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MOSFET及其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841724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04:44
功率MOSFET及其形成方法。一种器件包括延伸至半导体区中并且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沟槽,以及位于沟槽中的导电场板。第一介电层将场板的底部和侧壁与半导体区隔离开。主栅极设置在沟槽中并且与场板重叠。第二介电层设置在主栅极和场板之间并且将主栅极和场板彼此隔离开。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掺杂漏极(DD)区位于第二介电层下方并且具有与DD区重叠的边缘部分。体区包括与主栅极的一部分处于同一层的第一部分和接触DD区的第二部分,其中体区具有与第一导电类型相反的第二导电类型。含MOS器件位于半导体区的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功率MOSFET及其形成方法。一种器件包括延伸至半导体区中并且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沟槽,以及位于沟槽中的导电场板。第一介电层将场板的底部和侧壁与半导体区隔离开。主栅极设置在沟槽中并且与场板重叠。第二介电层设置在主栅极和场板之间并且将主栅极和场板彼此隔离开。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掺杂漏极(DD)区位于第二介电层下方并且具有与DD区重叠的边缘部分。体区包括与主栅极的一部分处于同一层的第一部分和接触DD区的第二部分,其中体区具有与第一导电类型相反的第二导电类型。含MOS器件位于半导体区的表面。【专利说明】功率MOSFET及其形成方法相关交叉申请本申请是于2012年6月I日提交的名称为“Trench Power MOSFET(沟槽式功率M0SFET)”的美国第“13/486,681”号专利申请的部分延续申请,该申请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本专利技术涉及功率MOSFET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分离栅极沟槽式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中,多晶硅栅极被分成上部和下部,都形成在沟槽中。上部和下部通过介电层相互隔离开。上部充当用于控制功率MOSFET的沟道的主栅极,下部充当用于降低表面电场的场板。因此,主栅极的深度取决于沟槽的深度和填充在凹槽中的介电层的厚度。沟槽的深度和介电层的厚度都会出现工艺偏差并且难于控制。功率MOSFET包括p体区,其中形成功率MOSFET的沟道以连接p体区上方的源极区和P体区下方的漏极区。为确保能够通过主栅极控制整个沟道,位于P体区下方的η型外延层需要有至少一部分与主栅极处于同一层。由于难以控制主栅极的深度,因此需要大的工艺窗口来确保外延区的至少一部分与主栅极处于同一层。然而,大的工艺窗口意味着栅漏重叠也很大,反过来栅漏电容也很大,而且栅漏电容的变化也很大。这导致功率MOSFET的性能退化以及功率MOSFET的性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器件,包括:半导体区,具有第一导电类型;沟槽,延伸至所述半导体区中;场板,位于所述沟槽中,其中所述场板是导电的;第一介电层,将所述场板的底部和侧壁与所述半导体区隔离开;主栅极,位于所述沟槽中并且与所述场板重叠;第二介电层,位于所述主栅极和所述场板之间并且将所述主栅极和所述场板彼此隔离开;掺杂漏极(DD)区,具有第一导电类型并且位于所述第二介电层下方,其中所述主栅极的边缘部分与所述DD区重叠;体区,包括与所述主栅极的一部分处于同一层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DD区处于同一层并且接触所述DD区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体区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相反的第二导电类型;以及含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器件,位于所述半导体区的表面,其中所述含MOS器件选自基本上由高电压(HV)N型 MOS (HVNMOS)器件、HVP 型 MOS (HVPMOS)器件、低电压(LV) N 型 MOS (LVNMOS)器件、LVP 型MOS (LVPMOS)器件和它们的组合所组成的组。在所述的器件中,所述场板和所述主栅极包含在沟槽式功率MOS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中,并且所述沟槽式功率MOSFET进一步包括:源极区,包含位于所述场板和所述主栅极上方的第一部分;以及隐埋半导体层,具有第一导电类型并且位于所述半导体区下方,其中所述隐埋半导体层充当所述沟槽式功率MOSFET的漏极;以及深金属通孔,穿透所述半导体区以接触所述隐埋半导体层。在所述的器件中,所述场板和所述主栅极包含在沟槽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中,并且所述沟槽式功率MOSFET进一步包括:源极区,包含位于所述场板和所述主栅极上方的第一部分;以及漏极区,位于所述半导体区的下方。在所述的器件中,所述含MOS器件包括所述HVNMOS器件,所述HVNMOS器件包括:P型低电压阱(LVW)区;栅电极,位于所述LVW区上方,其中所述LVW区从所述HVNMOS器件的源极侧延伸至所述栅电极的下方;以及η型源极区和η型漏极区,位于所述栅电极的相对侧上并且邻近所述栅电极,其中所述η型源极区位于所述LVW区中。在所述的器件中,所述含MOS器件包括所述HVPMOS器件,所述HVPMOS器件包括:轻掺杂漏极区,位于所述半导体区中,其中所述轻掺杂漏极区是P型;栅电极,位于所述轻掺杂漏极区的一部分的上方;以及P型源极区和P型漏极区,位于所述栅电极的相对侧上并且邻近所述栅电极,其中所述漏极区通过所述轻掺杂漏极区的一部分与所述栅电极间隔开。 在所述的器件中,所述含MOS器件包括所述LVNMOS器件。在所述的器件中,所述含MOS器件包括所述LVPMOS器件。在所述的器件中,所述DD区接触所述第一介电层的侧壁部分,并且所述DD区的底面高于所述场板的底面。在所述的器件中,所述第二介电层包括:与所述DD区的顶面接触的底面;以及与所述主栅极的底面接触的顶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器件,包括:半导体区,具有第一导电类型,所述第一导电类型选自基本上由P型和η型所组成的组;沟槽式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包括:沟槽,从所述半导体区的顶面延伸至所述半导体区中;第一介电层,内衬于所述沟槽的底部和侧壁;场板,包括接触所述第一介电层的底部和侧壁,其中所述场板是导电的;主栅极,位于所述沟槽中并且与所述场板重叠;第二介电层,位于所述主栅极和所述场板之间并且将所述主栅极和所述场板彼此隔离开;和掺杂漏极(DD)区,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其中所述DD区包括接触所述第二介电层的顶面和接触所述第一介电层的侧壁,其中所述DD区的杂质浓度大于所述半导体区的杂质浓度;以及横向MOS器件,位于所述半导体区的表面。在所述的器件中,所述横向MOS器件包括:掺杂区,位于所述半导体区中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相反的第二导电类型;栅电极,其中所述掺杂区从所述MOS器件的源极侧延伸至所述栅电极的下方;以及源极区和漏极区,位于所述栅电极的相对侧上并且邻近所述栅电极,其中所述源极区位于所述掺杂区中,并且所述源极区和所述漏极区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上述器件进一步包括:高电压阱区,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并且位于所述掺杂区、所述栅电极和所述漏极区的下方,其中所述漏极区位于所述高电压阱区中;深阱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并且位于所述高电压阱区下方;隐埋阱层,位于所述深阱区下方并且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在所述的器件中,所述横向MOS器件包括:掺杂区,位于所述半导体区中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相反的第二导电类型;栅电极,其中所述掺杂区从所述MOS器件的漏极侧延伸至所述栅电极下方;以及源极区和漏极区,位于所述栅电极的相对侧上并且邻近所述栅电极,其中所述漏极区位于所述掺杂区中,并且所述源极区和所述漏极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在所述的器件中,所述沟槽式功率MOSFET进一步包括:隐埋半导体层,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并且位于所述半导体区下方,其中所述隐埋半导体层充当所述沟槽式功率MOSFET的漏极;以及深金属通孔,穿透所述半导体区以接触所述隐埋半导体层。在上述器件中,所述沟槽式功率MOSFET的漏极区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半导体区下方的金属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器件,包括:半导体区,具有第一导电类型;沟槽,延伸至所述半导体区中;场板,位于所述沟槽中,其中所述场板是导电的;第一介电层,将所述场板的底部和侧壁与所述半导体区隔离开;主栅极,位于所述沟槽中并且与所述场板重叠;第二介电层,位于所述主栅极和所述场板之间并且将所述主栅极和所述场板彼此隔离开;掺杂漏极(DD)区,具有第一导电类型并且位于所述第二介电层下方,其中所述主栅极的边缘部分与所述DD区重叠;体区,包括与所述主栅极的一部分处于同一层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DD区处于同一层并且接触所述DD区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体区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相反的第二导电类型;以及含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器件,位于所述半导体区的表面,其中所述含MOS器件选自基本上由高电压(HV)N型MOS(HVNMOS)器件、HV P型MOS(HVPMOS)器件、低电压(LV)N型MOS(LVNMOS)器件、LV P型MOS(LVPMOS)器件和它们的组合所组成的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震威周学良苏柏智柳瑞兴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