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开顶集装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02971 阅读:3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3 06: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硬开顶集装箱,包括箱体、设置在所述箱体顶部四角的四个角件和可开启的顶盖,所述顶盖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集装箱的每一侧的两个所述角件的相对内侧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硬开顶集装箱,顶盖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小于集装箱每一侧的两个角件的相对内侧之间的距离。该种硬开顶箱能满足现有所有吊具的吊装,节约了吊运成本。(*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出一种硬开顶集装箱,包括箱体、设置在所述箱体顶部四角的四个角件和可开启的顶盖,所述顶盖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集装箱的每一侧的两个所述角件的相对内侧之间的距离。本技术提出一种硬开顶集装箱,顶盖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小于集装箱每一侧的两个角件的相对内侧之间的距离。该种硬开顶箱能满足现有所有吊具的吊装,节约了吊运成本。【专利说明】硬开顶集装箱
本技术涉及一种集装箱,特别涉及一种硬开顶集装箱。
技术介绍
现有的硬开顶集装箱,顶盖开启的操作与箱体起吊卸料是分开动作的。该种硬开顶箱,硬开顶的部分截面会与角件的部分截面重合,以保证最大的顶部的开口尺寸,方便装料。图1所示为现有的一种硬开顶集装箱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集装箱具有箱体、设置在箱体顶部四角的四个角件1’和可开启的顶盖2’。其中顶盖2’具有两端部21’和两侧部22’,每一端部21’分别位于集装箱一端的两个角件1’之间,使顶盖2’的两端部21’之间的距离L1大于每一侧的两个角件1’的相对内侧之间的距离L2。随着硬开顶箱应用的推广,集装箱吊具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具备顶盖开启、箱体起吊以及实现箱体翻转卸料的一体式集装箱吊具也应运而生。但是对于目前的顶盖吊具与角件1’在投影面上重合的硬开顶箱,如图1所示,图1中S处阴影位置所示为现有集装箱的顶盖2’与翻转卸料的一体式集装箱吊具相干涉的部分,翻转卸料的一体式集装箱吊具在阴影位置S处具有梁结构,因此会与现有顶盖2’干涉,因此硬开顶箱不能使用最新的吊具,仍要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操作,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硬开顶集装箱,其顶盖与角件在投影面上不相交,因而能够适用于一体式集装箱吊具,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硬开顶集装箱,包括箱体、设置在所述箱体顶部四角的四个角件和可开启的顶盖,所述顶盖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集装箱的每一侧的两个所述角件的相对内侧之间的距离。在本技术的硬开顶集装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集装箱包括设置于所述箱体顶部的顶梁结构,所述顶梁结构包括主梁和顶盖支撑件,所述顶盖支撑件设置在所述主梁上方并连接于所述主梁,并用于从所述顶盖的下方向上支撑所述顶盖。在本技术的硬开顶集装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包括顶盖本体和位于所述顶盖本体四周的密封部。在本技术的硬开顶集装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部具有开口向下的凹槽形状的密封本体,所述密封本体的凹槽底部连接设置有密封胶条。在本技术的硬开顶集装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顶盖支撑件为扁钢,所述扁钢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梁的顶部,另一端抵顶于所述密封胶条。在本技术的硬开顶集装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顶盖支撑件为弯折件,所述弯折件连接于所述主梁上方,并且所述弯折件的弯折顶点抵顶于所述密封胶条。在本技术的硬开顶集装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顶盖支撑件为L形弯折件,所述L形弯折件的一条边连接于所述主梁的内侧,并且所述L形弯折件的另一条边抵顶于所述密封胶条。在本技术的硬开顶集装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梁由方形管或异型管构成。在本技术的硬开顶集装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梁与所述顶盖支撑件为一体成型。在本技术的硬开顶集装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梁与所述顶盖支撑件通过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相互固定。由上述可知,本技术提出一种硬开顶集装箱,顶盖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小于集装箱每一侧的两个角件的相对内侧之间的距离。该种硬开顶箱能满足现有所有吊具的吊装,节约了吊运成本。同时,该硬开顶箱的顶梁能够在不影响顶梁结构强度的基础上改善顶梁结构与顶盖的密封胶条之间的接触形式,并在主梁和密封胶条之间形成防水的台阶,从而改善硬开顶箱的密封效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现有的一种硬开顶集装箱的俯视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硬开顶集装箱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沿图2的A-A线的剖视示意图,显示本技术的顶梁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顶梁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图5所示为本技术的顶梁结构的第三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硬开顶集装箱的俯视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硬开顶集装箱,集装箱包括箱体、设置在箱体顶部四角的四个角件1和可开启的顶盖2。其中顶盖2为矩形顶盖,顶盖2的两端之间的距离L1小于集装箱每一侧的两个角件1的相对内侧之间的距离L2。也就是说,顶盖2与角件1在平行于集装箱侧面的投影面上不会有重合。其中,上述的集装箱和顶盖的“两端”是指图2中的左右两端,而“两侧”是指图2中的上下两侧。而角件1的相对内侧之间的距离L2是指位于集装箱的同一侧的两个角件1的相对面之间的距离。如图2所示,集装箱还包括设置在箱体上方的顶梁结构3,顶梁结构3设置在箱体上方的两侧或四周。图3为沿图2的A-A线的剖视示意图,显示本技术的顶梁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顶梁结构3包括主梁31和顶盖支撑件32,主梁31由方形管或异型管构成,角件1可以位于主梁31的端部,或者设置在集装箱的四个角柱的顶部。角件1和主梁31的投影可以不对正设置,而是相互错开,例如,角件1的投影可以位于主梁31的外侧上方、外侧与主梁31平齐的位置,或与主梁31的投影部分重叠。顶盖支撑件32设置在主梁31的上方,并用于支撑顶盖2。顶盖2的边缘与角件1在投影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顶盖支撑件32可以为扁钢或折弯件,安装在主梁31的顶部或侧面。主梁31与顶盖支撑件32可以是一体的异形结构,也可以是通过焊接、螺栓连接、铆钉连接形成的固定结构。为了实现更好的防水效能,本技术实施例的顶盖还包括密封结构。如图3所示,顶盖2包括顶盖本体21和位于顶盖本体21四周的密封部22,密封部22具有凹槽形状的密封本体221,密封本体221的凹槽底部连接设置有密封胶条222。顶盖支撑件32的顶端抵接于密封胶条222,其中,密封部22是位于主梁31的斜上方,并更靠近主梁31的内侧。在本实施例中,顶盖支撑件32为扁钢,其一端固定连接于主梁31,另一端抵接于密封胶条222。从而顶盖支撑件32形成挡水台阶,使得密封性进一步增强。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顶梁结构3的第二实施例,图5所示为本技术的顶梁结构3的第三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顶盖支撑件32同时可以为折弯件,其中图4所示为两端连接于主梁31顶部的折成锐角的折弯件,该折弯件的折弯顶点抵接于密封胶条222。图5所示为一条边连接于主梁31内侧的L形折弯件,该L形折弯件的另一条边抵接于密封胶条222。从上述可以看出,本技术中顶梁结构3的顶盖支撑件32可以为多种形式,但凡能够连接于主梁31且能够抵接于顶盖2的密封部22的密封胶条222的形式均是可行的。综上所述,本技术提出一种硬开顶集装箱,其顶盖和角件在投影面上不相交,因此顶盖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小于集装箱每一侧的两个角件的相对内侧之间的距离。该种硬开顶箱能满足现有所有吊具的吊装,节约了吊运成本。同时,该硬开顶箱的顶梁能够在不影响顶梁结构强度的基础上改善顶梁结构与顶盖的密封胶条之间的接触形式,并在主梁和密封胶条之间形成防水的台阶,从而改善硬开顶箱的密封效果。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例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硬开顶集装箱,包括箱体、设置在所述箱体顶部四角的四个角件(1)和可开启的顶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2)的两端之间的距离(L1)小于所述集装箱的每一侧的两个所述角件(1)的相对内侧之间的距离(L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国权范凯陈旭日王爱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集集团集装箱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