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缆系统。包括:电缆支撑架;三相电缆,包括A相电缆、B相电缆和C相电缆,均设置在电缆支撑架上;以及回流线,包括通过第一换位点相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敷设在第一回流线位置上,第二段敷设在第二回流线位置上,其中,第一回流线位置设置在A相电缆的一侧,第二回流线位置设置在B相电缆的一侧和/或C相电缆的一侧,并且第一回流线位置和第二回流线位置为不同的回流线位置。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缆系统的环流损耗大的问题,进而达到了降低电缆系统正常运行时的环流损耗,实现经济效益的节约。(*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缆系统
本技术涉及ー种电缆系统。
技术介绍
为保证电网中电缆系统的安全稳定,高压单芯电缆的金属护套单端接地时,常沿线路敷设一条阻抗较低的绝缘导线并两端接地,作为回流线。系统发生短路故障吋,回流线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金属护套上的感应电压,并抵消或降低对邻近通信和控制线路的影响。但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回流线本身会产生以大地为回路的循环电流,产生损耗,影响系统的经济运行。为了减小回流线上的环流和损耗,对于水平排列的三相电缆10,通常按照〃三七〃开的原则进行布置,即保证回流线和变相、中相之间的距离,符合〃三七〃开的比例,图1是现有技术中水平排列的三相电缆10与回流线的位置关系图,如图1所示,回流线14到三相电缆10 (包括电缆A相11、电缆B相12和电缆C相13)中各相电缆中心的距离分别为:sl=l.7s, s2=0.7s, s3=0.3s, s为边相和中相的中间距离。从理论上可以证明,此时回流线中的感应电势为零,因此也就避免了正常运行时产生环流的损耗。〃三七〃开布置只适用于三相电缆10水平等距排列的情况,不适用其他现有的电缆布置方式。对于品字形三相电缆10,较常用的敷设方式有:回流线敷设在三相电缆10中某一相的ー侧(如图2所示)。这种布置方法产生的回流线环流很大,影响回流线寿命,且环流损耗大。对于等腰三角形排列的三相电缆10,回流线一般敷设在某一相电缆的ー侧(如图3所示)。同样,会产生很大的回流线环流,影响回流线寿命,且环流损耗大。针对相关技术中电缆系统的环流损耗大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缆系统的环流损耗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提供了ー种电缆系统,包括:电缆支撑架;三相电缆,包括A相电缆、B相电缆和C相电缆,均设置在电缆支撑架上;以及回流线,包括通过第一换位点相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敷设在第一回流线位置上,第二段敷设在第二回流线位置上,其中,第一回流线位置设置在A相电缆的ー侧,第二回流线位置设置在B相电缆的ー侧和/或C相电缆的ー侧,并且第一回流线位置和第二回流线位置为不同的回流线位置。进ー步地,电缆支撑架的个数为1,三相电缆呈“品”字形设置在电缆支撑架上,其中,第一回流线位置设置在A相电缆的ー侧与B相电缆的一侧之间;以及第二回流线位置设置在A相电缆的另ー侧与C相电缆的ー侧之间。进ー步地,B相电缆和C相电缆并列设置在电缆支撑架上,A相电缆设置在B相电缆和C相电缆上;或A相电缆和C相电缆并列设置在电缆支撑架上,B相电缆设置在A相电缆和C相电缆上;或A相电缆和B相电缆并列设置在电缆支撑架上,C相电缆设置在A相电缆和B相电缆上。进一步地,第一段的长度等于第二段的长度。进一步地,电缆支撑架的个数大于或等于2,每个电缆支撑架上均设置有至少一相电缆,第二回流线位置包括第一回流线子位置和第二回流线子位置,第二段包括通过第二换位点相连接的第一子段和第二子段,其中,第一子段,敷设在第一回流线子位置上,其中,第一回流线子位置设置在B相电缆的一侧;第二子段,敷设在第二回流线子位置上,其中,第二回流线子位置设置在C相电缆的一侧,并且,第一回流线子位置与第二回流线子位置为不同的回流线位置。进一步地,第一回流线位置设置在A相电缆的一侧与支撑A相电缆的电缆支撑架之间;第一回流线子位置设置在B相电缆的一侧与支撑B相电缆的电缆支撑架之间;以及第二回流线子位置设置在C相电缆的一侧与支撑C相电缆的电缆支撑架之间。进一步地,第一段的长度、第一子段的长度和第二子段的长度均相等。进一步地,电缆系统还包括:固定件,固定在电缆支撑架上,用于固定三相电缆和回流线。进一步地,固定件为金属固定件。本技术采用具有以下结构的电缆系统:电缆支撑架;三相电缆,包括A相电缆、B相电缆和C相电缆,均设置在电缆支撑架上;以及回流线,包括通过第一换位点相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敷设在第一回流线位置上,第二段敷设在第二回流线位置上,其中,第一回流线位置设置在A相电缆的一侧,第二回流线位置设置在B相电缆的一侧和/或C相电缆的一侧,并且第一回流线位置和第二回流线位置为不同的回流线位置。通过利用换位点将回流线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方式进行敷设,此种敷设方式能够使电缆系统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回流线中的环流和损耗最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缆系统的环流损耗大的问题,进而达到了降低电缆系统正常运行时的环流损耗,实现经济效益的节约。【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中水平排列的三相电缆与回流线的位置关系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品字形三相电缆与回流线的位置关系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等腰三角形三相电缆与回流线的位置关系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品字形三相电缆与回流线的位置关系图;图5是图4中回流线的换位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等腰三角形三相电缆与回流线的位置关系图;以及图7是图6中回流线的换位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參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ー种电缆系统,以下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缆系统进行具体介绍: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缆系统主要包括电缆支撑架、三相电缆10和回流线,三相电缆10,包括均设置在电缆支撑架上的A相电缆、B相电缆和C相电缆,回流线包括通过第一换位点Cl相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敷设在第一回流线位置14上,第二段敷设在第二回流线位置15上,其中,第一回流线位置14设置在A相电缆的ー侧,第二回流线位置15设置在B相电缆的ー侧和/或C相电缆的ー侧,并且第一回流线位置14和第二回流线位置15为不同的回流线位置。以下结合图4中示出的呈“品”字形排列的三相电缆10和图6中呈等腰三角形排列的三相电缆10,更具体地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电缆系统: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品字形三相电缆10与回流线的位置关系图,如图4所示,电缆支撑架的个数为1,三相电缆10呈“品”字形设置在这ー个电缆支撑架上,其中,第一回流线位置14设置在A相电缆的ー侧与B相电缆的一侧之间,第二回流线位置15设置在A相电缆的另ー侧与C相电缆的ー侧之间。图4中示意性示出了第一回流线位置14和第二回流线位置15,分别位干“品”字形三相电缆10的顶层电缆的两侧,即,第一回流线位置14位于顶层电缆与底层左侧电缆的接触处,第二回流线位置15位于顶层电缆与底层右侧电缆的接触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回流线位置14和第二回流线位置15,可以分别位干“品”字形三相电缆10的底层左侧电缆的两侧,即,第一回流线位置14位于底层左侧电缆与顶层电缆的接触处,第二回流线位置15位于底层左侧电缆与底层右侧电缆的接触处,还可以分别位干“品”字形三相电缆10的底层右侧电缆的两侧,即,第一回流线位置14位于底层右侧电缆与底层左侧电缆的接触处,第二回流线位置15位于底层右侧电缆与顶层电缆的接触处。即,图4中所示出的呈“品”字形三相电缆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缆支撑架;三相电缆(10),包括A相电缆、B相电缆和C相电缆,均设置在所述电缆支撑架上;以及回流线,包括通过第一换位点(C1)相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敷设在第一回流线位置(14)上,所述第二段敷设在第二回流线位置(15)上,其中,所述第一回流线位置(14)设置在所述A相电缆的一侧,所述第二回流线位置(15)设置在所述B相电缆的一侧和/或所述C相电缆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回流线位置(14)和所述第二回流线位置(15)为不同的回流线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电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缆支撑架; 三相电缆(10),包括A相电缆、B相电缆和C相电缆,均设置在所述电缆支撑架上;以及回流线,包括通过第一换位点(Cl)相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敷设在第一回流线位置(14)上,所述第二段敷设在第二回流线位置(15)上,其中,所述第一回流线位置(14)设置在所述A相电缆的ー侧,所述第二回流线位置(15)设置在所述B相电缆的一侧和/或所述C相电缆的ー侧,并且所述第一回流线位置(14)和所述第二回流线位置(15)为不同的回流线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支撑架的个数为1,所述三相电缆(10)呈“品”字形设置在所述电缆支撑架上,其中, 所述第一回流线位置(14)设置在所述A相电缆的ー侧与所述B相电缆的一侧之间;以及 所述第二回流线位置(15)设置在所述A相电缆的另ー侧与所述C相电缆的ー侧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B相电缆和所述C相电缆并列设置在所述电缆支撑架上,所述A相电缆设置在所述B相电缆和所述C相电缆上;或 所述A相电缆和所述C相电缆并列设置在所述电缆支撑架上,所述B相电缆设置在所述A相电缆和所述C相电缆上;或 所述A相电缆和所述B相电缆并列设置在所述电缆支撑架上,所述C相电缆设置在所述A相电缆和所述B相电缆上。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段的长度。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颖,卞斌,吴迪,仇天骄,马学良,秦强,王军,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