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41692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7 04:21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NV产生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1具备:电动马达4,其具有产生并输出用于使差动机构部动作的马达旋转力的带偏心部的马达轴42;和轴承机构,其具有:被夹装在外壳2的轴线方向一侧端部与差速器壳30的轴线方向一侧端部之间的球轴承34、被夹装在差速器壳30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端部与马达轴42的轴线方向一侧端部之间的球轴承35、以及被夹装在外壳2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端部与马达轴42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端部之间的球轴承46,轴承机构通过弹簧48向球轴承34、35、46施加轴向负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用于例如具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的电动汽车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存在如下装置,具备:产生马达旋转力的电动马达、以及将基于该电动马达的马达旋转力的驱动力传递到差动机构的减速传递机构,且该装置被搭载于汽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电动马达具有通过车载电池的电力而旋转的马达轴,并被配置在减速传递机构的轴线上。减速传递机构具有与电动马达的马达轴花键嵌合的轴部(旋转轴)、以及一对位于该旋转轴的周围的减速传递部,该减速传递机构被夹装在电动马达与差动机构(差速器壳)之间而配置,并且与马达轴以及差速器壳连结。而且,减速传递机构与电动马达以及差动机构一起被收纳于外壳内。一方的减速传递部与马达轴连结,而且另一方的减速传递部与差速器壳连结。通过以上的结构,电动马达的马达轴通过车载电池的电力而旋转,伴随于此,马达旋转力从电动马达经由减速传递机构而向差动机构传递,并从该差动机构被分配至左右车轮。然而,在这种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电动马达使马达轴的一侧端部(与减速传递机构的旋转轴花键嵌合的连结部侧的端部)以及另一侧端部经由球轴承而在外壳上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差动机构的差速器壳的一侧端部经由球轴承在外壳上被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差速器壳的另一侧端部经由球轴承在减速传递机构的旋转轴上被支承为能够旋转。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 - 218407号公报然而,根据专利文献I所示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在电动马达的马达轴与减速传递机构的旋转轴之间存在径向间隙,而且在球轴承不仅存在径向间隙也存在轴向间隙,由于这些间隙而可能产生噪声、振动(NV:Noise Vibration)。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NV产生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I)?(8)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I)具备:电动马达,其具有产生马达旋转力的带偏心部的马达轴;减速传递机构,其配置于上述马达轴的偏心部的外周围,对上述马达旋转力进行减速;差动机构,其具有对被减速的马达旋转力进行分配的差动机构部,并具有收纳该差动机构部的差速器壳;外壳,其收纳上述减速传递机构、上述电动马达和上述差动机构;以及轴承机构,其将上述马达轴以及上述差速器壳支承为能够同轴旋转,上述轴承机构具备:第一滚动轴承,其被夹装在上述外壳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与上述差速器壳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之间;第二滚动轴承,其被夹装在上述差速器壳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与上述马达轴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之间;以及第三滚动轴承,其被夹装在上述外壳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与上述马达轴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之间,在上述轴承机构中,上述第一滚动轴承、上述第二滚动轴承以及上述第三滚动轴承被施加轴向负载。(2)在上述(I)所记载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中,上述第一滚动轴承、上述第二滚动轴承以及上述第三滚动轴承分别具有外圈,在上述第一滚动轴承的外圈与上述外壳之间、上述第二滚动轴承的外圈与上述差速器壳之间、上述第三滚动轴承的外圈与上述外壳之间中的至少一处夹装配置具有成为上述轴向负载的弹簧力的弹簧。(3)在上述(I)所记载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中,上述第一滚动轴承、上述第二滚动轴承以及上述第三滚动轴承分别具有内圈,在上述第一滚动轴承的内圈与上述差速器壳之间、上述第二滚动轴承的内圈与上述马达轴之间、上述第三滚动轴承的内圈与上述马达轴之间中的至少一处夹装配置具有成为上述轴向负载的弹簧力的弹簧。(4)在上述(I)?(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中,上述外壳由在其轴线方向排列地配置的至少两个外壳构件构成,通过由上述至少两个外壳构件的紧固而进行的轴线方向长度的调整,施加上述轴向负载。(5)在上述(I)所记载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中,上述减速传递机构具备:输入部件,该输入部件由受到上述马达旋转力而具有规定的偏心量地进行圆周运动的外齿齿轮构成;自转力施加部件,该自转力施加部件由具有比上述输入部件的齿数多的齿数且与所述输入部件啮合的内齿齿轮构成;以及输出部件,该输出部件由于上述自转力施加部件而受到被施加于上述输入部件的自转力,并且将该自转力作为上述差速器壳的旋转力而输出至该差速器壳,上述外壳具备:收纳上述差动机构的第一外壳构件、和收纳上述电动马达的第二外壳构件,上述第一外壳构件以及上述第二外壳构件经由上述自转力施加部件而在上述电动马达的轴线方向排列配置。(6)在上述(5)所记载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中,上述自转力施加部件的线膨胀系数设定为:比上述第一外壳构件以及上述第二外壳构件的线膨胀系数更接近上述输入部件的线膨胀系数的线膨胀系数。(7)在上述(5)所记载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中,上述输入部件、上述自转力施加部件以及上述输出部件的线膨胀系数设定为:与上述差速器壳的线膨胀系数相同的线膨胀系数。(8)在上述(6)所记载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中,上述输入部件、上述自转力施加部件以及上述输出部件的线膨胀系数设定为:与上述差速器壳的线膨胀系数相同的线膨胀系数。(9)在上述(5)?(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在上述自转力施加部件的轴向两端具有一对嵌合部,在上述第一外壳构件的轴向一端具有与上述一对嵌合部中的一方的嵌合部嵌合的第一被嵌合部,在上述第二外壳构件的轴向另一端具有与上述一对嵌合部中的另一方的嵌合部嵌合的第二被嵌合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能够抑制NV的产生。【附图说明】图1是搭载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车辆的简要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机构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的M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的N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机构的自转力产生部件与外壳的嵌合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机构的自转力产生部件与外壳的嵌合状态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机构的自转力产生部件与外壳的嵌合状态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详细进行说明。图1表示四轮驱动车的概要。如图1所示,四轮驱动车101使用以发动机为驱动源的前轮侧的动力系统、以及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的后轮侧的动力系统,并具备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1、发动机102、驱动桥103、一对前轮104以及一对后轮105。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I配置于四轮驱动车101的后轮侧的动力系统,并且被支承于四轮驱动车101的车体(未图示)。而且,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I构成为,能够将基于电动马达4 (后述)的马达旋转力的驱动力传递至一对后轮105。由此,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经由减速传递机构5以及后差速器3 (皆后述)而向后驱动轴106输出,从而驱动一对后轮105。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I等的详细情况后述。发动机102配置于四轮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电动马达,其具有产生马达旋转力的带偏心部的马达轴;减速传递机构,其配置于所述马达轴的偏心部的外周围,对所述马达旋转力进行减速;差动机构,其具有对被减速的马达旋转力进行分配的差动机构部,并具有收纳该差动机构部的差速器壳;外壳,其收纳所述减速传递机构、所述电动马达和所述差动机构;以及轴承机构,其将所述马达轴以及所述差速器壳支承为能够同轴旋转,所述轴承机构具备:第一滚动轴承,该第一滚动轴承被夹装在所述外壳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与所述差速器壳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之间;第二滚动轴承,该第二滚动轴承被夹装在所述差速器壳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与所述马达轴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之间;以及第三滚动轴承,该第三滚动轴承被夹装在所述外壳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与所述马达轴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之间,在所述轴承机构中,所述第一滚动轴承、所述第二滚动轴承以及所述第三滚动轴承被施加轴向负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6.24 JP 2011-140611;2012.03.05 JP 2012-04801.一种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动马达,其具有产生马达旋转力的带偏心部的马达轴; 减速传递机构,其配置于所述马达轴的偏心部的外周围,对所述马达旋转力进行减速; 差动机构,其具有对被减速的马达旋转力进行分配的差动机构部,并具有收纳该差动机构部的差速器壳; 外壳,其收纳所述减速传递机构、所述电动马达和所述差动机构;以及 轴承机构,其将所述马达轴以及所述差速器壳支承为能够同轴旋转, 所述轴承机构具备:第一滚动轴承,该第一滚动轴承被夹装在所述外壳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与所述差速器壳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之间;第二滚动轴承,该第二滚动轴承被夹装在所述差速器壳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与所述马达轴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之间;以及第三滚动轴承,该第三滚动轴承被夹装在所述外壳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与所述马达轴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之间, 在所述轴承机构中,所述第一滚动轴承、所述第二滚动轴承以及所述第三滚动轴承被施加轴向负载。2.根据权利要求1所 述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滚动轴承、所述第二滚动轴承以及所述第三滚动轴承分别具有外圈,在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差速器壳之间、所述第三滚动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外壳之间中的至少一处,夹装具有成为所述轴向负载的弹簧力的弹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滚动轴承、所述第二滚动轴承以及所述第三滚动轴承分别具有内圈,在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内圈与所述差速器壳之间、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内圈与所述马达轴之间、所述第三滚动轴承的内圈与所述马达轴之间中的至少一处,夹装具有成为所述轴向负载的弹簧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井智义宅野博铃木邦彦野村启太是永宪司小林恒小野崎彻田上将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