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10417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2 1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耦合装置,其包括承载体、柔性连接装置和旋转体,柔性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端部和自第一端部延伸的预绕在承载体上的连接部,旋转体与第一端部相连。柔性连接装置的第一端部在旋转体沿第一方向转动时跟随旋转体沿第一方向转动,柔性连接装置的连接部在承载体的预绕部分松弛,松弛的连接部在旋转体沿第二方向转动时跟随旋转体沿第二方向在承载体上缠绕,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耦合装置体积小、重量轻,而且使得两个物体间转动顺畅。(*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丰里-A.驻昔不内I=I 目
本技术涉及一种耦合装置,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体积小、两个物体间转动顺畅且不缠绕的耦合装置。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的耦合装置包括旋转体和与旋转体相连的柔性连接装置,当旋转件旋转时,可带动柔性连接装置旋转。但是,当旋转件旋转时,柔性连接装置跟随旋转件转动形成杂乱无章的轨迹,容易出现柔性连接装置互相缠绕的现象,导致旋转件转动不顺畅和转动精度低。特别是,旋转件正、反转交替转动时,柔性连接装置就更容易出现缠绕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业内采用在旋转件和柔性连接装置间设置滑环的方式。旋转件旋转时,只有滑环跟随转旋件转动,柔性连接装置不用跟随旋转件转动,如此,可解决柔性连接装置互相缠绕的现象。但是,滑环的设置,势必增大耦合装置的体积,不利于产品轻薄化的发展趋势。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耦合装置,以克服上述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两个物体间转动顺畅且不缠绕的耦合>J-U ρ?α装直。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耦合装置,其包括:承载体;柔性连接装置,其包括第一端部和自第一端部延伸的预绕在所述承载体上的连接部;旋转体,其与所述柔性连接装置的所述第一端部相连;其中,所述柔性连接装置的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旋转体沿第一方向转动时跟随所述旋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柔性连接装置的所述连接部在所述承载体的预绕部分松弛;所述松弛的连接部在所述旋转体沿第二方向转动时跟随所述旋转体沿所述第二方向在所述承载体上缠绕;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作为本技术耦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承载体与所述旋转体相连。作为本技术耦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柔性连接装置还包括自所述连接部延伸的第二端部,所述耦合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端部相连的连接体,所述旋转体相对于所述连接体转动,所述连接部在完全松弛且所述第一端部跟随旋转体沿松弛方向继续转动时沿所述松弛方向缠绕在所述承载体上。作为本技术耦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承载体包括上表面、与所述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连接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连接壁和自所述上表面向所述下表面贯穿的中空部,所述柔性连接装置穿过所述中空部。作为本技术耦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承载体包括缠绕部和自所述缠绕部延伸的第一阻挡部,所述缠绕部在所述第一阻挡部的投影落入所述第一阻挡部内。作为本技术耦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柔性连接装置为线绳、电线或排线。作为本技术耦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柔性连接装置为柔性印刷电路板。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耦合装置,其包括:承载体;柔性连接装置,其包括第一端部和自第一端部延伸的预绕在所述承载体上的径向表面的连接部;旋转体,其与所述柔性连接装置的第一端部相连;当所述旋转体转动时,所述柔性连接装置的连接部围绕所述承载体做径向运动。作为本技术耦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承载体与所述旋转体相连。作为本技术耦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柔性连接装置为线绳、柔性印刷电路板、电线或排线。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耦合装置,在不使用滑环的情况下,减轻了重量、简化了结构且减小了阻力,使得线不会无规律的乱绕、转动更加顺畅。【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技术耦合装置及其有益技术效果,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耦合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耦合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旋转体的截面图。图3为本技术耦合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耦合装置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旋转体的截面图。图5为本技术耦合装置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旋转体的截面图。图6为本技术耦合装置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耦合装置的第六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8为图7所示的耦合装置中的承载体的立体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是为了解释本技术,并非为了限制本技术。图1和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耦合装置100包括承载体1、预绕在承载体I上的柔性连接装置2,以及相对于承载体I旋转的旋转体3。柔性连接装置2包括第一端部21、第二端部22和连接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的连接部23。旋转体3与承载体I直接相连且相对于承载体I转动,柔性连接装置2的第一端部21与旋转体3相连。承载体I为实心体,其包括上表面11、与上表面11相对的下表面13,以及连接上表面11和下表面13的连接壁12,柔性连接装置2预绕在承载体I的连接壁12上。柔性连接装置2预绕在连接壁12的方向称为预绕方向(未图示)。本技术中,当旋转体3相对于承载体I沿第一方向Xl转动时,柔性连接装置2的第一端部21跟随旋转体3沿第一方向Xl转动,柔性连接装置2的连接部23在承载体I的预绕部分松弛;当旋转体3相对于承载体I沿第二方向Yl转动时,松弛的柔性连接装置2的连接部23跟随旋转体3沿第二方向Yl在旋转体3上缠绕。连接部松弛的方向称为松弛方向。本实施方式中,承载体呈圆柱状,柔性连接装置部分叠加且沿承载体的轴向缠绕。其实,柔性连接装置亦可以完全叠加沿承载体的径向缠绕其上。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二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类似,不同的是:耦合装置还包括与柔性连接装置的第二端部相连的连接体。具体为:耦合装置200包括承载体12、预绕在承载体12上的柔性连接装置6、与承载体12相隔一定距离的连接体7和相对于连接体7旋转的旋转体32。承载体12呈圆柱状,其与旋转体32直接相连;当旋转体32带动承载体12旋转时,连接体7相对于旋转体32静止不动。柔性连接装置6预绕在承载体12上,其包括第一端部61、第二端部62和连接第一端部61和第二端部62的连接部63。旋转体32与承载体12直接相连且与承载体12 —起转动;柔性连接装置6的第一端部61与旋转体32相连;第二端部62与连接体7相连。当旋转体32沿第一方向X2转动时,柔性连接装置6的第二端部62相对于旋转体32静止不动,第一端部61跟随旋转体32沿第一方向X2转动,柔性连接装置6的连接部63在承载体12上的预绕部分松弛;当连接部63完全松弛且第一端部61跟随旋转体32沿第一方向X2继续转动时,松弛的连接部63又可以沿第一方向X2相对于预绕方向反向缠绕在承载体12上。当连接部63完全缠绕在承载体12上时,旋转体32受柔性连接装置6的第二端部62的牵拉,导致旋转体32再也不能沿第一方向X2转动,从而为本技术耦合装置200增加了自锁功能。承载体缠绕的方向与所述松弛方向相同。上述连接体反向缠绕,又可以解释为松弛的连接部沿松弛方向缠绕在承载体上。当旋转体32反向缠绕在承载体12上且旋转体32沿第二方向Y2转动时,反向缠绕的柔性连接装置6的连接部63可跟随旋转体32沿第二方向Y2在承载体12上松弛。当连接部63完全松弛且第一端部61跟随旋转体32沿第二方向Y2继续转动时,松弛的连接部63又可以沿第二方向Y2(即沿预绕方向)缠绕在承载体12上。相应的,也可以理解为:松弛的连接部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体;柔性连接装置,其包括第一端部和自第一端部延伸的预绕在所述承载体上的连接部;旋转体,与所述柔性连接装置的所述第一端部相连;其中,所述柔性连接装置的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旋转体沿第一方向转动时跟随所述旋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柔性连接装置的所述连接部在所述承载体的预绕部分松弛;所述松弛的连接部在所述旋转体沿第二方向转动时跟随所述旋转体沿所述第二方向在所述承载体上缠绕;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31 CN 201310109629.51.一种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体; 柔性连接装置,其包括第一端部和自第一端部延伸的预绕在所述承载体上的连接部; 旋转体,与所述柔性连接装置的所述第一端部相连; 其中,所述柔性连接装置的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旋转体沿第一方向转动时跟随所述旋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柔性连接装置的所述连接部在所述承载体的预绕部分松弛; 所述松弛的连接部在所述旋转体沿第二方向转动时跟随所述旋转体沿所述第二方向在所述承载体上缠绕;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体与所述旋转体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装置还包括自所述连接部延伸的第二端部,所述耦合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端部相连的连接体,所述旋转体相对于所述连接体转动,所述连接部在完全松弛且所述第一端部跟随旋转体沿松弛方向继续转动时沿所述松弛方向缠绕在所述承载体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力王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