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42352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7 06:12
第一电动机用冷却流路(120A)及第一电动机用润滑流路(121A)从电动液压泵(70)经由比第一电动机(2A)的一端(E1)靠外侧的位置而向第一电动机(2A)的被冷却润滑部(A1、A2)供给油。而且,第二电动机用冷却流路(120B)及第二电动机用润滑流路(121B)从电动液压泵(70)经由比第二电动机(2B)的另一端(E2)靠外侧的位置而向第二电动机(2B)的被冷却润滑部(B1、B2)供给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驱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驱动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进行电动机的冷却、润滑、变速器的冷却、润滑中的至少一个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以往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电动车辆中,公开了有如下这样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在左右具备一对电动机,且在上述电动机之间具备机械式液压泵,向驱动轴内的油路供给油来对转矩传递系统进行润滑,而且,通过另行设置的电动式液压泵,对行驶用马达进行冷却。该机械式液压泵通过壳体的隔壁和泵罩来构成收容旋转体的泵室,并通过对电动机进行驱动而旋转。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098417号公报专利技术的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电动车辆中,由于来自机械式液压泵的油直接向驱动轴内的油路供给,因此油的散热不足而需要另行设置油冷却器等对策。而且,关于电动式液压泵,未记载具体的配置,并且,将使用冷却器冷却后的油向行驶用马达供给。另外,机械式液压泵的泵室由壳体的隔壁和泵罩构成,因此在泵的组装作业性上还有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紧凑的结构能够充分地进行液状介质的散热,从而能够适当地将液状介质冷却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I),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2A、2B),它们相互排列配置;液状介质供给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液压泵70),其在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的排列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电动机的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相反侧的端部即一端(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一端El)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与所述第一电动机相反侧的端部即另一端(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另一端E2)之间,来向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的各自的被冷却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被冷却部Al、BI)和被润滑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被润滑部A2、B2)中的至少一方即各被冷却润滑部供给液状介质;第一冷却润滑流路(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电动机用冷却流路120A、第一电动机用润滑流路121A),其从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经由比所述第一电动机的一端靠外侧的位置而向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被冷却润滑部供给所述液状介质;以及第二冷却润滑流路(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二电动机用冷却流路120B、第二电动机用润滑流路121B),其从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经由比所述第二电动机的另一端靠外侧的位置而向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被冷却润滑部供给所述液状介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所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配置在与假想平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假想平面P)交叉的位置,该假想平面与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的排列方向正交,且位于距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等距离的位置。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以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具有同一半径,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呈镜面对称地配置。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以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还具备收容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的壳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壳体11),所述第一冷却润滑流路及第二冷却润滑流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壳体。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以第四方面所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润滑流路及第二冷却润滑流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前方铅垂油路109、前方水平油路110AU10B)由所述壳体的朝向车辆前方的外壁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外壁面11A1、11B1、11M1)形成。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以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由与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不同的其他的电动机(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另一电动机90)驱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面以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机驱动车辆的左车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左后轮LWr),所述第二电动机驱动车辆的右车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右后轮RWr)。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面以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壳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壳体11),该壳体收容所述第一电动机,且具有贮存所述液状介质的贮存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过滤器收容室105)和所述第一冷却润滑流路,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将从所述贮存部吸入的液状介质喷出并经由所述第一冷却润滑流路向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被冷却润滑部供给,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还具有不同体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盖构件72),该不同体构件以可装拆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且配置有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所述壳体具备朝向外侧开口的开口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前方开口部105a),在将所述壳体上形成的不同体构件固定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盖构件固定部105b)和所述不同体构件上形成的壳体固定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壳体固定部72a)固定后的安装状态下,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由所述不同体构件闭塞,并且在所述不同体构件上形成的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的喷出侧流路(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油喷出路95)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冷却润滑流路连接。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九方面以第八方面所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喷出侧流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润滑流路的连接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出口管97b与冷却/润滑用端口 108b的连接部)位于比所述开口部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十方面以第八或第九方面所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与所述贮存部重叠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不同体构件构成所述贮存部的壁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十一方面以第九或第十方面所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在安装方向上设置在比所述壳体的不同体构件固定部向所述壳体的内侧分离的位置,在所述安装方向上,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不同体构件固定部之间的分离空间(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分离空间D)内配设有在所述第一冷却润滑流路中安装的对流路进行切换的阀机构(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低压油路切换阀73、制动油路切换阀74、溢流阀84)。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十二方面以第八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贮存部与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连通的吸入侧流路(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油吸入路94)比所述不同体构件的壳体固定部向壳体侧延伸,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吸入侧流路的吸入口位于所述贮存部内。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十三方面以第八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贮存部与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连通的吸入侧流路由所述不同体构件形成。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十四方面以第十三方面所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贮存部与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连通的吸入侧流路由所述不同体构件和以可装拆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不同体构件的其他的不同体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过滤器71)形成,所述其他的不同体构件仅固定于所述不同体构件。另外,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它们相互排列配置;液状介质供给装置,其在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的排列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电动机的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相反侧的端部即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与所述第一电动机相反侧的端部即另一端之间,来向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的各自的被冷却部和被润滑部中的至少一方即各被冷却润滑部供给液状介质;第一冷却润滑流路,其从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经由比所述第一电动机的一端靠外侧的位置而向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被冷却润滑部供给所述液状介质;以及第二冷却润滑流路,其从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经由比所述第二电动机的另一端靠外侧的位置而向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被冷却润滑部供给所述液状介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6.07 JP 2011-127533;2011.06.28 JP 2011-1432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它们相互排列配置; 液状介质供给装置,其在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的排列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电动机的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相反侧的端部即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与所述第一电动机相反侧的端部即另一端之间,来向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的各自的被冷却部和被润滑部中的至少一方即各被冷却润滑部供给液状介质; 第一冷却润滑流路,其从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经由比所述第一电动机的一端靠外侧的位置而向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被冷却润滑部供给所述液状介质;以及 第二冷却润滑流路,其从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经由比所述第二电动机的另一端靠外侧的位置而向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被冷却润滑部供给所述液状介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配置在与假想平面交叉的位置,该假想平面与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的排列方向正交,且位于距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等距离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具有同一半径, 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呈镜面对称地配置。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还具备收容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的壳体, 所述第一冷却润滑流路及第二冷却润滑流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壳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润滑流路及第二冷却润滑流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壳体的朝向车辆前方的外壁面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由与所述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不同的其他的电动机驱动。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动机驱动车辆的左车轮, 所述第二电动机驱动车辆的右车轮。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壳体,该壳体收容所述第一电动机,且具有贮存所述液状介质的贮存部和所述第一冷却润滑流路, 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将从所述贮存部吸入的液状介质喷出并经由所述第一冷却润滑流路向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被冷却润滑部供给,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还具有不同体构件,该不同体构件以可装拆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且配置有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 所述壳体具备朝向外侧开口的开口部, 在将所述壳体上形成的不同体构件固定部和所述不同体构件上形成的壳体固定部固定后的安装状态下,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由所述不同体构件闭塞,并且在所述不同体构件上形成的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的喷出侧流路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冷却润滑流路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喷出侧流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润滑流路的连接部位于比所述开口部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与所述贮存部重叠的位置,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不同体构件构成所述贮存部的壁面。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在安装方向上设置在比所述壳体的不同体构件固定部向所述壳体的内侧分尚的位置, 在所述安装方向上,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不同体构件固定部之间的分离空间内配设有在所述第一冷却润滑流路中安装的对流路进行切换的阀机构。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贮存部与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连通的吸入侧流路比所述不同体构件的壳体固定部向壳体侧延伸,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吸入侧流路的吸入口位于所述贮存部内。13.根据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贮存部与所述液状介 质供给装置连通的吸入侧流路由所述不同体构件形成。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贮存部与所述液状介质供给装置连通的吸入侧流路由所述不同体构件和以可装拆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不同体构件的其他的不同体构件形成, 所述其他的不同体构件仅固定于所述不同体构件。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侧流路以收纳在所述不同体构件的壳体固定部的外缘平行投影内的方式形成。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入侧流路中配设有对所述液状介质进行过滤的过滤构件。17.根据权利要求8~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星野谷武大礒桂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