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燃复合胶布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824171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1 0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耐燃复合胶布及其制作方法,首先形成一糊剂于一氧化纤维布的表面上,此糊剂的组成包含100重量份的聚亚胺酯与5重量份的异氰酸酯。接着,将包含聚氯乙烯(PVC)与聚氨基甲酸酯(TPU)的复合胶料送入胶布机中以形成复合胶膜。最后,将此复合胶膜通过糊剂贴于氧化纤维布是表面,以完成制作。本发明专利技术以氧化纤维布与聚氯乙烯及聚氨基甲酸酯的复合材料相互作用,使阻燃效果以数倍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胶布,特别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聚氯乙烯{PVC,〔 Poly (vinyl chloride) ) }是人造聚合物中最重要且使用最普遍的一种,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很大的变异性,在制造聚氯乙烯产品的过程中可配合不同的用途和需要,加入各种可塑剂及添加剂来改变其物理或化学性质。聚氯乙烯的最大特征为添加液状可塑剂后,玻璃化转变温度(Tg)点就会开始下降,因可塑性而可制得半硬质至软质具有广泛弹性率的材料,这是软质聚氯乙烯具有实用性的原因。且聚氯乙烯加工范围非常广,由不同聚合度搭配各类改性剂使用,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物理性能的产品,所以为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然而,聚氯乙烯的熔融温度不高,其成型的温度通常控制在摄氏150至180度之间,因此聚氯乙烯的耐温性差,此外,聚氯乙烯的化学组成成分为碳、氢、氯,当聚氯乙烯产生热分解后,会产生致癌的氯化氢,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因此,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以解决现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其是使氧化纤维布、聚氯乙烯(PVC)与聚氨基甲酸酯(TPU)互相作用,降低氯含量,以得到高耐燃且符合环保及人体安全需求的复合胶布。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耐燃复合胶布,包含一氧化纤维布与一复合胶膜,氧化纤维布的表面形成有一糊剂,且复合胶膜的组成包含聚氯乙烯与聚氨基甲酸酯,复合胶膜通过糊剂贴于氧化纤维布的表面。本专利技术的耐燃复合胶布,其中优选所述糊剂的组成包含100重量份的聚亚胺酯与5重量份的异氰酸酯。 本专利技术的耐燃复合胶布,其中所述复合胶膜是由包含该聚氯乙烯与该聚氨基甲酸酯的复合胶料送入胶布机中形成的。优选地,所述复合胶料的组成含16重量份的填充剂、60重量份的可塑剂、50重量份的酯类的该聚氨基甲酸酯、50重量份的该聚氯乙烯粉体、2重量份的钡-锌系粉态安定剂、0.055重量份的红色色粒、0.005重量份的绿色色粒、0.065重量份的蓝色色粒、0.0115重量份的黄色色粒与7重量份的三氧化二锑。更优选地,所述填充剂为碳酸钙,所述可塑剂为对苯二甲酸二辛酯。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耐燃复合胶布的制作方法,首先,形成一糊剂于一氧化纤维布的表面上。然后,将组成包含聚氯乙烯与聚氨基甲酸酯的复合胶膜通过糊剂贴于氧化纤维布的表面。本专利技术耐燃复合胶布的制作方法,其中优选所述在形成糊剂于氧化纤维布的表面上的步骤中,是使用30~120目的上糊轮,以上糊量为50 ±20克/平方米对氧化纤维布形成糊剂于氧化纤维布的表面上。本专利技术耐燃复合胶布的制作方法,其中优选所述在形成糊剂于氧化纤维布的表面上的步骤后,是以摄氏150±30度加热该糊剂10±20秒,再进行将复合胶膜通过糊剂贴于氧化纤维布的表面上的步骤。本专利技术耐燃复合胶布的制作方法,其中优选所述复合胶膜的制作方法包含下列步骤:将所述复合胶料送入高速搅拌机中,在摄氏100±20度下,以2000±300圈/分的转速搅拌4~6分钟;以万马力混炼机在摄氏150±20度下混炼胶化该复合胶料3~6分钟;在摄氏140±20度的环境下以二滚轮混合该复合胶料2~4分钟;以及将所述复合胶料送入胶布机中以形成所述复合胶膜。优选地,其中所述二滚轮包含一细轮与一粗轮。本专利技术耐燃复合胶布的制作方法,其中优选所述复合胶料的组成成分含有16重量份的填充剂、60重量份的可塑剂、50重量份的酯类的该聚氨基甲酸酯、50重量份的所述聚氯乙烯粉体、2重量份钡-锌系粉态安定剂、0.055重量份的红色色粒、0.005重量份的绿色色粒、0.065重量份的蓝色色粒、0.0115重量份的黄色色粒与7重量份的三氧化二锑。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填充剂为碳酸钙;所述可塑剂为对苯二甲酸二辛酯。本专利技术耐燃复合胶布的制作方法,其中优选所述糊剂的组成包含100重量份的聚亚胺酯与5重量份的异氰酸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耐燃复合胶布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复合胶膜的制作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0-氧化纤维布;12-复合胶膜。【具体实施方式】聚氨基甲酸酯热塑弹性体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的物理性能介于塑料材料与橡胶材料之 间,且在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开发,以及不同工艺所制造出各种型态的产品,TPU的性质随着使用范围与产品需要而有大幅度的改善与提升,如机械强度、耐磨性、耐寒性、及生物兼容性等;并且在应用范围也趋向多元化,民生、国防工业及医疗卫生用品等用途。若聚氯乙烯(PVC)加入TPU掺混,不但可以有效降低整体氯含量,也由于具有弹性,将可取代可塑剂的功能。本专利技术即利用此种技术,制作耐燃复合胶布。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包含具有阻燃效果的一氧化纤维布10,其表面形成有一糊剂,此糊剂的组成包含100重量份的聚亚胺酯与5重量份的异氰酸酯。有一复合胶膜12通过此糊剂贴于氧化纤维布10的表面,其中此复合胶膜12的组成包含聚氯乙烯与聚氨基甲酸酯。且复合胶膜12是由包含聚氯乙烯与聚氨基甲酸酯的复合胶料送入胶布机中形成,复合胶料的组成含16重量份的填充剂、60重量份的可塑剂、50重量份的酯类的聚氨基甲酸酯、50重量份的聚氯乙烯粉体、2重量份的钡-锌系粉态安定剂(Ba-Zn stabilize,钡-锌金属复合物,具良好的热安定性、透明性及加工性,市场有售,如可购自启圆公司)、0.055重量份的红色色粒、0.005重量份的绿色色粒、0.065重量份的蓝色色粒、0.0115重量份的黄色色粒与7重量份的三氧化二锑,其中填充剂与可塑剂分别以碳酸钙与对苯二甲酸二辛酯为例。在此可塑剂成分相对于现有技术由于掺有聚氨基甲酸酯,因此可以用的较少。以下请同时参阅图2,以介绍耐燃复合胶布的制作方法。首先,如步骤SlO所示,使用30~120目的上糊轮,以上糊量为50 ±20克/平方公尺(g/m2)的刀裱方式对氧化纤维布10形成糊剂于氧化纤维布10的表面上。接着,如步骤S12所示,以摄氏150±30度加热糊剂10±20秒烘干。最后如步骤S14所示,将上述组成包含聚氯乙烯与聚氨基甲酸酯的复合胶膜12通过糊剂贴于氧化纤维布10的表面,以完成制作。将此耐燃复合胶布进行分析检验,可通过阻燃规范CPA1-84、NFPA-701、MVSS-302、UL94-V0等标准,且胶面平整无析出污染,故结果可印证此工艺操作条件为可行的方式。请继续参阅图1与图3,以下介绍复合胶膜12的制作方法。首先,如步骤S 16所示,将前述的复合胶料送入一高速搅拌机中,在摄氏100±20度下,以2000±300圈/分的转速搅拌4~6分钟。接着,如步骤S18所示,以万马力混炼机在摄氏150±20度下混炼胶化复合胶料3~6分钟。然后,如步骤S20所示,在摄氏140±20度的环境下以二滚轮,如一细轮与一粗轮,混合复合胶料2~4分钟。最后,如步骤S22所示,将复合胶料送入一胶布机中测量厚度及控制宽度后,以形成复合胶膜12。此方法制作出来的复合胶膜12可以使用在上述图2所述的流程中。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使氧化纤维布、聚氯乙烯与聚氨基甲酸酯互相作用,以大幅提升胶布耐燃度。以上所述者,仅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的范围,故举凡依本专利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形状、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耐燃复合胶布,包括:一氧化纤维布,其表面形成有一糊剂;以及一复合胶膜,其组成包含聚氯乙烯(PVC)与聚氨基甲酸酯(TPU),该复合胶膜通过所述糊剂贴于该氧化纤维布的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燃复合胶布,包括: 一氧化纤维布,其表面形成有一糊剂;以及 一复合胶膜,其组成包含聚氯乙烯(PVC)与聚氨基甲酸酯(TPU),该复合胶膜通过所述糊剂贴于该氧化纤维布的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燃复合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糊剂的组成包含100重量份的聚亚胺酯与5重量份的异氰酸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燃复合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胶膜是由包含该聚氯乙烯与该聚氨基甲酸酯的复合胶料送入胶布机中形成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耐燃复合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胶料的组成含16重量份的填充剂、60重量份的可塑剂、50重量份的酯类的该聚氨基甲酸酯、50重量份的该聚氯乙烯粉体、2重量份的钡-锌系粉态安定剂、0.055重量份的红色色粒、0.005重量份的绿色色粒、0.065重量份的蓝色色粒、0.0115重量份的黄色色粒与7重量份的三氧化二锑。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耐燃复合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剂为碳酸钙。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耐燃复合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塑剂为对苯二甲酸二辛酯。7.一种耐燃复合胶布的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形成一糊剂于一氧化纤维布的表面上;以及 将组成包含聚氯乙烯(PVC)与聚氨基甲酸酯(TPU)的复合胶膜通过所述糊剂贴于该氧化纤维布的表面。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耐燃复`合胶布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形成糊剂于氧化纤维布的表面上的步骤中,是使用30~120目的上糊轮,以上糊量为50±20克/平方米对氧化纤维布形成糊剂于氧化纤维布的表面上。9.如权利要求7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鸿徐正己
申请(专利权)人:厚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