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含:一发射单元,其顶面具有至少一发射电路且可电性连接一电源;一接收单元,可拆卸地组装于该发射单元的底面且具有一接收电路,以及;至少一传输端口,设于该接收单元且电性连接该接收电路以输出电力;当该接收单元组装在该发射单元的底面时,该接收电路将不与该发射电路产生感应;当用户卸下该接收单元而使该接收电路位于该发射电路的感应范围内时,该接收电路将感应产生电力并借由该传输埠输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提供电力给不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进而使其充电的无线充电装置,能与多数电子设备兼容,让用户省去携带不同变压器的麻烦。(*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能提供电力给不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进而使其充电的无线充电装置,能与多数电子设备兼容,让用户省去携带不同变压器的麻烦。
技术介绍
无线充电的产品具有外壳无接点的优点,特别是应用于需要防水或防尘的电子产品,让产品的设计有更大的弹性,但是过去考虑到安全性等问题,无线充电技术仅应用于低功率的产品。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需要使用高容量电池且高功率充电的电子设备,如智能型手机,也已经具备无线充电的功能并业已商品化。目前一般无线充电的转换效率为75%,若能整合芯片的设计,减少离散芯片的使用量,不仅可以节省产品的体积与成本,更有机会提高转换效率到90%。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多数的电子设备都具备无线充电的功能,不仅可以减少能耗,更能省去各式各样的变压器。可惜的是,目前多数须充电的电子设备都不支持无线充电,推究其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安全问题,因为支持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需避免周围环境的金属材料与发射线圈的磁场耦合而发热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台湾专利M389991号提供了一种在变压器上设置无线充电的发射电路的设计方案,让变压器同时提供电力给使用此变压器的笔记本电脑以及能够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但是此专利依旧局限在使用此变压器的笔记本电脑,而未能普及于其他不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让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以及没有无线充电功能的 电子设备都能使用该无线充电装置进行充电。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含:一发射单元,其顶面具有至少一发射电路且可电性连接一电源;一接收单元,可拆卸地组装于发射单元的底面且具有一接收电路,及至少一传输端口,设于接收单元且电性连接接收电路用来输出电力;当接收单元组装在发射单元的底面时,接收电路将不与发射电路产生感应;反之,当用户卸下接收单元而使接收电路位于发射电路的感应范围内时,接收电路将感应产生电力并借由传输埠输出。更优的情形是,所使用的传输埠为标准USB传输埠或是Thunderbolt (雷电)传接埠,以便和不同的电子设备兼容。该发射单元与该接收单元的组装方式为利用凹凸结构、磁性相吸、光源与光学接收器的组合或螺栓与螺孔的组合中的任一种。更优的,还包括连接该传输埤的一传输线。更优的情形是,本技术的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借由表面的凹凸结构,使二者结合为一体,以利使用者方便携带。【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用来说明无线充电装置应用于一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的情形。图2为实施例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用以说明无线充电装置应用于一没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的情形。图3为实施例1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发射电路与接收电路的电路方块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2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用来说明本无线充电装置同时应用于两个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的情形。图6为实施例2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用来说明本无线充电装置同时应用于一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以及另一没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的情形。【符号说明】 I无线充电装置;10发射单元;11插头;12凹槽;13发射电路;130震荡除频电路;131驱动放大电路;132 —次发射共振电路;133发射线圈;134回授侦测电路;135控制调整电路;14组装空间;20接收单元;21母接头;22凸柱;23接收电路;230接收线圈;231 二次接收共振电路;232AC/DC整流滤波稳压电路;N手机;W手机;C传输线;S电源【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更了解本技术的特点所在,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施例以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W以及没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N为充电对象。该无线充电装置的主要组件有一发射单元10以及一接收单元20,各组件关系详述如下:发射单元10为一顶面平坦的矩形板体,其顶面与底面的四个角落各具有一凹槽12。发射单元10具有一个插头11以及内含一发射线圈133的一发射电路13 (如第4图所示),插头11用来连接市电并提供电力给发射电路13。发射电路13设置于发射单元10的内部并具有一发射线圈133。接收单元20也为一顶面平坦的矩形板体,其顶面的四个角落各具有一凸柱22,并且侧面设有一标准USB3.0type A的母接头21,接收单元20具有内含一接收线圈230的接收电路23 (如第4图所示)设置在接收单元20的内部,接收电路23电性连接母接头21并具有一接收线圈230位于接收单元20的顶面。前述凸柱22能够配合凹槽12使接收单元20能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与发射单元10结合为一体,以便使用者方便携带与使用。当待充电物为一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W时,请配合参考图1,使用者可以放置手机W于发射线圈133的上方及其感应范围内,此时接收单元20可放置在发射单元10的下方。当用户接上插头11,手机W内部的接收线圈可以感应来自发射电路13传递至发射线圈133的信号,并感应产生电力而储存到手机W的电池。本实施例中,因为发射单元10的厚度H具有适当的距离,使得接收线圈230不会与发射信号耦合。当然在此情况下,接收单元20并不影响充电的过程,使用者也可以拿掉接收单元20而单独使用发射单元进行手机W的充电。当待充电物为一没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N时,请配合参考图2及图3,用户可以拿取接收单元20并由上到下地使其结合于发射单元10的顶面。当用户插上插头11并且利用一传输线C连接手机N与母接头21时,接收线圈230方向朝下并刚好正对方向朝上的发射线圈133,除了接收线圈230能够感应来自发射电路13传递至发射线圈133的信号,并感应产生电力外,也因接收线圈230贴近且正对发射线圈133,大大提升了充电效率。感应产生的电力透过传输线C传送电力到手机N的电池,使其充电。因此,本技术可同时适用各式电子装置,无论是否具备无线充电功能,而且本技术的发射单元10与接收单元20能够可拆卸地组装在一起,方便使用者携带与收纳。在此补充,无线充电的发射电路13以及接收电路23可以为现有的技术,并且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如无线供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范,请配合参考图4。本实施例所使用的电源S为直流电,是经由插头11连接市电,再利用一现有的滤波整流电路将市电转为直流电送进发射电路13。发射电路13内部依序电性连接一震荡除频电路130、一驱动放大电路131、一一次发射共振电路132、一发射线圈133、一回授侦测电路134以及一控制调整电路135,控制调整电路135最后再将信号送回震荡除频电路130形成一回路。震荡除频电路130将电源S所提供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信号,前述交流信号经由驱动放大电路131放大后,由一次发射共振电路132将放大后的交流信号取得谐振,再由发射线圈133发送至接收线圈230,使接收线圈230感应产生交流信号。此外,回授侦测电路134将发射线圈133所发送的交流信号回授至控制调整电路135,使控制调整电路135调整震荡除频电路130的震荡频率,进而取得更佳的谐振质量。接收电路23内部依序电性连接接收线圈230、一二次接收共振电路231以及一AC/DC整流滤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是,包含:?一发射单元,其顶面具有至少一发射电路且可电性连接一电源;?一接收单元,可拆卸地组装于该发射单元的底面且具有一接收电路,以及;?至少一传输端口,设于该接收单元且电性连接该接收电路以输出电力;?当该接收单元组装在该发射单元的底面时,该接收电路将不与该发射电路产生感应;当用户卸下该接收单元而使该接收电路位于该发射电路的感应范围内时,该接收电路将感应产生电力并借由该传输埠输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是,包含: 一发射单元,其顶面具有至少一发射电路且可电性连接一电源; 一接收单元,可拆卸地组装于该发射单元的底面且具有一接收电路,以及; 至少一传输端口,设于该接收单元且电性连接该接收电路以输出电力; 当该接收单元组装在该发射单元的底面时,该接收电路将不与该发射电路产生感应;当用户卸下该接收单元而使该接收电路位于该发射电路的感应范围内时,该接收电路将感应产生电力并借由该传输埠输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振颐,张朝森,王俊杰,张咏翔,
申请(专利权)人:美律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