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流框组件和液流电池。液流框组件包括多个叠置的本体,每个本体均具有流道段,多个本体的流道段依次首尾相连通形成流道。由于相叠置的多个本体上的流道段依次首尾相连通形成流道,因而电解液由主管道流入液流框组件后,需要依次流经多个流道段后再与电极反应,从而增加了电解液的液流路径,进而降低了旁路电流,提高了液流电池系统的电流效率。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液流框组件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流框组件和液流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流电池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液流框组件和液流电池。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液流电池堆包括多个依次叠放设置的液流电池。现有技术中的液流电池包括离子交换膜、电极、液流框和双极板,电极设置在液流框的反应开孔内,且电极和液流框位于离子交换膜和双极板之间,液流框的流道朝向离子交换膜一侧设置。在液流电池工作时,电解液需要通过流道流入反应开孔内。现有技术中的液流电池存在旁路电流损耗大、能量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液流框组件和液流电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液流电池存在旁路电流损耗大、能量效率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流框组件,包括多个叠置的本体,每个本体均具有流道段,多个本体的流道段依次首尾相连通形成流道。进一步地,本体包括:第一本体,第一本体具有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第一导流槽和用于容纳电极的第一反应开孔,第一导流槽的第一端与第一进液口或第一出液口连通;第二本体,第一本体具有第一导流槽的一侧朝向第二本体设置,第二本体具有第二导流槽和用于容纳电极的第二反应开孔,第二反应开孔与第一反应开孔连通且对应设置,第二导流槽与第二反应开孔连通,且第二导流槽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导液孔,第一导液孔与第一导流槽的第二端连通,第二本体具有第二导流槽的一侧背向第一本体设置,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之间形成流道。进一步地,第二本体具有:第二进液口,第二进液口与第一进液口连通且对应设置;第二出液口,第二出液口与第一出液口连通且对应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导流槽和/或第二导流槽为蛇形导流槽。进一步地,液流框组件还包括挡块,挡块为多个,多个挡块间隔排列设置在第二导流槽与第二反应开孔连通的开口处,相邻两个挡块之间形成电解液分配沟槽,第二导流槽通过电解液分配沟槽与第二反应开孔连通。进一步地,第二导流槽与第二反应开孔连通的开口的长度等于第二反应开孔的宽度。进一步地,液流框组件还包括第三本体,第三本体设置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第三本体具有:用于容纳电极的第三反应开孔,第三反应开孔与第一反应开孔连通且对应设置;第三导流槽,第三本体具有第三导流槽的一侧朝向第二本体设置,第三导流槽的第一端具有第二导液孔,第二导液孔与第一导流槽的第二端连通且对应设置,第三导流槽的第二端与第二本体的第一导液孔连通且对应设置,第一导流槽、第二导流槽和第三导流槽之间形成流道。进一步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是耐酸的绝缘材料制成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流电池,包括电极、离子交换膜和液流框组件,电极和液流框组件与离子交换膜贴合设置,液流框组件是上述的液流框组件。进一步地,液流电池还包括第一密封垫片,第一密封垫片设置在液流框组件的相邻两个本体之间。本专利技术中的液流框组件包括多个叠置的本体,每个所述本体均具有流道段,多个本体的流道段依次首尾相连通形成流道。由于相叠置的多个本体上的流道段依次首尾相连通形成流道,因而电解液由主管道流入液流框组件后,需要依次流经多个流道段后再与电极反应,从而增加了电解液的液流路径,进而降低了旁路电流,提高了液流电池系统的电流效率。同时,本专利技术中的液流框组件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特点。【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液流框组件的第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液流框组件的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液流框组件的第三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液流框组件中电解液的流动方向示意图;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一密封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二密封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液流电池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以及图8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液流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10、第一本体;11、第一进液口 ;12、第一出液口 ;13、第一导流槽;14、第一反应开孔;20、第二本体;21、第二反应开孔;22、第二导流槽;22a、第一导液孔;23、第二进液口 ;24、第二出液口 ;30、挡块;31、电解液分配沟槽;40、第三本体;41、第三反应开孔;42、第三导流槽;42a、第二导液孔;43、第三进液口 ;44、第三出液口 ;50、电极;60、离子交换膜;70、第一密封垫片;71、第一避让孔;80、第二密封垫片;81、第四进液口 ;82、第四出液口 ;83、第二避让孔;90、双极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流框组件。如图1至图4所示,液流框组件包括多个叠置的本体,每个所述本体均具有流道段,多个本体的流道段依次首尾相连通形成流道。由于相叠置的多个本体上的流道段依次首尾相连通形成流道,因而电解液由主管道流入液流框组件后,需要依次流经多个流道段后再与电极反应,从而增加了电解液的液流路径,进而降低了旁路电流,提高了液流电池系统的电流效率。同时,本专利技术中的液流框组件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特点。如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本体包括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第一本体10具有第一进液口 11、第一出液口 12、第一导流槽13和用于容纳电极50的第一反应开孔14,第一导流槽13的第一端与第一进液口 11或第一出液口 12连通;第一本体10具有第一导流槽13的一侧朝向第二本体20设置,第二本体20具有第二导流槽22和用于容纳电极50的第二反应开孔21,第二反应开孔21与第一反应开孔14连通且对应设置,第二导流槽22与第二反应开孔21连通,且第二导流槽22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导液孔22a,第一导液孔22a与第一导流槽13的第二端连通,第二本体20具有第二导流槽22的一侧背向第一本体10设置,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2之间形成流道。使用本专利技术中的液流框组件时,电解液由主管道依次通过第一进液口 11、第一导流槽13、第一导液孔22a、第二导流槽22流入第二反应开孔21内,由于增加了电解液由主管道至第二反应开孔21之间的液流路径,因而降低了旁路电流,提高了液流电池系统的电流效率。同时,本专利技术中的液流框组件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特点。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本体20具有第二进液口 23和第二出液口 24,第二进液口 23与第一进液口 11连通且对应设置,第二出液口 24与第一出液口 12连通且对应设置。由于第二进液口 23与第一进液口 11连通且对应设置,因而电解液通过主管道依次在第一进液口 U、第二进液口 23内流动,从而使得电解液可以均匀分布到多个液流电池的液流框组件内,以保证多个液流电池可以同时发生反应,保证了液流电池堆的供电可靠性。由于第二出液口 24与第一出液口 12连通且对应设置,因而使得电解液经由第二出液口 24、第一出液口 12流向主管道,从而保证电解液能够循环流动,保证了液流框组件的使用可靠性。优选地,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一导流槽13和/或第二导流槽22为蛇形导流槽。由于第一导流槽13和/或第二导流槽22为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流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叠置的本体,每个所述本体均具有流道段,多个所述本体的所述流道段依次首尾相连通形成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流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叠置的本体,每个所述本体均具有流道段,多个所述本体的所述流道段依次首尾相连通形成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 第一本体(10),所述第一本体(10)具有第一进液口(11)、第一出液口(12)、第一导流槽(13)和用于容纳电极(50)的第一反应开孔(14),所述第一导流槽(1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液口(11)或所述第一出液口(12)连通; 第二本体(20),所述第一本体(10)具有所述第一导流槽(13)的一侧朝向所述第二本体(20)设置,所述第二本体(20)具有第二导流槽(22)和用于容纳所述电极(50)的第二反应开孔(21),所述第二反应开孔(21)与所述第一反应开孔(14)连通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导流槽(22)与所述第二反应开孔(21)连通,且所述第二导流槽(22)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导液孔(22a),所述第一导液孔(22a)与所述第一导流槽(13)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本体(20)具有所述第二导流槽(22)的一侧背向所述第一本体(10)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槽(13)和所述第二导流槽(22)之间形成所述流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流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20)具有: 第二进液口(23),所述第二进液口(23)与所述第一进液口(11)连通且对应设置; 第二出液口(24),所述第二出液口(24)与所述第一出液口(12)连通且对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流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槽(13)和/或所述第二导流槽(22)为蛇形导流槽。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流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流框组件还包括挡块(30),所述挡块(30)为多个,多个所述挡块(30)间隔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流槽(22)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聪,汤浩,宋彦彬,李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