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鞋底以及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70963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6 0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震鞋底,包括上底和下底,所述下底包括与上底相接触的上表面、以及与地面相接触的下表面,所述上底和下底之间、以及所述下底下表面都设置有凸出的具有减震作用的减震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减震鞋底的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减震鞋底制鞋工艺成本高,工艺复杂,以及不能根据脚部受力情况自行调节减震性能的问题,能够根据脚的不同部位,不同的运动类型以及不同的受力方向自行调节减震性能,在脚部与地面任何角度受力时都能缓冲压力,达到减震的效果,且制鞋成本低,工艺简单。(*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鞋底以及鞋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震鞋底以及包括该减震鞋底的鞋。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日常必需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鞋是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鞋底的功能直接影响人们运动过程中的舒适度。为了吸收运动对脚部的冲击力,提高舒适度并减轻疲劳感,越来越多种类的减震鞋便应运而生,但减震鞋的结构不同,其减震效果各异。减震鞋多通过在鞋底设置减震结构来实现减震效果,以下称具有减震效果的鞋底为减震鞋底。减震鞋底从上到下依次包括上底、中底、以及下底,或者包括上底和下底。现有的一种减震鞋底采用具有优良减震性能材料制成中底,利用中底的减震性能缓解地面冲击力对足部的损害。此种减震鞋底可以起到减震效果,但也存在着问题:仅仅依靠中底采用的减震材料并不足以达到理想的减震效果。为了加强鞋底的减震效果以提高舒适度,势必要增加中底厚度,导致制鞋工艺成本增加,同时也会使得鞋底更加笨重,不利于运动,且不能根据脚部受力情况自行调节减震性能。另一种减震鞋底是通过在中底或者下底中设置弹性气囊,利用弹性气囊的弹性来提高鞋底的减震性能。但是,此种在鞋底设置弹性气囊的技术无疑会增加制鞋工艺成本,而且会增加制鞋工艺的复杂性。可见,现有技术尚未能提供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加工,使用方便,并且能根据脚部受力情况自行调节减震性能的鞋底以及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震鞋底以及包括该减震鞋底的鞋,能够根据脚部受力情况自行调节减震性能,且生产工艺简单,易于加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减震鞋底,包括上底和下底,所述下底包括与上底相接触的上表面、以及与地面相接触的下表面,所述上底和下底之间、以及所述下底下表面都设置有凸出的具有减震作用的减震单元。优选的,所述减震单元包括两个以上第一减震柱和两个以上第二减震柱,且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减震柱固定设置于所述上底下表面和下底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二减震柱固定设置于所述下底下表面,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在下底上下表面相对设置且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柱在所述上底下表面上分布成多圈与上底外轮廓形状相似的封闭图形,无法构成封闭图形的第一减震柱均匀分布于最内圈的封闭图形内,其中,相邻的第一减震柱的外侧壁最短间距范围为5-12mm。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柱分别沿上底下表面的长度和宽度方向等间隔分布,其中,在长度方向上,相邻两个第一减震柱的外侧壁最短间距范围为7-12mm;在宽度方向上,相邻两个第一减震柱的外侧壁最短间距范围为5-12mm。优选的,所述下底厚度范围为3_5mm ;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均为圆柱体形状,圆柱体的高度范围为7-15mm,直径范围为8_35mm。优选的,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内部中空,侧壁厚度范围均为2_3mm。优选的,所述上底和下底均采用高弹性橡胶;第一减震柱采用MD或高弹性橡胶,第二减震柱采用高弹性橡胶。优选的,上底、第一减震柱、下底、以及第二减震柱之间均通过胶水依次粘结固定,或者一体成型。优选的,所述上底在其长度方向上两端低、中部向上隆起成拱形,所述下底上下表面为平面,所述下底的表面面积不小于上底的表面面积。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鞋,包括鞋帮和上述的减震鞋底。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本技术一种减震鞋底,能够根据脚的不同部位,不同的运动类型以及不同的受力方向自行调节减震性能,在脚部与地面任何角度受力时都能缓冲压力,达到减震的效果,以满足各种不同运动的需求,并且鞋底设计合理,易于加工,使用方便,节约资源,经久耐用,制作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减震鞋底实施例1中的上底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减震鞋底实施例1中的下底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减震鞋底实施例1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减震鞋底实施例1的仰视图;图5是本技术减震鞋底实施例1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减震鞋底实施例1中的上底的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减震鞋底实施例1中的下底的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减震鞋底实施例1的立体图;图9是本技术减震鞋底实施例2中的上底的主视图;图10是本技术减震鞋底实施例2中的下底的主视图;图11是本技术减震鞋底实施例2的仰视图。图中:1-上底;2-下底;3_第一减震柱;4_第二减震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减震鞋底实施例1参照图f 8,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减震鞋底,包括上底I和下底2,下底2包括与上底I相接触的上表面、以及与地面相接触的下表面,上底I和下底2之间、以及下底2下表面都设置有凸出的具有减震作用的减震单元。本实施例中,下底的表面面积不小于上底的表面面积。下底厚度范围为3_5mm。上底和下底均采用高弹性橡胶制成。上底包括前脚掌部、足弓部、以及后跟部,其中,前脚掌部位向上微翘,下底的上下表面均为平面。减震单元包括两个以上第一减震柱3和两个以上第二减震柱4,且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的数量相同。第一减震柱3固定设置于上底I下表面和下底2上表面之间,第二减震柱4固定设置于下底2下表面,第一减震柱3和第二减震柱4在下底2上下表面相对设置且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柱3在上底I下表面上分布成多圈与上底外轮廓形状相似的封闭图形,无法构成封闭图形的第一减震柱均匀分布于最内圈的封闭图形内,其中,相邻的第一减震柱的外侧壁最短间距范围为5-12_。图4示出了第一减震柱3在上底I下表面的一种排布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上底下表面上设置的第一减震柱的数目为58个,其中的54个第一减震柱分布成两圈与上底外轮廓形状相似的封闭图形,剩余的4个均匀分布于最内圈的封闭图形内。当然上述仅为其中一种排布方式,而在实际制鞋工艺中,第一减震柱的数目和排布方式会因应鞋子的尺寸和形状而变化,而不限于上述数目和排布方式。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均为圆柱体形状,以简化制鞋工艺并降低制鞋成本。其中,圆柱体的高度范围为7-15mm,直径范围为8-35mm。当然在实际制鞋工艺中,圆柱体的高度和上下表面的直径尺寸会因应鞋底的大小而变化。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柱采用MD或高弹性橡胶制成,第二减震柱采用高弹性橡胶制成。MD为一种常见的制鞋材料,是用加热压缩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发泡制成的混合物质,特点是质轻,弹性及抗震性能好。当然在实际制鞋工艺中,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的材料并不仅限于此,其它具有良好减震效果的材料也可采用。在实际制鞋工艺中,优选的,上底和第一减震柱、第一减震柱和下底、以及下底和第二减震柱之间均通过胶水依次粘结固定。为了简化制鞋工艺并降低制鞋成本,上底、第一减震柱、下底和第二减震柱可一体成型。本实施例提供的减震鞋底由于上底和下底之间、以及下底的下表面上分别均匀分布有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能够根据脚的不同部位、不同的运动类型、以及不同的受力方向自行调节减震性能。具体来说,当人在运动时,不管是前脚掌先落地、后脚跟先落地,还是前脚掌和后脚跟同时落地,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均能缓解运动对脚的各个部位的冲击,达到减震效果。另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震鞋底,包括上底和下底,所述下底包括与所述上底相接触的上表面、以及与地面相接触的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和所述下底之间、以及所述下底下表面都设置有凸出的具有减震作用的减震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鞋底,包括上底和下底,所述下底包括与所述上底相接触的上表面、以及与地面相接触的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和所述下底之间、以及所述下底下表面都设置有凸出的具有减震作用的减震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单元包括两个以上第一减震柱和两个以上第二减震柱,且所述第一减震柱和所述第二减震柱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减震柱固定设置于所述上底下表面和所述下底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二减震柱固定设置于所述下底下表面,所述第一减震柱和所述第二减震柱在所述下底上下表面相对设置且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柱在所述上底下表面上分布成多圈与所述上底外轮廓形状相似的封闭图形,无法构成封闭图形的所述第一减震柱均匀分布于最内圈的封闭图形内,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减震柱的外侧壁最短间距范围为 5_12mm0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柱分别沿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思恩丁思博郑荣大黄雪琼余常彬郑艺文
申请(专利权)人: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