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式煅烧炉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839345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02:45
一种悬浮式煅烧炉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悬浮式煅烧炉系统包含一旋风集尘设备、一燃烧窑、一第一通气管、一风车、一第二通气管及一输送管路。旋风集尘设备包含多个由上而下依序相连的旋风集尘器。燃烧窑的一入口连接次下层的旋风集尘器,其一出口连接最下层的旋风集尘器。第一通气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及燃烧窑。风车包含相对的一进风口及一出风口,出风口连接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第二通气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次上层的旋风集尘器及风车的进风口。输送管路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风车的出风口及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悬浮式煅烧炉系统包含一旋风集尘设备、一燃烧窑、一第一通气管、一风车、一第二通气管及一输送管路。旋风集尘设备包含多个由上而下依序相连的旋风集尘器。燃烧窑的一入口连接次下层的旋风集尘器,其一出口连接最下层的旋风集尘器。第一通气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及燃烧窑。风车包含相对的一进风口及一出风口,出风口连接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第二通气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次上层的旋风集尘器及风车的进风口。输送管路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风车的出风口及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煅烧炉系统其使用方法,特别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中国台湾在公元2006年时,如果各部门不分摊用电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则能源工业(能源转换)的二氧化碳排放为164,086千公吨,占燃料燃烧总排放的61.86%。但如果就各主要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分析,在分摊用电排放的情况下,台湾在公元2006年能源工业(能源转换)的二氧化碳排放为18,509千公吨,占燃料燃烧总排放的6.98%。由上述的数据可以知道,能源工业发电给各部门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燃料燃烧总排放的54.88%,几乎占台湾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也因此,电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如能有效的被捕获,将能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外,水泥业亦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宗。但水泥业于煅烧过程中,因空气燃烧与气密不佳,使得煅烧所产生的烟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仅能只有25-30vol%。因此,水泥业依旧需要仰赖二氧化碳的捕获技术,以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才能够具有再利用与封存的效益。此夕卜,水泥业亦为六大耗能产业之一,于其煅烧工艺的过程中多半没有回收废热再利用的机制。如此,使得一般水泥业的工艺的能源效益低。虽然可以通过废热发电回收的方法来提高水泥业的能源效益,但如此,将使得水泥业者需额外花费相当大的资金以及场地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藉以提升使水泥业的能源效益,以及制造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而有利于封存与工业再利用。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悬浮式煅烧炉系统,包含一旋风集尘设备、一燃烧窑、一第一通气管、一风车、一第二通气管及一输送管路。旋风集尘设备包含多个由上而下依序相连的旋风集尘器。燃烧窑的一入口连接次下层的旋风集尘器,其一出口连接最下层的旋风集尘器。第一通气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及燃烧窑。风车包含相对的一进风口及一出风口,出风口连接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第二通气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次上层的旋风集尘器及风车的进风口。输送管路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风车的出风口及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悬浮式煅烧炉系统的使用方法,包含提供一包含多个由上而下依序相连的旋风集尘器的旋风集尘设备、一燃烧窑、一风车及一输送管路。令燃烧窑燃烧加热而产生包含有二氧化碳的烟气,并将包含有二氧化碳的烟气送至最下层的旋风集尘器。将一粉体通过输送管路而送入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并使粉体下落经过多个旋风集尘器时,与由最下层的旋风集尘器逆向上流的二氧化碳的烟气混合热交换,以使粉体进行煅烧反应而释出部分的二氧化碳。令粉体由次下层的旋风集尘器排入燃烧窑,使粉体持续进行煅烧反应而继续释出二氧化碳。使旋风集尘设备内包含有二氧化碳的烟气经由风车推动而输送至输送管路,以做为粉体的进料输送气体。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是利用回流的二氧化碳的烟气可于旋风集尘设备内逆向上流而对下落的金属碳酸化物进行充分的煅烧反应,以提升悬浮式煅烧炉系统的煅烧反应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悬浮式煅烧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图1的旋风集尘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悬浮式煅烧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悬浮式煅烧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悬浮式煅烧炉系统10’悬浮式煅烧炉系统11旋风集尘设备Illa旋风集尘器Illb旋风集尘器Illc旋风集尘器Illd旋风集尘器Ille旋风集尘器Illf旋风集尘器Illla 排料口Illlb 排料口Illlc 排料口Illld 排料口Illle 排料口Illlf?排料口1112a 排气口1112b 排气口1112c 排气口1112d 排气口1112e 排气口1112f 排气口1113a 入料口1113b 入料口1113c 入料口1113d 入料口1113e 入料口1113f 入料口1114a 圆筒部1115a 圆锥部112 阀体12燃烧窑121 入口122 出口123 入口13第一通气管14 风车141 进风口142 出风口15第二通气管16输送管路161 进料口17混合室18排料系统19吸附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参照图1及图2,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悬浮式煅烧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图1的旋风集尘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悬浮式煅烧炉系统10包含一旋风集尘设备11、一燃烧窑12、一第一通气管13、一风车14及一第二通气管15。此外,本实施例的悬浮式煅烧炉系统10另包含一输送管路16、一混合室17及一排料系统18。本实施例的旋风集尘设备11包含多个由上而下依序相连的旋风集尘器111a、lllb、lllc、llld、llle、lllf。需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旋风集尘设备11是以六个旋风集尘器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其中,旋风集尘设备11以包含四至八个的旋风集尘器为较佳。更详细来说,每一旋风集尘器llla、lllb、lllc、llld、llle、lllf的下端具有一排料口 1111a、1111b、1111c、lllld、lllle、llllf,每一旋风集尘器 111a、111b、111c、IllcUllle、lllf 的上端具有一排气口 1112a、1112b、1112c、1112d、1112e、1112f 及一入料 口1113a、1113b、1113c、1113d、1113e、1113f。并且,次上层的旋风集尘器 Illb 的入料口 1113b同时连接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Illa的排料口 Illla以及中间层的旋风集尘器Illc的排气口 1112c。中间层的旋风集尘器Illc的入料口 1113c同时连接次上层的旋风集尘器Illb的排料口 Illlb以及中间层的旋风集尘器Illd的排气口 1112d。中间层的旋风集尘器Illd的入料口 1113d同时连接中间层的旋风集尘器Illc的排料口 Illlc以及最下层的旋风集尘器Ille的排气口 1112e。次下层的旋风集尘器Ille的入料口 1113e同时连接中间层的旋风集尘器Illd的排料口 Illld以及最下层的旋风集尘器Illf的排气口 1112f。请同时参照图2,由于每个旋风集尘器llla、mb、lllc、llld、llle、lllf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将以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Illa为例来简略介绍旋风集尘器Illa的结构及功能。如图2所示,旋风集尘器Illa大致可区分为一圆筒部1114a及位于圆筒部1114a下方的圆锥部1115a。圆筒部1114a的上方设有排气口 1112a及入料口 1113a,圆锥部1115a的下方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浮式煅烧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一旋风集尘设备,包含多个由上而下依序相连的旋风集尘器;一燃烧窑,其一入口连接次下层的该旋风集尘器,其一出口连接最下层的该旋风集尘器;一第一通气管,其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最上层的该旋风集尘器及该燃烧窑;一风车,包含相对的一进风口及一出风口,该出风口连接最上层的该旋风集尘器;一第二通气管,其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次上层的该旋风集尘器及该风车的该进风口;以及一输送管路,其相对两端分别连接该风车的该出风口及最上层的该旋风集尘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钦铭陈威丞徐恒文柳万霞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