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发热杯恒温热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06039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3 17: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发热杯恒温热水器,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两个以上的发热杯,发热杯并排设置,发热杯底端的进水口活动铆接有第一螺母,发热杯顶端的出水口活动铆接有第二螺母,进水管上对应于每个进水口处连接有第一三通管或第一弯头,第一三通管与第一弯头分别与第一螺母螺纹连接,出水管上对应于每个出水口处连接有第二三通管或第二弯头,第二三通管与第二弯头分别与第二螺母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发热杯与进、出水管之间采用三通管或弯头螺纹连接,在保证强度与承压能力的条件下,又可以方便的对发热杯进行拆装和维修,且减少了管材使用量,减少了热水在出水管路中的热损耗。(*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发热杯恒温热水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恒温式即热热水器,其可用于需要大流量供水供热的热水器、开水器等对液体加热的设备中。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电器工作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即热热水器有着无需储水预热,即开即用,关水断电的强大优势,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受到功率的限制,在需要大流量供热水的情况下,如给大浴缸,或者旅馆、商业中心提供热水时,单发热杯的即热式热水器的温升时常无法满足要求。为此,我公司于2011年5月25日就申请了 “一种发热杯独立控制的连体式即热热水器”技术专利,申请号为201020549343。该专利中提到使用2个以上的并联加热机构(即发热杯),发热杯的进水端并联接进进水管,发热杯的出水口并联接入出水管中,在工作中数个发热杯同时对水流进行加热,以达到短时迅速获得大量热水的目的,如此整机加热功率不受单个发热杯的体积限制。但是这一方案也存在以下缺点:1、该系统采用的是机械式档位控制结构,只能对发热棒进行通断控制,其输出的功率不是线性连续可调的,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出水温度无法达到使用的最佳温度;2、该系统的管路连接较复杂,成本高,且在管路上容易造成热量损失,影响了整机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更简单、效率更高的多发热杯恒温热水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发热杯恒温热水器,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两个以上的发热杯,所述发热杯底端的进水口并联连接在进水管上,所述发热杯顶端的出水口并联连接在出水管上,所述发热杯并排设置,所述发热杯底端的进水口活动铆接有第一螺母,所述发热杯顶端的出水口活动铆接有第二螺母,所述进水管上对应于每个进水口处连接有第一三通管或第一弯头,所述第一三通管与第一弯头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母螺纹连接,所述出水管上对应于每个出水口处连接有第二三通管或第二弯头,所述第二三通管与第二弯头分别与所述第二螺母螺纹连接。其中,还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发热杯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其中,所述发热杯上设置有自复位温控器,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自复位温控器与发热杯上的一组发热棒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其中,所述发热杯上设置有热断路器,所述热断路器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其中,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电控水阀,所述电控水阀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其中,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霍尔水流量传感器,所述霍尔水流量传感器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可控硅和可控硅散热块,所述可控硅散热块靠近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其中,还包括触控显示屏,所述触控显示屏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发热杯与进、出水管之间采用螺纹连接,在保证强度与承压能力的条件下,又可以方便的对发热杯进行拆装和维修,降低成本;2、发热杯与进、出水管通过三通管或弯头连接,大大减少了管材使用量,使整体结构更简洁紧凑,也减少了热水在出水管路中的热损耗,提高整机效率,而且热水一从发热杯的出水口出来即进入出水管,有利于各个发热杯的热水进行充分混合,使出水水温保持均衡。【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面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三通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弯头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进水管;2、出水管;3、发热杯;4、控制电路板;5、自复位温控器;6、热断路器;7、电控水阀;8、霍尔水流量传感器;9、可控娃散热块;10、第一三通管;11、第一弯头;20、第二三通管;21、第二弯头;30、第一螺母;31、第二螺母;32、温度传感器;100、触控显示屏。【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多发热杯恒温热水器,包括进水管1、出水管2、两个以上的发热杯3,所述发热杯3底端的进水口并联连接在进水管I上,所述发热杯顶端的出水口并联连接在出水管2上,所述发热杯3并排设置,所述发热杯3底端的进水口活动铆接有第一螺母30,所述发热杯3顶端的出水口活动铆接有第二螺母31,所述进水管I上对应于每个进水口处连接有第一三通管10或第一弯头11,所述第一三通管10与第一弯头11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母30螺纹连接,所述出水管2上对应于每个出水口处连接有第二三通管20或第二弯头21,所述第二三通管20与第二弯头21分别与所述第二螺母31螺纹连接。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发热杯3的数量可以是两个或多于两个,相应的三通管10、20与弯头11、21的数量可跟据实际需要装配的发热杯3的数量进行增减。三通管10、20与弯头11、21的材质优选为铜,与进水管I和出水管2的连接方式优选为焊接,以保证足够的强度和承压能力,三通管10、20与弯头11、21的口径可根据发热杯3的数量加工成不同尺寸,以起到一种节流作用,可以方便的控制进入各个发热杯3的水流量基本相同,避免出现分流不均的情况,造成温控过保。由于第一三通管10与第一弯头11分别与第一螺母30螺纹连接,第二三通管20与第二弯头21分别与第二螺母31螺纹连接,因此可以方便的对发热杯3进行拆装和维修,降低成本。由于发热杯3与进水管1、出水管2分别通过三通管或弯头连接,因此大大减少了管材使用量,使整体结构更简洁紧凑,也减少了热水在出水管路中的热损耗,而且热水一从发热杯3的出水口出来即进入出水管2,有较长的管路进行混水,有利于各个发热杯3的热水进行充分混合,使出水水温保持均衡。在上述实施例中,发热杯3的结构为底部进水,顶部出水,保证发热杯3中始终有水,避免出现干烧现象,损坏发热杯3的器件。在上述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电路板4,所述发热杯3与控制电路板4电连接。控制电路板4通过控制各个发热杯3的工作状态,调整整机的加热功率、出水流量、出水温度等工作参数,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在上述实施例中,进水管I与出水管2上设有温度传感器32,其与控制电路板4电连接,用于提供进出水温度数据给控制电路板4,并且由控制电路板4对可控硅进行控制以调节发热杯工作功率,保证出水温度恒定在设定温度上。所述发热杯3上设置有自复位温控器5,所述自复位温控器5与发热杯3上的一组发热棒电连接。自复位温控器5可以监测发热杯3的出水温度并通过控制电路板4调节发热杯3上的发热棒电路通断。当发热杯3的出水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自复位温控器5将会切断发热杯3上一组发热棒的电路,使发热杯3降低功率工作,而使水温降低;当发热杯3的出水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自复位温控器5将重新接通使发热杯3功率恢复正常工作而使水温升高,如此保证出水温度平稳。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发热杯3上设置有热断路器6,所述热断路器6与控制电路板4电连接。当自复位温控器5因故障而无法正常工作时,热断路器6可以有效地防止机器因异常运行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当发热杯3的出水温度超出热断路器6的设定温度时,热断路器6可以迅速地通过控制电路板4切断整机的电路,使发热杯3停止工作,从而避免机器高温损坏和人员烫伤。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I上设置有电控水阀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发热杯恒温热水器,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两个以上的发热杯,所述发热杯底端的进水口并联连接在进水管上,所述发热杯顶端的出水口并联连接在出水管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杯并排设置,所述发热杯底端的进水口活动铆接有第一螺母,所述发热杯顶端的出水口活动铆接有第二螺母,所述进水管上对应于每个进水口处连接有第一三通管或第一弯头,所述第一三通管与第一弯头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母螺纹连接,所述出水管上对应于每个出水口处连接有第二三通管或第二弯头,所述第二三通管与第二弯头分别与所述第二螺母螺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发热杯恒温热水器,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两个以上的发热杯,所述发热杯底端的进水口并联连接在进水管上,所述发热杯顶端的出水口并联连接在出水管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杯并排设置,所述发热杯底端的进水口活动铆接有第一螺母,所述发热杯顶端的出水口活动铆接有第二螺母,所述进水管上对应于每个进水口处连接有第一三通管或第一弯头,所述第一三通管与第一弯头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母螺纹连接,所述出水管上对应于每个出水口处连接有第二三通管或第二弯头,所述第二三通管与第二弯头分别与所述第二螺母螺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发热杯恒温热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发热杯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发热杯恒温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杯上设置有自复位温控器,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上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亮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斯狄渢电热水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