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冷却水对高温荒煤气进行直接冷却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03691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3 0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冷却水对高温荒煤气进行直接冷却的装置,包括第一夹套直接冷却器、溢油槽、筛板塔、油水分离单元、第二夹套直接冷却器,无夹套直接冷却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夹套直接冷却器依次与所述溢油槽、筛板塔、油水分离单元相连接,所述筛板塔依次与第二夹套直接冷却器、无夹套直接冷却单元相连接,所述第一夹套直接冷却器通过煤气出口管与所述筛板塔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保证了荒煤气的冷却效果,而且大大降低了含油污水的处理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装置结构简单,全部为静设备,没有动力消耗,故障率低,操作维护方便。(*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冷却水对高温荒煤气进行直接冷却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对荒煤气进行冷却的装置和方法,尤其是一种利用冷却水对高温荒煤气进行直接冷却的装置。
技术介绍
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煤中有机质随温度的提高而发生一系列变化,生成气态(煤气)、液态(焦油)和固态(半焦或焦炭)产物。其中,未经净化的气态产物称为荒煤气,含有大量焦油气、水汽、烃类、氨、硫化氢及其它化合物,为回收和处理这些化合物,需要将荒煤气冷却。国内外在进行煤的热解生产中,都是利用集气系统将荒煤气导出并进行冷却。集气系统由上升管、桥管、集气管、吸气管等组成。从热解炉出来的荒煤气经上升管,桥管进入集气管,在桥管和集气管以压力不小于1.5MPa的循环氨水进行喷淋,使荒煤气的温度从400-700°C降到85°C左右,再经吸气管送到下一工段。由于上升管为一没有斜度的直立管,且其导出装置为水平安装,当使用氨水喷淋时,经常会出现氨水倒灌入上升管,然后进入热解炉内的情况,严重影响热解炉的使用寿命。而且氨水喷淋装置因氨水介质中固体凝聚物的含量较高,容易发生堵塞。使用氨水进行喷淋的另一显著缺点是,氨水需求量较大,产生了大量难以处理的含油废水,对环保排放的压力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氨水喷嘴易堵塞、产生大量含有油废水的缺点,设计一种利用冷却水对荒煤气进行直接冷却的装置,该装置包括直接冷却器、溢油槽、筛板塔和油水分离装置。整个装置不仅要达到荒煤气压降小、冷却效果好、管道不易堵塞的目的,还要具备结构简单、清扫维护方便,动力消耗少,耗水量少等优点。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利用冷却水对高温荒煤气进行直接冷却的装置,包括第一夹套直接冷却器、溢油槽、筛板塔、油水分离单元、第二夹套直接冷却器,无夹套直接冷却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夹套直接冷却器依次与所述溢油槽、筛板塔、油水分离单元相连接,所述筛板塔依次与第二夹套直接冷却器、无夹套直接冷却单元相连接,所述第一夹套直接冷却器通过煤气出口管与所述筛板塔连接。所述无夹套直接冷却单元包括2个或2个以上无夹套直接冷却器,所述无夹套直接冷却器依次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夹套直接冷却器、第二夹套直接冷却器分别包括内筒和外筒,其中所述内筒连接有荒煤气进口管和出口管,所述进口管插入内筒底部,且末端设置多个气孔,所述内筒下部连接倒置圆锥筒体,所述圆锥筒体下部连接有阀门,所述外筒上下两端连接冷却水进出口。所述无夹套直接冷却器包括圆筒和底部的圆锥筒体,其中所述圆筒连接荒煤气进口管和出口管,所述进口管插入内筒底部,且末端设置多个气孔,所述圆锥筒体下部连接有阀门。所述溢油槽包括圆筒和圆筒下部的锥形体,所述圆筒上部分别连接液体进口管和液体出口管,且两管高度相同,所述液体进口管插入圆筒底部,所述锥形体下部设置有阀门,与所述油水分离单元连接。所述筛板塔包括圆筒和倒置的圆锥筒体,所述圆筒内包括多个塔板、溢流堰、降液管,所述圆锥筒体下部与所述油水分离单元连接,所述圆筒下部侧边通过荒煤气出口管与第一带夹套直接冷却器连接。所述油水分离单元为倒锥体结构,所述倒锥体结构下部连接阀门。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荒煤气的冷却全程为直接冷却,从而保证了冷却效果,同时荒煤气冷却所产生的热量全部由间冷水带走,而间冷水可以重复利用,因此大大降低了含油污水的处理量。本装置结构简单,全部为静设备,没有动力消耗,故障率低,操作维护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利用冷却水对荒煤气进行直接冷却的装置的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的说明本技术,下面结合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具体的结构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荒煤气不经氨水喷淋,而直接进入冷却水中,同时水温升高的热量由通入的间冷水带走,出冷却水的荒煤气(温度尚高)经筛板塔进一步降温,降温后的煤气再依次经过数个直接冷却装置。所述直接冷却器包括两种,一种为夹套直接冷却器I和5,一种为无夹套直接冷却器6和7。所述夹套直接冷却器(以I为例)的结构特征在于:其主体由内、外两圆筒组成。内筒11上部分别连接荒煤气进口管12和荒煤气出口管13,其中,煤气进口管12插入到内筒11底部,且煤气进口管12的下末端开有多个小孔,使进入的气体分散为细小气泡,以增加气液接触面积,增强换热效果。内筒11下部为倒置的圆锥筒体14,以利液体的完全流出,圆锥筒体14的下部连接一阀门18,阀门18的作用是将油水混合物阻隔在内筒11中,也用以控制内筒11中液面的高度。下述所及的各锥体及阀门均具有与圆锥筒体14和阀门18相同的功能,不再赘述。内筒11侧面经液体进口管22与溢油槽2相连。内筒11的外面为稍粗的外筒15 (水冷管),在外筒15的上下两端各接一个小嘴16和17,是用以连接间接冷却水(间冷水)的进出口(下嘴17为间冷水进口,上嘴16为间冷水出口)。夹套直接冷却器5的结构与夹套直接冷却器I完全相同。所述无夹套直接冷却器(以6为例)的结构特征在于:其主体为一圆筒61。筒上部分别连接荒煤气进口管62和荒煤气出口管63,其中,荒煤气进口管62插入到无夹套直接冷却器6底部,且荒煤气进口管62的下末端开有多个小孔,使进入的气体分散为细小气泡,以增加气液接触面积。圆筒61下部为倒置的圆锥筒体64,其下连接一阀门65。无夹套直接冷却器7的结构与无夹套直接冷却器6完全相同。所述溢油槽2的结构特征在于:其主体为一圆筒21。圆筒21上部分别连接液体进口管22和液体出口管23,且两者上部高度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圆筒21、液体进口管22、液体出口管23共同组成一 U字型结构,其中,液体进口管22前端与前述一带夹套直接冷却器11相连,后端插入到溢油槽2底部。液体出口管23与下述筛板塔3相连。圆筒21下部为倒置的圆锥筒体24,其下通过一阀门25与焦油分离装置4连接。所述筛板塔3的结构特征在于:其主体由圆筒31与倒锥体32组合而成,在圆筒内设置若干塔板33、溢流堰34、降液管35。圆筒31下部为倒置的圆锥筒体32,其下与焦油分离装置4连接。筛板塔下端侧边及上部分别连接煤气口管13和荒煤气出口管36。所述油水分离装置4的结构特征在于:其主体为一倒锥体41,其侧面通过管道与溢油槽2下部的阀门25相连,其下连接一阀门42。本技术所述各装置以下述方式工作:在装置1、2、5、6、7中注水,其中,夹套直接冷却器I中液面高度与液体进口管22的高度一致;溢油槽2中注满水;夹套直接冷却器5及无夹套直接冷却器6、7中液面高度根据工艺要求设定,但最低不应低于其相应进气管出口高度。将夹套直接冷却器I和5的外筒接入间冷水,间冷水的作用是将夹套直接冷却器I和5内液体的热量带走,以便更好的冷却荒煤气。以夹套直接冷却器I为例,间冷水从下嘴17进入,从上嘴16流出,循环使用。夹套直接冷却器5的进出水方式与夹套直接冷却器I完全相同,下进上出。本技术所述整个装置冷却荒煤气的过程为:高温荒煤气经煤气进口管12进入内筒11,由于内筒11内装有水,因此高温荒煤气中包含的水汽、焦油、粉尘等在此即开始冷却析出,内筒11内的液体也随之增加,液面升高,冷却产生的热量则由外筒15的间冷水带走。由于内筒11通过液体进口管22与溢油槽2相连,故液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冷却水对高温荒煤气进行直接冷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套直接冷却器、溢油槽、筛板塔、油水分离单元、第二夹套直接冷却器,无夹套直接冷却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夹套直接冷却器依次与所述溢油槽、筛板塔、油水分离单元相连接,所述筛板塔依次与第二夹套直接冷却器、无夹套直接冷却单元相连接,所述第一夹套直接冷却器通过煤气出口管与所述筛板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冷却水对高温荒煤气进行直接冷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套直接冷却器、溢油槽、筛板塔、油水分离单元、第二夹套直接冷却器,无夹套直接冷却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夹套直接冷却器依次与所述溢油槽、筛板塔、油水分离单元相连接,所述筛板塔依次与第二夹套直接冷却器、无夹套直接冷却单元相连接,所述第一夹套直接冷却器通过煤气出口管与所述筛板塔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冷却水对高温荒煤气进行直接冷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夹套直接冷却单元包括2个以上无夹套直接冷却器,所述无夹套直接冷却器依次串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冷却水对高温荒煤气进行直接冷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套直接冷却器、第二夹套直接冷却器分别包括内筒和外筒,其中所述内筒连接有荒煤气进口管和出口管,所述进口管插入内筒底部,且末端设置多个气孔,所述内筒下部连接倒置圆锥筒体,所述圆锥筒体下部连接有阀门,所述外筒上下两端连接冷却水进出口。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道洪史丰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