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及其触控电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80957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8 0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其触控电极结构,包括至少一第一轴向电极、至少一第二轴向电极及至少一绝缘块。第二轴向电极与第一轴向电极交错排列。绝缘块设置于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二轴向电极之间以使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二轴向电极相互电性绝缘。其中绝缘块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与所述表面相连接的弧形侧面,并且弧形侧面与所述表面相连接所形成的一边缘线为一非直线形状。藉此,使得绝缘块在同一侧的弧形侧面的反射光线沿不同方向反射而发散,达到降低绝缘块边缘可见度的效果。(*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面板及其触控电极结构
本技术涉及触控领域,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及其触控电极结构。
技术介绍
图1为习知触控面板上视图。如图1所示,触控面板I包含有一基板10,基板10上形成有复数条沿一第一方向(例如为Y轴)平行排列的第一轴向电极20,与复数条沿一第二方向(例如为X轴)平行排列的第二轴向电极30,每一条第一轴向电极20皆由复数个第一导电单元22电性连接所组成,每一条第二轴向电极30皆由复数个第二导电单元32电性连接所组成,且第一轴向电极20与第二轴向电极30在交叉处设置有一绝缘块40,使得第一轴向电极20与第二轴向电极30之间互相电性绝缘。然而,绝缘块40 —般由溅镀、曝光及微影蚀刻等制程来独立形成于第一轴向电极20及第二轴向电极30之外,块状的绝缘块40在受到光线照射时,绝缘块40的边缘容易产生反射光线,进而造成绝缘块40的边缘容易可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通过改变绝缘块的形状设计,以使得绝缘块边缘可见度降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包含有至少一第一轴向电极、至少一第二轴向电极及至少一绝缘块。第二轴向电极与第一轴向电极交错排列。绝缘块设置于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二轴向电极之间以使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二轴向电极相互电性绝缘。其中绝缘块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与所述表面相连接的弧形侧面,并且弧形侧面与所述表面相连接所形成的一边缘线为一非直线形状。本技术实施例另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含有一基板及前述触控电极结构,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基板上。本技术提供的触控面板及其触控电极结构,将绝缘块的弧形侧面的边缘线设计为非直线形状,使得绝缘块在同一侧的弧形侧面的反射光线沿不同方向反射而发散,从而减小绝缘块在同一侧的弧形侧面沿同一方向反射光线的数量及强度,达到降低绝缘块边缘可见度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局部上视示意图。图3为图2触控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图。图4为图2中绝缘块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图2绝缘块的弧形侧面受到光线照射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态样绝缘块的上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态样绝缘块的上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I触控面板10 基板20第一轴向电极22第一导电单元30第二轴向电极32第二导电单元40绝缘块101触控面板110 基板112触控电极结构120第一轴向电极122第一导电单元124 第一导线130第二轴向电极132第二导电单元134 第二导线140绝缘块140’ 绝缘块140’’ 绝缘块141 表面142 表面143弧形侧面144边缘线144’ 边缘线144’’ 边缘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为了方便说明,本技术之各图式仅为示意以更容易了解本技术,其详细的比例可依照设计的需求进行调整。在文中所描述对于图形中相对元件之上下关系,在本领域之人皆应能理解其系指物件之相对位置而言,因此皆可以翻转而呈现相同之构件,此皆应同属本说明书所揭露之范围,在此容先叙明。请同时参考图2至图4,图2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局部上视示意图,图3为图2触控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图,图4为图2中绝缘块的立体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1包含有一基板110及一触控电极结构112,其中,触控电极结构112形成于基板110上。在实际设计上,基板110可例如是经过一强化制程而形成一强化基板,让基板110除了可作为触控电极结构112的承载板之外,更可作为触摸物体触碰的盖板,并且对于触控电极结构112具有保护作用。触控电极结构112包含有至少一第一轴向电极120、至少一第二轴向电极130及至少一绝缘块140。其中第一轴向电极120与第二轴向电极130交错排列,较佳是分别沿Y轴方向及X轴方向相互垂直交错。第一轴向电极120包含有复数个第一导电单元122以及复数个第一导线124,每一第一导线124电性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导电单元122。第二轴向电极130包含有复数个第二导电单元32及复数个第二导线134,每一第二导线134电性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导电单元132。绝缘块140设置于第一轴向电极120与第二轴向电极130之间,也即绝缘块140设置于第一轴向电极120的第一导线124与第二轴向电极130的第二导线134之间所构成的交叉处,以使第一轴向电极120与第二轴向电极130相互电性绝缘。绝缘块140具有一表面141 (如上表面)及至少一与所述表面141相连接的弧形侧面143,其中弧形侧面143与所述表面141相连接所形成的一边缘线144为一非直线形状。在实际设计上,所述非直线形状可以包括弧状、锯齿状、凹凸状、波浪状及其他弯曲形状的任一或组合,并且若所述非直线形状采用弧状设计时,更可以是呈现出外凸曲线或内凹曲线的线型。图4之实施例中的绝缘块140的边缘线144是以外凸曲线的弧状来举例呈现,换言之,本实施例的绝缘块140的弧形侧面143整体呈现出球面的态样。藉此,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101可达到的效果如图5所示,其为图4绝缘块的其中一弧形侧面受到光线照射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示意图。当外部入射光线L入射至绝缘块140任一侧的弧形侧面143时,由于弧形侧面143与表面141相连接的边缘线144设计为非直线形状,使得入射光线L射入至同一侧的弧形侧面143时将产生不同方向的反射光线L’,即反射光线L’会沿不同方向反射而发散,从而减少绝缘块140在同一侧弧形侧面143沿同一方向的反射光线L’的数量及强度,使得绝缘块140边缘的可见度降低。请再参考图3和图4,绝缘块140还包括一与表面141相对设置且与弧形侧面143相连接的表面142 (如下表面)。在架构上,表面142相较于表面141更靠近基板110,换言之,绝缘块140的表面142可直接接触基板110设置有触控电极结构112的表面及部分的触控电极结构112,而绝缘块140的表面141则相对远离基板110。如此,绝缘块140整体呈现类似圆台的形状,并且绝缘块140的表面142的涵盖范围大于绝缘块140的表面141的涵盖范围,藉以呈现出上窄下宽的圆台形状。补充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绝缘块140的表面142是部分形成在基板110上且部分形成在触控电极结构112上,使得绝缘块140的表面142并非为全平面表面,因此实际设计是以绝缘块140的表面142的投影面积大于绝缘块140的表面141的面积来计算。此外,本实施例中绘示的第一轴向电极120、第二轴向电极130及绝缘块140的数量均为一个,但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轴向电极120、第二轴向电极130及绝缘块140的数量可以是复数个,当数量为复数个时,复数条第一轴向电极120沿一轴向平行且间隔排列,复数条第二轴向电极130沿另一轴向平行且间隔排列。再者,第一导电单元122与第二导电单元132大致可以呈菱形、六角形、三角形、雪花形状,但当然可根据具体要求而设计,并不以此为限。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轴向电极120及第二轴向电极130可分别为长条状或其他形状。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1还可包括一保护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至少一第一轴向电极;至少一第二轴向电极,与该第一轴向电极交错排列;以及至少一绝缘块,设置于该第一轴向电极与该第二轴向电极之间以使该第一轴向电极与该第二轴向电极相互电性绝缘,其中该绝缘块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与该表面相连接的弧形侧面,并且该弧形侧面与该表面相连接所形成的一边缘线为一非直线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至少一第一轴向电极; 至少一第二轴向电极,与该第一轴向电极交错排列;以及 至少一绝缘块,设置于该第一轴向电极与该第二轴向电极之间以使该第一轴向电极与该第二轴向电极相互电性绝缘,其中该绝缘块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与该表面相连接的弧形侧面,并且该弧形侧面与该表面相连接所形成的一边缘线为一非直线形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非直线形状包括弧状、锯齿状、凹凸状及波浪状的任一或组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弧状为呈现出外凸曲线或内凹曲线的线型。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轴向电极、该第二轴向电极的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轴向电极包含有复数个第一导电单元及复数个第一导线,每一第一导线电性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导电单元,该第二轴向电极包含有复数个第二导电单元及复数个第二导线,每一第二导线电性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导电单元。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导电单兀、该些第一导线及该些第二导电单元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贺勋江耀诚冯风辉许贤斌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