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产品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71078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制造形成旋转体的多层产品的方法,所述产品至少包括直径为D的基体,该基体连接到平均厚度为E以及高度为H的侧壁。所述创造性的方法包括把共挤压的多层装料装入到塑模腔内,然后压缩所述装料以形成产品,所述装料形成围绕对称轴线旋转的本体,装料包括径向堆叠的若干层,其中至少一层为薄功能层,所述装料的外径基本等于D。此外,压缩方向平行于所述装料的对称轴线,在装料的一个表面上进行压缩。该方法的特征在于,装料只在所述表面的一个部分上被压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对合成树脂的共挤压装料进行压缩模塑而制造多层产品的方法。
技术介绍
日本专利JP 2098415提出通过对包括若干合成树脂层的径向堆叠的圆筒形多层装料压缩模塑而制造多层产品。沿着平行于装料的对称轴线,对装料进行的压缩模塑以及该装料的径向流动,形成了具有多层结构的产品。根据在专利JP 2098415中公开的方法,如附图3所示,挤压此装料并形成多层产品。在专利JP 2098415中提出如图1中示出那样使用三层装料,此装料由形成装料中心部分的第一树脂4、只覆盖第一树脂侧面的第二树脂3和只覆盖第二树脂侧面的第三树脂2组成。此装料位于包括冲模6和冲头7的压缩塑模5中。在图2中示出了对在塑模5中合成物装料沿着它的对称轴挤压。挤压形成装料的径向流动。在图3中示出了根据在专利JP 2098415中公开方法获得的多层产品。获得的多层结构的特征在于以产品厚度方向嵌入的双功能层3;所述层3形成褶皱并且具有两个自由端。根据在专利JP 2098415中公开的专利技术形成的多层包装件具有许多优点,特别是当功能层为氧气阻挡层时,这会改善对容纳在包装件中食品的保存。然而,通过采用在专利JP 2098415中公开的方法,双功能层3是大约以产品厚度集中形成。此时,将便于功能层靠近内壁。这种结构具有的优点是,降低了分子从包装产品到包装件壁或者从包装件壁到包装产品迁移的数量。在专利JP 2098415中公开的方法中,部件厚度方向的功能层的位置不能改变。因此需要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随后将看到,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改变为部件厚度的功能层的位置,把它放置在与产品外壁相比更靠近内壁的距离处。本专利技术包括制造形成轴对称本体的多层产品的方法,所述产品包括至少直径为D的基体,该基体结合到平均厚度为E以及高度为H的侧壁。该方法在于把共挤压的多层装料装入到塑模腔内,然后压缩所述装料以形成产品;压缩方向平行于所述装料的对称轴线,同时压缩施加于装料的一个表面上。装料形成围绕对称轴线的轴对称本体,并包括径向堆叠的若干层,其中至少一层为薄功能层。所述装料的外径基本等于D。该方法的特征在于装料只在所述表面的一个部分上被压缩。专利技术还在于通过对直径为D的装料压缩模塑而制造多层产品,包括径向堆叠的若干层,其中至少一层为薄功能层,而在适当位置,根据专利技术,功能层靠近包装件内壁。多层装料装入塑模并在装料对称轴线方向上压缩。对于在产品整个周边获得各层的正确分布,把装料集中在塑模中是重要的。有益的是,装料不在其整个表面上而在只在一个中心部分上被压缩,所述中心部分的直径小于D。根据专利技术的优选模式,直径等于D的多层装料装入塑模腔中;装料的直径接近塑模腔直径;装料的直径优选的是略微小于所述塑模腔直径。多层装料在基本等于(D-2E)的表面上被压缩,E等于被模塑部件的厚度。根据专利技术的这个优选模式,装料大部分在压缩方向而不是径向流入。根据此优选实施例,功能层在装料中径向地位于(D-2E)/6和(D-2E)/2之间的距离处。已经注意到,根据前面描述方法制造的多层包装件具有非常靠近包装件内壁的功能层。当功能层为阻挡层时此包装件尤其有益。上述的较小距离(D-2E)/6构成一个限制,允许功能层正确地保持在包装件壁内。专利技术对于制造高度H大于D的产品特别有益。对于这种高度H与所述直径D相比足够大的产品来说,获得了一些特别有益的特性,这些特性与以下事实有-->关,即功能层靠近所述产品内壁,以及所述产品的只有较小部分不具有多层结构。在下文中,借助于通过下面附图示出的实例的详细描述,可更好理解专利技术。附图说明图1到3示出了根据最接近现有技术制造多层产品的方法;图1示出了根据专利JP 2098415制造多层产品的方法的第一步,即将多层装料装入到塑模腔内的步骤;图2示出了根据专利JP 2098415制造多层产品的方法的第二步,即在塑模中,压缩装料以形成装料径向流动的步骤;图3示出了根据在专利JP 2098415中公开的方法获得的多层产品。此产品包括嵌入在形成产品的两个树脂层2、4之间的薄功能树脂层3;图4到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制造多层产品的方法;图4示出了把多层装料装入到塑模腔内,该装料直径D基本等于塑模腔直径;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对装料进行压缩,装料的压缩只发生在中心部分上面,并在压缩方向形成流动;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获得的多层产品。此产品包括嵌入在形成产品的两个树脂层2、4之间的薄功能树脂层3,该功能树脂层3位于产品内壁附近;图7示出了用于通过双轴伸长吹塑法形成空心本体的多层预制件,所述预制件根据专利技术制造,在靠近它的内壁具有功能树脂层3;图8示出了用于通过双轴伸长吹塑法形成空心本体的多层预制件,所述预制件与图7中示出的预制件不同之处为功能层3还存在于颈部。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多层装料压缩模塑而制造多层产品的方法。该多层装料通过对几种树脂径向叠加而形成,并具有直径为D的圆柱几何-->体。专利技术意图是,以非排他方式,制造具有改进的阻挡气体和香味性能的多层包装件。为此,优选的是,该多层装料包括为了使其具有阻挡性能而选择的薄功能层。此功能层在制造产品期间流动并在产品壁内部铺开。该薄功能树脂层因此嵌入在用于形成产品壁的树脂层之间的装料中。该功能层常常与位于功能层两侧的两个薄粘合树脂层结合,以改善在层与层之间的粘合。该粘合层不会在专利技术文件其余部分提到,以便不增加对专利技术的介绍。在同样意义上,专利技术文件中的装料只包括两种树脂,然而包括更多树脂和层的装料可容易制造,这构成了相对于现有产品的明显优势。在图4中示出了用于专利技术说明的多层装料。此圆柱几何体形的装料1包括形成层2和4并构成至少80%装料体积的第一树脂、位于与装料对称轴线距离R处的薄功能层3。已经通过实验发现,当R在(D-2E)/6和(D-2E)/2之间时功能层可较好地散布在产品中。E为制造产品的平均厚度。在本专利技术中,专利技术的这个方面将更详细地重新描述。通过棒材的共挤压形成多层装料1。优选的是,所述棒材以恒定速率挤压并均匀地切割,以形成多层装料的连续性。由于在现有技术中描述过能够使装料被制造的方法与设备,因此在这里只介绍制造装料的原理。多层装料1还可通过批量共挤压获得,以形成单独的每一个装料。多层装料注入塑模5腔室内,所述塑模5包括至少两个部件:称为冲模的第一部件6,用来接收装料;以及称为冲头的第二部件7,运动时压缩装料。装料放置在塑模中,以便装料对称轴线与塑模腔的对称轴线对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部分,包括形成与模腔直径接近的直径为D的装料,如在图4中示出那样。在图4以及下面图中示出的塑模设备只是用来解释专利技术的略图。根据本专利技术,制造产品所需的塑模设备是已知的,因此其不属于专利技术的范围。通过冲模6形成的腔室不限于为图4所示的圆柱形,而且所述腔室的壁可与对称轴线形成一定的角度,该角度可以是使产品脱模的3°左右的间隙角,或者,如果该产品为圆锥形的,可以形成更大的角度。在专利技术范围内,制造产品的锥形通常小于10°,该锥-->角相对于对称轴线而限定。装料1然后在塑模中沿着与对称轴线平行的方向被压缩。与在现有技术尤其是在专利JP 2098415中描述那种相反,装料只在它的中心部分被压缩;所述中心部分的直径基本等于(D-2E)。图5示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造具有轴对称体的多层产品的方法,所述产品包括至少直径为D的基体,该基体结合到平均厚度为E,以及高度为H的侧壁,所述方法包括把共挤压的多层装料装入到塑模腔内,然后压缩所述装料以形成产品,装料形成围绕对称轴线的轴对称本体,装料包括径向堆叠的若干层,其中至少一层为薄功能层,所述装料的外径基本上等于D,压缩方向平行于所述装料的对称轴线,在装料的一个表面上进行压缩,该方法的特征在于装料只在所述表面的一个部分上被压缩。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EP 2005-8-22 05107677.61.一种制造具有轴对称体的多层产品的方法,所述产品包括至少直径为D的基体,该基体结合到平均厚度为E,以及高度为H的侧壁,所述方法包括把共挤压的多层装料装入到塑模腔内,然后压缩所述装料以形成产品,装料形成围绕对称轴线的轴对称本体,装料包括径向堆叠的若干层,其中至少一层为薄功能层,所述装料的外径基本上等于D,压缩方向平行于所述装料的对称轴线,在装料的一个表面上进行压缩,该方法的特征在于装料只在所述表面的一个部分上被压缩。2.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表面经受压缩的部分集中于装料的对称轴线。3.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装料的所述中心部分直径基本等于(D-2E)。4.根据前面权利要求之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径向地位于与对称轴线的距离小于(D-2E)/2处。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托马塞
申请(专利权)人:艾萨帕克控股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H[瑞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