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的下部车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41123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7 02:36
在不增加重量等情况下实现下部车体的刚性的提高。悬架框架(10)紧固至前纵梁(4)与地板纵梁(5)的连接部。前围侧梁(11)设置成从紧固部(P)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斜后方延伸。前围侧梁(11)的外侧端部连接至门槛(7)的前端部。侧部外板(6)的下部的前表面(6a)配置在门槛(7)的前端部的前方。在侧部外板(6)的下部的前表面(6a)的位置,前围侧板外板(3)、侧部外板(6)和前围侧板内板(2)通过各自前端部的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凸缘(6b、2a、3a)连接到一起,各侧部外板(6)的下部的前表面(6a)均形成为在侧视图中朝向车辆后侧的斜下方倾斜并且在俯视图中朝向车辆外侧的斜后方倾斜的宽的倾斜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前部的下部车体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前部的下部车体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地,诸如四轮机动车等车辆具有下述的车辆前部的下部车体结构。前围侧板内板和前围侧板外板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前纵梁和地板纵梁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各前纵梁连接至相应的地板纵梁。悬架框架紧固至梁的连接部。前围侧梁从悬架框架的紧固部向横向外侧延伸。前围侧梁的外侧端部连接至门槛的前端部。前轮轮胎配置于门槛的前方(例如参见专利文献I至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0893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26714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2259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该传统的下部车体结构的前围侧梁与门槛的连接强度不足,诸如前围侧梁等构件的配置和形状没设计好。因此,当从车辆前方施加载荷时,难以将载荷传递至车辆后方的部分并且分散载荷。不仅前纵梁、前围侧梁和门槛可能变形,车辆前部周围的车体板也可能变形。另外,行驶期间从前轮轮胎施加的载荷经由悬架框架传递至车体紧固部,因此可能引起周围部件的变形和振动、噪声等。此外,对于传统的下部车体结构,提出了一种通过将加强件连接至门槛的前端部的背面侧来提高刚性的方法。然而,设置加强件存在着导致部件成本高和重量增加同时由于安装工时增加而引起安装作业性降低的问题。鉴于以上情况作出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的下部车体结构,其能够在部件成本不高并且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实现下部车体的刚性的提高,能够通过将从车辆前方施加的载荷高效且平滑地传递至诸如前围侧梁、地板纵梁、门槛等车辆后方来分散载荷,并且能够减少下部车体的变形。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以上传统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的下部车体结构,其中,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前围侧板内板和前围侧板外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和地板纵梁连接到一起,悬架框架紧固至所述前纵梁与所述地板纵梁的连接部,前围侧梁设置成从所述悬架框架的各紧固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斜后方延伸,所述前围侧梁的外侧端部连接至门槛的前端部,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配置在所述门槛的前端部的前方,在所述侧部外板的前端部、所述前围侧板内板的前端部和所述前围侧板外板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凸缘,在所述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位置,所述前围侧板外板、所述侧部外板和所述前围侧板内板通过所述凸缘连接到一起,并且所述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形成为在车辆侧视图中朝向车辆后侧的斜下方倾斜并且在车辆俯视图中朝向车辆外侧的斜后方倾斜的倾斜面。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前围侧板内板的下部的前表面和形成所述门槛的门槛外板的前端部形成为沿着所述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的倾斜面并且重叠地配置,所述前围侧板内板、所述门槛外板和所述侧部外板三者通过在重叠面部分进行点焊而相互连接。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前围侧梁的前表面朝向车辆后方的倾斜角度与所述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彼此一致。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前围侧梁的外侧端部设置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凸缘,所述前围侧梁的凸缘连接至所述侧部外板的凸缘和所述前围侧板内板的凸缘。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的下部车体结构中,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前围侧板内板和前围侧板外板。另外,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和地板纵梁连接到一起。悬架框架紧固至前纵梁和地板纵梁的连接部。前围侧梁设置成从悬架框架的各紧固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斜后方延伸。前围侧梁的外侧端部连接至门槛的前端部。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配置在门槛的前端部的前方。在侧部外板的前端部、前围侧板内板的前端部和前围侧板外板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凸缘。在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位置,前围侧板外板、侧部外板和前围侧板内板通过凸缘连接到一起。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形成为在车辆侧视图中朝向车辆后侧的斜下方倾斜并且在车辆俯视图中朝向车辆外侧的斜后方倾斜的倾斜面。因此,能够分散从车辆前方施加至前围侧梁的载荷,以减小前纵梁的负担。另外,能够在不设置导致部件成本高、重量增加以及安装工时增加的诸如加强件等单独的部件的情况下提高下部车体的刚性,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小由于从车辆前方施加的载荷而引起的下部车体的变形。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下部车体结构,当载荷从车辆前方施加至前纵梁时,施加至前纵梁的载荷经由前围侧梁传递至门槛并且分散至前围侧梁和地板纵梁。另外,当引起前轮轮胎朝向车辆后方后退从而与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接触时,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施加至前围侧梁和门槛。因此,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能够经由前围侧梁和侧部外板由整个门槛接收,从而能够有效地传递至包括门槛在内的车辆后方。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下部车体结构,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沿预定方向倾斜,在门槛的前端部的前方不存在非必要的部分。因此,能够通过使部件形状最小化而使车辆轻量化。[0021 ] 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前围侧板内板的下部的前表面和形成门槛的门槛外板的前端部形成为沿着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的倾斜面并且重叠地配置。另外,前围侧板内板、门槛外板和侧部外板三者通过在重叠面部分进行点焊而相互连接。因此,能够显著地提高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的刚性、车辆扭转刚性、悬架安装刚性等;能够减小由于从车辆前方施加的载荷而引起的门槛的前端部的变形;能够利用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倾斜的前表面可靠地分散载荷。此外,施加有行驶期间从各前轮轮胎所施加的转动载荷、减速和加速载荷、振动等的悬架框架在刚性高的紧固部处紧固于车体侧。因此,能够实现行驶稳定性并且能够减少振动和噪声。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前围侧梁的前表面朝向车辆后方的倾斜角度与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彼此一致。因此,能够将从车辆前方施加的载荷的方向可靠地改变为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而不是朝向门槛后方的直线方向;因此能够使载荷分散至位于车辆后方的车体部分。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前围侧梁的外侧端部设置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凸缘,前围侧梁的凸缘连接至侧部外板的凸缘和前围侧板内板的凸缘。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下部车体的刚性。【附图说明】图1是从下方观察应用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下部车体结构的车辆前部的平面图。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图1的车辆前部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应用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下部车体结构的车辆前部的侧视图。图4的(a)是示出从图3的车辆前部去除了侧部外板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的(b)是示出从图4的(a)的车辆前部去除了前围侧板外板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的(C)是从图4的(b)的车辆前部去除了门槛外板的状态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图1的车辆前部的外侧部分的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至图5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的下部车体结构。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是四轮类型的机动车辆。在该类型的车辆前部I的下部车体结构中,车辆前部I主要包括前围侧板内板2、前围侧板外板3、前纵梁4和地板纵梁5、侧部外板6和门槛7。前围侧板内板2和前围侧板外板3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前纵梁4和地板纵梁5配置在比前围侧板内板2和前围侧板外板3靠车辆内侧的位置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侧部外板6通过沿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前部的下部车体结构,其中,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前围侧板内板和前围侧板外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和地板纵梁连接到一起,悬架框架紧固至所述前纵梁与所述地板纵梁的连接部,前围侧梁设置成从所述悬架框架的各紧固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斜后方延伸,所述前围侧梁的外侧端部连接至门槛的前端部,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配置在所述门槛的前端部的前方,在所述侧部外板的前端部、所述前围侧板内板的前端部和所述前围侧板外板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凸缘,在所述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位置,所述前围侧板外板、所述侧部外板和所述前围侧板内板通过所述凸缘连接到一起,并且所述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形成为在车辆侧视图中朝向车辆后侧的斜下方倾斜并且在车辆俯视图中朝向车辆外侧的斜后方倾斜的倾斜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0.11 JP 2011-2239011.一种车辆前部的下部车体结构,其中, 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前围侧板内板和前围侧板外板, 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和地板纵梁连接到一起, 悬架框架紧固至所述前纵梁与所述地板纵梁的连接部, 前围侧梁设置成从所述悬架框架的各紧固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斜后方延伸, 所述前围侧梁的外侧端部连接至门槛的前端部, 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配置在所述门槛的前端部的前方, 在所述侧部外板的前端部、所述前围侧板内板的前端部和所述前围侧板外板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凸缘, 在所述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面位置,所述前围侧板外板、所述侧部外板和所述前围侧板内板通过所述凸缘连接到一起,并且 所述侧部外板的下部的前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望月晋荣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