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管出口连接结构以及混凝土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78643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7 1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S管出口连接结构,包括出口管(1)、轴承座(4)和S管阀(6),所述S管阀(6)套装在所述轴承座(4)内,其中,所述出口管(1)与所述轴承座(4)通过连接件(2)连接,并且所述S管阀(6)与所述出口管(1)对接,其中所述S管出口连接结构还包括耐磨装置,该耐磨装置至少设置在所述轴承座(4)和所述S管阀(6)之间。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泵。由于使轴承座与出口管连接,并且使用耐磨装置替代了出料口来保护轴承座,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S管出口连接结构结构简单、安装更加方便,并且节省了安装空间。(*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S管出口连接结构以及混凝土泵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S管出口连接结构以及包括该S管出口连接结构的混凝土泵。
技术介绍
混凝土泵在泵送过程中为了实现连续泵送,需采用分配阀实现转向,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在转向过程中分配阀中的S管阀6绕中心线转动;同时S管阀6还必须与出口管I对接起来。目前广泛采用的连接方式是用轴承座4将S管固定在料斗上,并支承S管阀6的转动;同时在轴承座4与出口管I之间加装出料口 3以连接S管阀6与出口管I并且保护轴承座4。轴承座4与出料口 3 —起固定在料斗5上,S管阀6可在轴承座4中旋转。泵送过程中,高压混凝土充满于S管阀6、出料口 3与出口管I中,如此一来,在高压状态下,混凝土浆很容易渗入S管阀6与出料口 3,以及出料口 3与出口管I之间的间隙,从而会导致这些零件的接口处的磨损,因此,出料口 3为易损件。此外,如果没有出料口 3,高压混凝土浆还会直接进入轴承座4,磨损轴承座4以及轴承,因此出料口 3还起到了保护轴承座4与轴承的作用。并且,为了使出料口 3与轴承座4连接,还需要增加螺钉、法兰等连接件,这无疑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并使得整体结构重量较重、且安装不便。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S管出口连接结构,以克服或缓解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S管出口连接结构。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泵,该混凝土泵使用本技术提供的S管出口连接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S管出口连接结构,包括出口管、轴承座和S管阀,所述S管阀套装在所述轴承座内,其中,所述出口管与所述轴承座通过连接件连接,并且所述S管阀与所述出口管对接,其中所述S管出口连接结构还包括耐磨装置,该耐磨装置至少设置在所述轴承座和所述S管阀之间。优选地,所述S管阀包括S管阀出口端,所述出口管包括出口管入口端,所述S管阀出口端与所述出口管入口端对接,所述耐磨装置还设置在所述S管阀出口端与所述出口管入口端之间。优选地,所述S管阀出口端、出口管入口端以及轴承座的靠近所述出口管入口端的一端均开设有槽部,所述耐磨装置安装在所述槽部内。优选地,所述耐磨装置包括第一耐磨套、第二耐磨套和第三耐磨套,且所述第一耐磨套、第二耐磨套和第三耐磨套分别安装于所述出口管入口端的槽部、所述轴承座的槽部和所述S管阀出口端的槽部。优选地,所述第二耐磨套与所述第三耐磨套之间具有第一密封圈。优选地,所述第二耐磨套与所述轴承座之间具有第二密封圈。优选地,所述出口管与所述轴承座连接形成接触面,且所述出口管和/或所述轴承座在所述接触面上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具有第三密封圈。优选地,所述出口管与所述S管阀的对接处具有间隙。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管卡。在上述S管出口连接结构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混凝土泵,包括料斗,其中,所述料斗连接于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S管出口连接结构。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使轴承座与出口管连接,并且使用耐磨装置替代了出料口来保护轴承座,因此,本技术提供的S管出口连接结构结构简单、安装更加方便,并且节省了安装空间,这样,既很好地控制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工人的安装效率。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S管出口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S管出口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I处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I出口管2连接件3出料口4轴承座5料斗6 S管阀7第一耐磨套8第二耐磨套9第三耐磨套10第一密封圈11出口管入口端12第二密封圈13第三密封圈61 S管阀出口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S管出口连接结构,包括出口管1、轴承座4和S管阀6,S管阀6套装在轴承座4内,其中,出口管I与轴承座4通过连接件2连接,并且S管阀6与出口管I对接以使高压混凝土流能够顺利地流经S管阀6和出口管1,其中S管出口连接结构还包括耐磨装置,该耐磨装置至少设置在轴承座4和S管阀6之间,这样能够防止混凝土浆进入轴承座4。其中,连接件2优选为管卡,通过管卡直接连接出口管I与轴承座4,从而使得安装与拆卸简洁方便,且本技术不限于此,能实现相同或相似技术效果的各种连接方式(例如采用法兰连接)都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上所述,由于使轴承座4与出口管连接,并且使用耐磨装置替代了出料口来保护轴承座4,因此,本技术提供的S管出口连接结构结构简单、安装更加方便,并且节省了安装空间,这样,既很好地控制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工人的安装效率。再者,耐磨装置可以采用耐磨性优良的特种材料制造,可以大幅度提高使用寿命、减少易损件的更换频率。具体地,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S管阀6包括S管阀出口端61,出口管I包括出口管入口端11,S管阀出口端61与所述出口管入口端11对接,为了防止混凝土浆磨损出口管I与轴承座4的连接处以及出口管I与S管阀6的对接处,耐磨装置还可以设置在S管阀出口端61与出口管入口端11之间。如图2所示,S管阀出口端61、出口管入口端11以及轴承座4的靠近出口管入口端11的一端均开设有槽部,耐磨装置安装在槽部内,这样,由于凹槽开设在S管阀出口端61、出口管入口端11以及轴承座4自身的结构上,从而使耐磨装置分别与S管阀出口端61、出口管入口端11以及轴承座4集成为一体,因此节省了空间,使得S管出口连接结构更加紧凑,此外,耐磨装置还具有体积小、成本低、重量轻、安装简便的优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耐磨装置显然不限于安装在槽部内的形式,也就是说,只要设置了具有上述类似功能的耐磨装置,而不管其通过何种结构安装,都应视为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参见图3,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耐磨装置包括第一耐磨套7、第二耐磨套8和第三耐磨套9,且第一耐磨套7、第二耐磨套8和第三耐磨套9分别安装于出口管入口端11的槽部、轴承座4的槽部和S管阀出口端61的槽部,这样,第一耐磨套7、第二耐磨套8和第三耐磨套9三者相互配合共同实现了对出口管1、轴承座4和S管阀中的任意两者之间的接口之处的保护。此外,仍参见图3,为了有效阻止混凝土浆通过第二耐磨套8与S管阀6之间的间隙以及与轴承座4之间的间隙进入轴承座4,第二耐磨套8与第三耐磨套9之间可以具有第一密封圈10,第二耐磨套8与轴承座4之间可以具有第二密封圈12。其中,第一密封圈10具有对折的双层式结构(见图3),这极大地提高了密封性能,并且,第二耐磨套8上具有容纳第一密封圈10的凹部,这无疑使得结构更为紧凑,空间布置更加合理,且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设置不应局限于第二耐磨套8和第一密封圈10,只要结构合理并且满足了耐磨和密封的需要,其他耐磨套和密封圈同样可以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设计,这些设计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此外,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S管出口连接结构,包括出口管(1)、轴承座(4)和S管阀(6),所述S管阀(6)套装在所述轴承座(4)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1)与所述轴承座(4)通过连接件(2)连接,并且所述S管阀(6)与所述出口管(1)对接,其中所述S管出口连接结构还包括耐磨装置,该耐磨装置至少设置在所述轴承座(4)和所述S管阀(6)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S管出口连接结构,包括出口管(I)、轴承座(4)和S管阀(6),所述S管阀(6)套装在所述轴承座(4)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I)与所述轴承座(4)通过连接件(2)连接,并且所述S管阀(6)与所述出口管(I)对接,其中所述S管出口连接结构还包括耐磨装置,该耐磨装置至少设置在所述轴承座(4)和所述S管阀(6)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管出口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S管阀(6)包括S管阀出口端(61 ),所述出口管(I)包括出口管入口端(11 ),所述S管阀出口端(61)与所述出口管入口端(11)对接,所述耐磨装置还设置在所述S管阀出口端(61)与所述出口管入口端(11)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S管出口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S管阀出口端(61)、出口管入口端(11)以及轴承座(4)的靠近所述出口管入口端(11)的一端均开设有槽部,所述耐磨装置安装在所述槽部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S管出口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装置包括第一耐磨套(7)、第二耐磨套(8)和第三耐磨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晨鹏樊兴胜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