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841719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04:44
一种热交换循环系统,包括一第一及一第二热交换器、一膨胀装置及一压缩装置。第一热交换器的内部具有一第一通路,第二热交换器的内部具有一第二通路。膨胀装置的膨胀管路连接第二通路的第二出气口及第一通路的第一入气口。压缩装置的压缩管路连接第一通路的第一出气口及第二通路的第二入气口。第一通路、压缩管路、第二通路及膨胀管路构成一热交换回路。液体位于第一通路及第二通路之中,混合气体循环于热交换回路中。利用混合气体的压缩与膨胀及液体蒸发,提升热传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热交换循环系统,包括一第一及一第二热交换器、一膨胀装置及一压缩装置。第一热交换器的内部具有一第一通路,第二热交换器的内部具有一第二通路。膨胀装置的膨胀管路连接第二通路的第二出气口及第一通路的第一入气口。压缩装置的压缩管路连接第一通路的第一出气口及第二通路的第二入气口。第一通路、压缩管路、第二通路及膨胀管路构成一热交换回路。液体位于第一通路及第二通路之中,混合气体循环于热交换回路中。利用混合气体的压缩与膨胀及液体蒸发,提升热传效果。【专利说明】热交换循环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循环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混合气体及液体做为热交换介质的热交换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热交换循环系统往往使用容易破坏地球臭氧层的冷媒材料进行热交换。然而,如此的冷煤材料若是有外泄的情形,则很容易破坏地球臭氧层,并造成温室效应。虽然有业者使用其他对环境无害的材料进行替代,但其热交换的效率往往偏低。因此,对于业界而言,能够设计避免造成环境问题的材料做为热交换的冷煤,又能够具有较高的热交换效率,已然是目前业界必须面对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循环系统,利用混合气体及液体做为热交换介质,同时利用混合气体的压缩与膨胀及液体蒸发,提升热传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循环系统,包括一第一热交换器、一第二热交换器、一膨胀装置及一压缩装置。第一热交换器的内部具有一第一通路。第一通路具有一第一入气口及一第一出气口。第二热交换器的内部具有一第二通路。第二通路具有一第二入气口及一第二出气口。膨胀装置具有一膨胀管路。膨胀管路连接第二出气口及第一入气口。压缩装置具有一压缩管路。压缩管路连接第一出气口及第二入气口。第一通路、压缩管路、第二通路及膨胀管路构成一热交换回路。热交换回路供一流体流通于其中。流体包含一液体及一混合气体。液体位于第一通路及第二通路之中。混合气体循环于热交换回路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循环系统,能利用气体膨胀时会降温的特性,使通过第一通路之前的气体温度较低,以利气体于第一通路中吸热。利用气体在绝热压缩时会升温,使通过第二通路之前的气体温度较高,以利气体于第二通路中放热。另外,还利用液体在蒸发为气体时会吸热的特性,以利液体于第一通路中蒸发吸热。利用气体在凝结为液体时会放热的特性,以利气体于第二通路中凝结放热。利用上述的特性,提升热交换循环系统的热传效果O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A绘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架构图;图1B绘示图1A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立体图;图1C绘示图1B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俯视图;图1D绘示图1C的第一热交换器沿1D-1D线剖面的剖视示意简图;图1E绘示图1D的局部放大图;图1F绘示图1C的第二热交换器沿1F-1F线剖面的剖视示意简图;图1G绘示图1F的局部放大图;图2A绘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架构图;图2B绘示图2A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立体图;图3A绘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架构图;图3B绘示图3A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立体图;图3C绘示图3B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俯视图;图3D绘示图3C的第三热交换器沿3D-3D线剖面的剖视示意简图;图3E绘示图3D的局部放大图;图4A绘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架构图;图4B绘示图4A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立体图;图5A绘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架构图;图5B绘示图5A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立体图;图5C绘示图5B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俯视图;图绘示图5C的第二热交换器沿Μ-?线剖面的剖视示意简图。其中,附图标记10、20、30、40、50热交换循环系统11、31、51第一热交换器111、211、311、411、511 第一通路llla、311a 第一入气口lllb、311b 第一出气口112、312、512 负载管路112a、312a 负载入口112b、312b 负载出口12、32、52第二热交换器121、221、321、421、521 第二通路121a、321a、521a 第二入气口121b、321b、521b 第二出气口122、322、522 散热管路122a、322a、522a 散热入口122b、322b、522b 散热出口113、114、123、124、353、354、523、524、525a、525b 热交换空间13、33、53 膨胀装置131、331、531 膨胀管路132 扇叶14、34、54 压缩装置141、341、541 压缩管路142、342、542 马达16、36、56 传动装置17、37多孔性热传材料28、48、58液体回流管路281收集管282集液瓶283 液泵284配送管285剩液管35、55第三热交换器351、451、551 第三通路351a第三入气口351b第三出气口352、452、552 第四通路3Ma第四入气口352b第四出气口481、581 第一收集管481a、581a 第一集液瓶482、582 第二收集管482a、582a 第二集液瓶483、583 第一配送管483a、583a第三集液瓶484、584 第二配送管484a、584a第四集液瓶485 液泵486分液瓶487、580 剩液管525第五通路525c 贯通孔585a 第一液泵585b 第二液泵585C第三液泵586a第一分液瓶586b第二分液瓶586c第三分液瓶587第三收集管588a第三配送管588b第四配送管589第四收集管589a第五集液瓶59浓缩回流管路A1、B1、C1、D1、A3、A3,、B3、C3、C3,、D3、A5、A5,、B5、C5、C5,、D5 混合气体L1、L2、L3、L4 液态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范围及附图,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畴。请参照图1A、图1B及图1C,图1A绘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循环系统10的架构图,图1B绘示图1A的热交换循环系统10的立体图,图1C绘示图1B的热交换循环系统10的俯视图。热交换循环系统10包括一第一热交换器11、一第二热交换器12、一膨胀装置13及一压缩装置14。第一热交换器11的内部具有一第一通路111及一负载管路112。第一通路111具有一第一入气口 Illa及一第一出气口 111b。第二热交换器12的内部具有一第二通路121及一散热管路122。第二通路121具有一第二入气口 121a及一第二出气口 121b。膨胀装置13具有一膨胀管路131,膨胀管路131连接第二出气口 121b及第一入气口 111a。压缩装置14具有一压缩管路141,压缩管路141连接第一出气口 Illb及第二入气口 121a。第一通路111、压缩管路141、第二通路121及膨胀管路131构成一热交换回路。热交换回路供一流体流通于其中。流体包含一液体及一混合气体。液体位于第一通路111及第二通路121之中,混合气体循环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热交换器,内部具有一第一通路,该第一通路具有一第一入气口及一第一出气口;一第二热交换器,内部具有一第二通路,该第二通路具有一第二入气口及一第二出气口;一膨胀装置,具有一膨胀管路,连接该第二出气口及该第一入气口;以及一压缩装置,具有一压缩管路,连接该第一出气口及该第二入气口;其中,该第一通路、该压缩管路、该第二通路及该膨胀管路构成一热交换回路,该热交换回路供一流体流通于其中,该流体包含一液体及一混合气体,该液体位于该第一通路及该第二通路之中,该混合气体循环于该热交换回路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孝原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