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软岩地区的隧道式锚碇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结构
,具体为一种适用于软岩地区的隧道式锚碇。
技术介绍
锚碇作为悬索桥主要的承力结构物,通常有隧道锚和重力锚等结构型式。隧道式锚碇因其充分利用围岩体自身强度而大大节省工程量正逐渐被大量应用。同时,隧道式锚碇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多,施工难度大又阻碍其大规模发展。由于隧道锚能够与围岩一起作用共同承载主缆巨大的张载荷,可避免大规模开挖、环境友好、节约投资和缩短工期。采用隧道锚技术解决山区悬索桥主缆载荷的承载问题,是山区桥梁建设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发展。隧道锚受力状态与常规的支护锚杆相似,但隧道锚的实际尺寸及实际荷载要大得多,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也更多更复杂,隧道锚对围岩的要求也更高。隧道锚受力后可能的破坏模式主要有:山体整体变形失稳破坏、围岩剪切破坏、围岩与锚碇混凝土胶结面剪切破坏以及锚索断裂滑出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的适用于软岩地区的隧道式锚碇。本专利技术包括前锚室、锚塞体、支墩散索鞍和主缆,所述前锚室与锚塞体的内锚面相连,所述锚塞体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支墩和主缆位于前锚室内,所述主缆经过支墩散索鞍散开后锚固于锚塞体的外锚面,还包括预应力管道和环形支护刚架,所述预应力管道沿锚塞体轴向分布设置且穿过锚塞体的外锚面与岩体接触,所述环形支护刚架覆盖在锚塞体外表面。所述预应力管道的一端与岩体之间设有预应力定位骨架,所述预应力定位骨架的四周焊接有加劲工字钢梁,所述加劲工字钢梁两端分别位于锚塞体和岩体内。所述加劲工字钢梁之间的水平间距为1.5m且竖直间距为2m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软岩地区的隧道式锚碇,包括前锚室(1)、锚塞体(2)、支墩散索鞍(3)和主缆(4),所述前锚室(1)与锚塞体(2)的内锚面相连,所述锚塞体(2)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支墩(3)和主缆(4)位于前锚室(1)内,所述主缆(4)经过支墩散索鞍(3)散开后锚固于锚塞体(2)的外锚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应力管道(5)和环形支护刚架(6),所述预应力管道(5)沿锚塞体(2)轴向分布设置且穿过锚塞体(2)的外锚面与岩体(7)接触,所述环形支护刚架(6)覆盖在锚塞体(2)外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软岩地区的隧道式锚碇,包括前锚室(I)、锚塞体(2)、支墩散索鞍(3)和主缆(4),所述前锚室(I)与锚塞体(2)的内锚面相连,所述锚塞体(2)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支墩(3)和主缆(4)位于前锚室(I)内,所述主缆(4)经过支墩散索鞍(3)散开后锚固于锚塞体(2)的外锚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应力管道(5)和环形支护刚架(6),所述预应力管道(5)沿锚塞体(2)轴向分布设置且穿过锚塞体(2)的外锚面与岩体(7)接触,所述环形支护刚架(6 )覆盖在锚塞体(2 )外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世东,王鹏宇,王新国,万信华,杨靓,吴宜民,彭文成,张丽璞,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