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发射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08372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4 01:19
无线充电方法和无线充电发射天线,涉及电子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1)各发射天线依次发射匹配信号,接收天线收到信号后将反馈信号反馈回发射天线控制部分;2)控制部分依据反馈信号对各发射天线的充电效率进行计算比较,得出最优值和对应发射天线;3)控制部分选择能够提供最优充电效率的发射天线层作为发射天线进行充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实现了天线在微距平行平面中应用,并在接收天线规定范围内的任意位置均可自动达到最优充电效率和速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充电发射天线
本技术涉及电子技术。
技术介绍
现有的天线主要应用在长距离和中短距离的通信发射及接收,而无线充电系统天线则是应用在微距充电。现有技术中,无线充电需要对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进行准确对位以保证最佳传输效率,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方法能够在规定范围内的任意位置均可自动达到最优充电效率和速率。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需人工准确对位的发射天线。本技术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I)各发射天线依次发射匹配信号,接收天线收到信号后将反馈信号反馈回发射天线控制部分;2)控制部分依据反馈信号对各发射天线的充电效率进行计算比较,得出最优值和对应发射天线;3)控制部分选择能够提供最优充电效率的发射天线层作为发射天线进行充电。本技术的无线充电发射天线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的平面天线,各平面天线的排列方式为部分重叠且中心交错,或者排列方式为并列排布。或者,无线充电发射天线包括至少两个平面天线,各平面天线的排列方式为共面排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实现了天线在微距平行平面中应用,并在接收天线规定范围内的任意位置均可自动达到最优充电效率和速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两个天线能量传输速率最大时的对应位置示意。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和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发射天线层匹配过程示意。【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包括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均使用在小于Icm的间距内,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均为扁平圆形或类似圆形形状,两个天线有效面积越大传输效率越高,两个天线间距越近传输效率越高,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均使用铜或其他金属材料制成,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上下表面均使用绝缘层使它们不会相互接触,并且两个天线总是保持在平行平面上,当两个天线的中心在同一个轴线上时,能量传输最大。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总是配对使用,从上到下依次为接收天线绝缘层、接收天线、接收天线表面绝缘层、发射天线表面绝缘层、多层发射天线以及发射天线绝缘层。多层发射天线相较单层发射天线区别在于,各层线圈中心相差一定距离(从无限小到无限大均可),使得在规定充电范围内,总能得到一层线圈与充电线圈相匹配,使接收天线获得最优充电效果。此处以各线圈相差线圈半径为示意,但不代表各层线圈中心距离仅限于线圈半径。当将接收天线置于规定充电范围内时,发射天线发射信号与接收天线进行匹配,寻找最优发射天线层,继而使用该层进行充电操作。参见图3。首先由发射天线I发射匹配信号,接收天线收到信号后将反馈信号反馈回发射天线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对充电效率进行计算并存储;然后由发射天线2发射匹配信号,接收天线收到信号后将反馈信号反馈回发射天线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对充电效率进行计算并与之前发射天线I的充电效率相比较,得出最优值并存储;以此类推,直至对所有发射天线层进行功率统计,比较得出最优值和对应发射天线层。最后,选择能够提供最优充电效率的发射天线层作为发射天线进行充电操作。由此,即可实现天线在微距平行平面中应用,并在接收天线规定范围内的任意位置均可自动达到最优充电效率和速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无线充电发射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的平面天线,各平面天线的排列方式为部分重叠且中心交错,或者排列方式为并列排布。

【技术特征摘要】
1.无线充电发射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的平面天线,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永波王彦虎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远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