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用于对船舶底部进行安检的装置,主要依靠潜伏在水中的浮筒平台、多波束图像声纳对水面上方经过的船舶底面进行图像采集,从而进行立体成像,进而确定在船舶的底面是否有携带危险品。但是随着河面水位的高低、受检船只的船型、吃水等情况,需要及时调节浮筒与船舶底面之间的距离,需要控制浮筒平台升降,只有这样才可以调节浮筒平台上的多波束图像声纳进行清晰的图像采集。但以往对浮筒平台的升降不能进行平稳的控制,致使浮筒平台上的多波束图像声纳在浮筒升降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稳定的图像信号采集;并且以往对于浮动平台与船舶底面之间距离需要人工通过外部的装置进行检测,在检测完成之后再将信号传递给浮筒平台的升降装置,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延时性较大,不能及时控制浮筒平台的升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船舶底部安检装置,便于及时检测浮筒平台与船舶之间的距离并进行稳定的升降调节。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船舶底部安检装置,包括呈长方体结构的浮筒平台,所述的浮筒平台的下端四个转角处分别设置有用于带动浮筒平台升降的升降装置,所述的升降装置包括设置在浮筒平台下方的电机、沉块,电机与沉块通过缆绳连接,浮筒平台的上端设置有多个多波束图像声纳,所述浮筒平台的上端中部设置有超声波测距装置;所述安检装置还包括中央控制器和电机控制模块,中央控制器分别与电机控制模块、超声波测距装置、多波束图像声纳以及升降装置形成电路连接,所述电机控制模块分别与四个电机形成电路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浮筒平台的底面横向均布有一组贯穿滤孔,底面纵向均布有一组贯穿滤孔,所述横向组贯穿滤孔与纵向组贯穿滤孔呈十字结构交汇,且该交汇处与浮筒平台的中心重叠。进一步的,所述各多波束图像声纳分别经云台设置在浮筒平台上,所述中央控制器与云台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安检装置还包括两个呈左右设置,位于浮筒平台两侧的指示航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超声波测距装置对经过上方的船只进行距离检测,待检测得出距离后反馈至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控制四个电机同时升降工作,从而确保了浮筒平台可以进行平稳升降,浮筒平稳升降可以稳定控制多波束图像声纳的目标探测分辨率和探测覆盖区域。由于转角处的四个电机均与电机控制模块连接,从而控制四个电机可以进行同步工作,确保浮筒平台的稳定升降,并且在浮筒平台上的横向组贯穿滤孔与纵向组贯穿滤孔可以使浮筒平台在升降的过程中降低受到的水流阻力,避免浮筒平台在下降过程中阻力过大出现水平方向抖动的现象发生。【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船舶安检装置工作状态图;图2是浮筒平台的仰视图;图3是船舶安检装置的工作原理图。其中:1、浮筒平台,2、超声波测距装置,3、多波束图像声纳,4、云台,5、电机,6、沉块,7、中央控制器,8、指不航标。【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船舶底部安检装置,包括呈长方体结构的浮筒平台1,浮筒平台I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指示航标8,用于表示受检船只的安检航道,浮筒平台I布放在水下一定深度区域。浮筒平台I的下端四个转角处分别设置有用于带动浮筒平台I升降的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包括设置在浮筒平台I下方的电机5、沉块6,电机5与沉块6通过缆绳连接,浮筒平台I本身具备浮力,浮筒平台I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可漂浮于水面,现在4个沉块6通过缆绳将浮筒平台I限制在水中,通过电机5的工作,对缆绳进行卷绕,拉动浮筒平台I下降或者上升,电机5选取市场可对电机转轴进行自锁的电机,并且可以防水,在市场上可以直接购买到,取材方便,安全可靠。浮筒平台I的上端设置有多个多波束图像声纳3,浮筒平台I的上端中部设置有超声波测距装置2 ;该船舶安检装置还包括中央控制器7和电机控制模块,中央控制器7分别与电机控制模块、超声波测距装置2、多波束图像声纳3以及升降装置形成电路连接,电机控制模块分别与四个电机5形成电路连接。随着季节变化,实施安检的水域水位会发生上下变化,这会使多波束图像声纳3的目标探测分辨率和探测覆盖区域受到影响。当水位下降较多时,多波束图像声纳3探测覆盖区域减小,且多波束图像声纳3等水下设备容易与吃水较深的船只相互擦撞。此时,将浮筒平台I向下调节即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反之,当水位上升时,多波束图像声纳3距离受检船只较远,目标探测精度下降,此时就需要向上调节浮筒平台2以适应目标探测精度的要求。通过控制对浮筒平台I的平稳升降,从而可以实现对浮筒平台I上的多波束图像声纳3的精准调节,便于及时调整至使多波束图像声纳3探测精度最佳的位置。电机控制模块控制4个电机5同时工作,从而使4根缆绳可以在浮筒平台I的四个角拉动浮筒平台I保持水平状态的平稳下降,进而保证多波束图像声纳3可以到达准确的位置进行图像信号采集,从而让监控人员知晓通过的船只下方是否有携带危险物品。如图2所示看,浮筒平台I的底面横向均布有一组贯穿滤孔,底面纵向均布有一组贯穿滤孔,横向组贯穿滤孔与纵向组贯穿滤孔呈十字结构交汇,且该交汇处与浮筒平台I的中心重叠。此种结构,可以使浮筒平台I在升降的过程中降低受到的水流阻力,避免浮筒平台I在下降过程中阻力过大出现水平方向抖动的现象发生。各多波束图像声纳3分别经云台4设置在浮筒平台I上,中央控制器7与云台4电连接。云台4实为电动控制支架,通过中央控制器7控制云台4角度的变化,从而调节设置在云台4上各多波束图像声纳3的探测覆盖区域,减小或消除探测盲区。实际工作时,受检船只从两指示航标8之间通过,超声波测距装置2检测浮筒平台I至船只底面之间的距离,将信号反馈给中央控制器7,中央控制器7根据测得的距离,开始控制电机控制模块来控制电机5工作,进而控制浮筒平台I的升降,直至浮筒平台I上的多波束图像声纳3进行精准的图像探测,将探测获得的数据传递给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将数据传递给岸上的声纳处理器形成窄带图像,后处理软件最后将窄带图像拼接形成船底三维图像。通过这些图像便可以知晓船只底部时候带有危险品。本技术的检测装置通过增设的超声波测距装置2以及升降装置可以实现浮筒平台I在水中的精准控制,进而保证多波束图像声纳3可以实现精准的探测。本装置中涉及的超声波测距装置2以及多波束图像声纳3均为现有技术产品,在市场上均可以购买到,取材方便。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船舶底部安检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呈长方体结构的浮筒平台(1),所述的浮筒平台(1)的下端四个转角处分别设置有用于带动浮筒平台(1)升降的升降装置,所述的升降装置包括设置在浮筒平台(1)下方的电机(5)、沉块(6),电机(5)与沉块(6)通过缆绳连接,浮筒平台(1)的上端设置有多个多波束图像声纳(3),所述浮筒平台(1)的上端中部设置有超声波测距装置(2);所述安检装置还包括中央控制器(7)和电机控制模块,中央控制器(7)分别与电机控制模块、超声波测距装置(2)、多波束图像声纳(3)以及升降装置形成电路连接,所述电机控制模块分别与四个电机(5)形成电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底部安检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呈长方体结构的浮筒平台(1),所述的浮筒平台(I)的下端四个转角处分别设置有用于带动浮筒平台(I)升降的升降装置,所述的升降装置包括设置在浮筒平台(I)下方的电机(5)、沉块(6),电机(5)与沉块(6)通过缆绳连接,浮筒平台(I)的上端设置有多个多波束图像声纳(3),所述浮筒平台(I)的上端中部设置有超声波测距装置(2); 所述安检装置还包括中央控制器(7)和电机控制模块,中央控制器(7)分别与电机控制模块、超声波测距装置(2)、多波束图像声纳(3)以及升降装置形成电路连接,所述电机控制模块分别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中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