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42334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7 06:09
一种充电装置,具备:被固定于固定对象物的固定部件(43);充电电缆单元,其包括电缆、连接于电缆且与在车辆上设置的充电部连接的连接部、对向充电部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和收纳控制部的壳体(49);电缆支架(44),其包括以能够拔出的方式收纳壳体(49)的壳体收纳部(60),并设置有充电电缆单元并且相对于固定部件(43)能够拆装;和限制部(30),其在电缆支架被安装在固定部件上时,限制被收纳于壳体收纳部内的壳体伸到壳体收纳部(60)的外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搭载了电池的混合动力车辆、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辆等崭露头角。伴随于此,对于用于从外部对搭载在车辆上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也受到瞩目。例如,日本特开201-226817号公报所记载的充电装置是壁挂型的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具备:充电用的外壳;形成于外壳的下方的平板部;形成于平板部的CCID支架;安装于该CCID支架的CCID;和连接于CCID并挂于外壳的充电电缆。另外,关于充电装置在日本特开平6-014470号公报和特开2011-050125号公报等中也提出了各种充电装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681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01447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0501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日本特开2010-226817号公报所记载的充电装置中,无法将具备CCID以及电缆等的电缆单元从外壳以及平板部上拆下。因此,具有车辆停在远离该充电装置的位置的情况下不能充电的问题。另外,在日本特开平6-014470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11-050125号公报所记载的充电装置中,也产生了同样的问题。另外,即使能够仅将电缆单元从装置本体上拆下,但然后在进行充电作业时,较长的电缆反而会使作业效率下降。进而,充电电缆单元中,CCID(ChargingCircuitInterruptDevice)等控制部为比较高价的部件,所以需要防盗。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设置有电缆单元的电缆支架从装置本体拆下且实现了控制部的防盗的充电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充电装置具备被固定于固定对象物的固定部件、电缆、充电电缆单元和电缆支架。充电电缆单元包含:连接于电缆且与设置于车辆的充电部连接的连接部、对向充电部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和收纳控制部的壳体。电缆支架包含以能够拔出的方式收纳壳体的壳体收纳部,并设置有充电电缆单元并且相对于固定部件能够拆装。充电装置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在上述电缆支架被安装于固定部件时,限制被收纳于壳体收纳部内的壳体伸出到壳体收纳部的外部。优选:上述限制部形成于固定部件,并形成为向被安装于固定部件的电缆支架突出。在上述电缆支架上形成有供限制部插入的贯通孔,通过将电缆支架安装于固定部件,由此限制部从贯通孔突出。优选:在上述电缆支架上形成有插入口,该插入口向上方开口并且连通于壳体收纳部、供壳体插入。上述电缆支架包含对配置于壳体收纳部内的壳体的底面进行支撑的支撑部。上述贯通孔形成在比被收纳于壳体收纳部内的壳体靠上方的位置。上述限制部,通过将电缆支架安装于固定部件,由此被配置在比被收纳于壳体收纳部内的壳体靠上方的位置。优选:在上述限制部中的从贯通孔突出的部分形成有安装部,该安装部能够安装抑制限制部从贯通孔脱离的器具。优选:上述控制部包括充电电路切断装置。优选:上述充电电缆单元设置成能够从电缆支架上拆下。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充电装置,能够在将电缆单元安装于电缆支架的状态下拆下,能够谋求控制部的防盗。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充电装置40与车辆1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车辆10的框图。图3是表示充电装置40的立体图。图4是从固定板43侧观察充电装置40时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从固定板43将电缆支架44拆下了的状态的充电装置40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从图5所示状态将电缆支架44拆下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电缆支架44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电缆支架44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背面壁61的立体图,是表示背面壁61的内表面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将电缆单元45安装于电缆支架44时的第1步骤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将电缆单元45安装于电缆支架44时的第2步骤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将电缆单元45安装于电缆支架44时的第3步骤的立体图。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将电缆支架44安装于固定板43时的第1步骤的立体图。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将电缆支架44安装于固定板43时的第2步骤的立体图。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将电缆支架44安装于固定板43时的第3步骤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将安装有电缆单元45的电缆支架44安装于固定板43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电缆支架44以及固定板43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使用图1到图17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电装置40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充电装置40对搭载于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池B充电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不用说,也能够适用于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辆等搭载有电池的车辆。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充电装置40与车辆10的立体图。如该图1所示,由充电装置40充电的车辆10是搭载有燃料箱FT和电池B的混合动力车辆。车辆10具备:形成车辆10的轮廓的车体11;和收纳于车体11内的燃料箱FT以及电池B。车体11的表面包含上表面12、下表面13和周面14,周面14包含侧面15以及侧面16、前面17和背面18。在侧面15形成有乘降用开口部22,车体11包含开闭乘降用开口部22的门23以及门24。在侧面15设置有供油部20以及充电部21,供油部20配置得比乘降用开口部22靠后方侧,充电部21配置得比乘降用开口部22靠前方侧。供油部20具备:喷嘴插入部20a,其供设置于外部的供油喷嘴的喷嘴部插入;和设置在车体11上的盖部20b。通过将盖部20b打开,喷嘴插入部20a的开口部向外部露出,能够将供油喷嘴的喷嘴插入喷嘴插入部20a中。喷嘴插入部与燃料箱FT连接,从喷嘴插入部20a供给的燃料被供给到燃料箱FT。另外,在具备内燃机的车辆中,作为所供给的燃料可以列举汽油、LP气(Liquefiedpetroleumgas,液化天然气)等。进而,在具备燃料电池的车辆中,可以列举液态氢气和乙醇等。充电部21包含:充电连接器21a,其供设置于外部的充电插头安装;和设置在车体11上的盖部21b。通过将盖部21b打开,充电连接器21a向外部露出,能够将充电插头41安装于充电连接器21a。从充电插头41向充电部21的充电连接器21a供给电力。充电连接器21a经由转换器等与电池B连接,通过向充电部21供给的电力对电池B充电。图2是表示车辆10的框图。车辆10具备发动机1、电动发电机MG1、MG2、动力分割机构2、电池B、电容器C、电抗器L、变压器4、变换器5以及变换器6、车辆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7、继电器等开关元件8、转换器9和充电部21。动力分割机构2结合于发动机1以及电动发电机MG1、MG2,在它们之间分配动力。例如,作为动力分割机构2可以使用具有太阳轮、行星架以及齿圈的3个旋转轴的行星齿轮机构。这3个旋转轴被连接于发动机1、电动发电机MG1、MG2的各旋转轴。例如,通过将电动发电机MG1的转子设为中空的并使发动机1的曲轴在其中心通过,从而将发动机1以及电动发电机MG1、MG2机械地连接于动力分割机构2。另外,电动发电机MG2的旋转轴,通过未图示的减速齿轮和/或差动齿轮而结合于驱动轮即前轮3。在动力分割机构2的内部,也可以进而组装有针对电动发电机MG2的旋转轴的减速机。电动发电机MG1作为作为由发动机1驱动的发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充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装置,其中,具备:被固定于固定对象物的固定部件(43);充电电缆单元(45),其包括电缆(46)、连接于所述电缆(46)且与在车辆上设置的充电部(21)连接的连接部(41)、对向所述充电部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的控制部(49a)和收纳所述控制部的壳体(49);电缆支架(44),其包括以能够拔出的方式收纳所述壳体(49)的壳体收纳部(60),并设置有所述充电电缆单元并且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能够拆装;和限制部(30),其在所述电缆支架(44)被安装在所述固定部件(43)上时,限制被收纳于所述壳体收纳部内的所述壳体伸到所述壳体收纳部(60)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充电装置,其中,具备:被固定于固定对象物的固定部件(43);充电电缆单元(45),其包括电缆(46)、连接于所述电缆(46)且与在车辆上设置的充电部(21)连接的连接部(41)、对向所述充电部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的控制部(49a)和收纳所述控制部的壳体(49);电缆支架(44),其包括以能够拔出的方式收纳所述壳体(49)的壳体收纳部(60),并设置有所述充电电缆单元并且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能够拆装;和限制部(30),其在所述电缆支架(44)被安装在所述固定部件(43)上时,限制被收纳于所述壳体收纳部内的所述壳体伸到所述壳体收纳部(60)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限制部(30)形成于所述固定部件(43),并形成为向被安装于所述固定部件(43)的所述电缆支架(44)突出;在所述电缆支架(44)上形成有供所述限制部(30)插入的贯通孔(88);通过所述电缆支架(44)被安装于所述固定部件(43),由此所述限制部(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野友也木野村茂树荒砂道明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